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作者:馮光遠(憲法133實踐聯盟發起人、台北市長參選人、作家)
在罷免吳育昇功敗垂成近100天的此時再談罷免之事,許多影像浮現腦中,整件事似乎處於重播狀態。
有趣的是,因為罷免案在最後關頭缺1,686份連署書,因此「憲法133實踐聯盟」並沒有將收集到的連署書送交中選會,也就是說,罷免吳育昇並沒有成案。
於是乎,「公職人員選舉罷免法第四章第二節第83條」中所謂的「經宣告不成立之罷免案,原提議人對同一被罷免人自宣告不成立之日起,一年內不得再為罷免案之提案。」的條文,對罷免吳育昇之事毫無影響。
意思就是,如果有人要對吳育昇再度展開罷免,請!
罷免開始後遭遇最大的困難:連署人名單蒐集
鏡頭拉回2013年7月。有天,包括黃國昌、林峯正在內的幾位朋友找我開會,希望我出面做罷免的事。我想了幾秒就跳上船,然後往淡水方向航去。
其實罷免行動一開始並沒有鎖定住在淡水的吳育昇,此人名字浮上枱面,絕對不是因為已婚的他平常滿口仁義道德,可是卻被抓到上賓館玩女人,他被選上,純粹是因為他是挺馬立委裡頭最賣力最忠心的一個。
所以,雖然他的選區幅員廣大,罷免起來要耗很大的氣力,可是最後大家還是選他,而且為此行動還取了一個有趣的代號「BMW」,即「Ba Mien Wu」的簡稱。
罷免計畫展開之後,我們遭遇最大的困難,不是第一階段的提議人名單蒐集,而是第一階段通過之後,第二階段的連署人名單蒐集,因為要在30天的時間內,蒐集到選區13%以上選民的連署。
不過也是因為走過整個罷免的流程,讓我們這批人,對民主制度裡的這個設計有更多的體會,能夠在這裡與想要從事罷免運動的朋友分享心得。
罷免立委要注意的五大要點
今天,如果有人想發動罷免,我的建議是:
一、把數據整理好:
每個選區就那麼大,有多少選民,提議人2%是多少人,連署人13%是多少,簡單的算數。然後設法從公部門的公開資料裡搜尋出上次選舉的數據,想罷免的人當初得票數、得票分佈等等。
有了數據,才能決定,哪些區里是重點工作區,哪些區里要用塞信箱的方式還是站街頭的方式宣傳,哪些區里該投資多少時間等等。
二、把團隊設定好:
團隊分兩部分,核心決策團隊,外圍工作團隊,這裡講的是核心部分。哪些人擔任陸軍(即掃街、發傳單、街頭演講等)工作的籌畫及執行,哪些人擔任空軍(即宣傳、企畫)工作。
當然,有些人兩種角色都可以扮演,我們幫他們拍拍手,吃飯時多夾點好菜給他們。 核心團員不論有沒有正職,都要把這個罷免工作當作正職,不能半路落跑,因為工作的時程不會很長,做到一半還要補人什麼的重新來過,會傷害到團隊士氣。
核心團員裡,一定要有電腦專門人員,今天我們談罷免,不經過網路的聯繫或組織,簡直是匪夷所思;另外如果有專業美術人員,那是如虎添翼,因為美觀、有效的文宣,絕對事半功倍。
三、把時程安排好:
時程分兩部分,我以2%的蒐集完成為分水嶺。我的建議會是,寧願多花時間在容易的2%提議人蒐集上,在這段時間內,如果已經蒐集完成,都可以暫時不送件,繼續宣揚罷免理念,以及結識更多的志同道合之士。
因為一旦通過第一階段,只有30天的時間完成需蒐集13%連署人的第二階段(極不合理),既然第一階段沒有時間限制,那麼,何不在這段時間內做出更好的部署?當然,如果在展開罷免行動之前,就已經有很好的規劃,時程就不會是太大的問題。
四、把志工組織好:
志工是一個罷免活動裡最重要的一群人,因為願意來幫這種忙的人,通常是社會上最在意改革、最有心的一些人。一旦有了足夠的志工,才能分擔罷免期間繁重的工作。
「憲法133」就是因為有一群可敬的志工,才能讓許多人完全不看好的這個工程,浩浩蕩蕩至幾乎完成的地步。 記得在連署最後五天,還差幾千份的時候,雖然已經快春節了,可是當我們在臉書上公告,大年初一淡水需要多少志工、泰山需要多少志工時,志工們竟然都放棄過春節,趕往需要支援的地方。
就是這樣的精神,讓「憲法133」的同仁覺得,的確,我們沒有成功,但是我們把火種點燃了,在個別罷免案上也許未竟全功,但是台灣人對罷免的觀念,已經因為這次「BMW」的行動,有了全新的認識。
五、把經費籌畫好:
做罷免跟做選舉一樣,都需要費用支持,但是我可以告訴大家,其間的差別實在很大,因為做罷免真的不需要太多錢。
哪些錢是免不了的? 志工的便當錢,一些文宣的印刷費,提議書、罷免書的印製費,全職工作人員(不多,而且可以找到免費的熱心者)的薪水,郵資(連署書回函寄回罷免辦公室的費用)。
「憲法133」因為有人自掏腰包贊助,所以也沒有對公眾募款,不過我相信日後「罷免」成常態之後,也會有小額捐款這方面的最新資訊出現。
總之,原本只想寫一千字的文章,下筆不能自休至近兩千字,可見,罷免真是個好話題。

Photo Credit: billy1125 CC BY SA 2.0
Tags:
用愛守護一個家:伊甸基金會「弱勢兒童服務計畫」,牽緊每位慢飛天使的手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發展遲緩並非孩子成長的終點,事實上,若能透過早期療育,包括各種醫療復健、特殊教育、家庭支持和福利服務的介入,就有機會減輕發展遲緩的現象,給予遲緩兒及家庭更多的療育支持,幫助孩子邁開成長步伐,順利長大。
我們常聽到的「發展遲緩」(developmental retardation),指的是嬰幼兒或兒童在知覺、運動、認知、語言或社交等方面,出現遲緩的狀況。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兒童發展遲緩的發生率大約為6%至8%,以台灣每年平均有20到25萬新生兒計算,台灣每年大約有1萬5千名嬰兒,可能有發展方面的問題。
但是,發展遲緩並非無法矯治,事實上,若能透過早期療育,包括各種醫療復健、特殊教育、家庭支持和福利服務的介入等等,就有機會減輕發展遲緩的現象,幫助孩子邁開成長步伐,順利長大。
接連照顧兩代遲緩兒,她身心俱疲
今年4歲的蓁蓁,因為有癲癇及心房中膈缺損的問題,所以出生後便一直在醫院接受治療。後來醫院安排發展評估,發現蓁蓁不僅因為心臟影響整體發展,也有長短腳的問題。蓁蓁的主要照顧者是奶奶,但奶奶除了照顧蓁蓁,也要照顧有輕度智能障礙的蓁蓁爸爸。
蓁蓁爸爸小時候因糞便的細菌感染,發燒到40度後就醫住院,當時醫療跟早療觀念都不發達,並沒有發現蓁蓁爸爸的發展異狀。等到發現後,才趕緊接受早療服務。蓁蓁奶奶常常感慨地說:「因為太晚接受早療,所以成效比較有限,如果當初能夠早點發現的話,或許現在蓁蓁爸爸可以更好。」
雖然感慨,但是蓁蓁奶奶還是一步一步、踏踏實實地陪著蓁蓁爸爸走過了早療之路。現在的蓁蓁爸爸不僅表現不錯,更透過就業媒合找到了一份穩定的工作,平時除了上班,就是陪蓁蓁玩,兩人相處起來像是兄妹一樣充滿了童真的趣味,讓蓁蓁奶奶感到很欣慰。原本想說生活終於要步入正軌的蓁蓁奶奶,沒想到孫女也出現了發展遲緩的狀況。身為主要照顧者的蓁蓁奶奶,想到所有的努力跟辛苦都要再來一次,巨大的疲倦感讓她時常淚流不止。「但是,為了我這個孫女將來能夠自立自主,我現在不扛起來,還有誰能扛起來?」蓁蓁奶奶說。
在照顧的路上,永遠不該讓一個人踽踽獨行
情況和蓁蓁一家類似的家庭,其實並不在少數。隨著台灣邁入高齡社會,家庭與人口結構改變,不論是上有長輩、下有子女、自己又有工作在身的三明治族父母;或是因父母忙碌而需將孩子交給長輩照顧的隔代教養家庭;資源不足、經濟弱勢的偏鄉家庭、單親家庭等等,在面對發展遲緩兒的照顧問題時,經濟、生理、心理所承受的壓力更加巨大。
根據衛福部統計,在2021年,台灣共有約1.9萬名兒童接受早期療育服務,以比例來看,遲緩兒接受早療服務的比例,遠低於遲緩兒的個案人數。這或許是因為受到過去「大雞晚啼」的觀念影響,有些家庭中的主要照顧者,可能無法及時,或者不願意面對嬰幼兒在發展上的異常狀況。而另一個原因則是發展遲緩並不像感冒或者跌倒擦傷一樣很明確。根據研究,目前只有大約20%的發展遲緩能夠找到原因,而在這些已知的原因中,還包括了各種先天的缺陷以及後天的影響。
染色體異常、營養缺乏、肌肉神經病變等都屬於先天的缺陷,像上文中的蓁蓁,就是因為遺傳性癲癇問題,而導致的發展遲緩。在後天的影響上,則有可能像是蓁蓁爸爸一樣在幼兒時期受到細菌感染,或者腦傷、腦性麻痺等等。另外也有可能是外在環境所導致,比方家人對於嬰幼兒疏於照顧和互動、兒童受虐,又或者是經濟弱勢的家庭,較無法滿足幼兒成長所需的資源,才導致發展遲緩。

無論原因為何,如果持續忽視嬰幼兒有遲緩發展的情形,對遲緩兒本身、家庭以及社會,都會帶來更沈重的負擔。試想,如果遲緩兒只能依賴主要照顧者而生活,隨著他的年齡增長,主要照顧者會老去、會生病,甚至有一天意外降臨,遲緩兒該怎麼辦?更重要的是,照顧遲緩兒的工作,也不應該只由一人扛起,因為長期照顧所產生的心理壓力,日積月累所導致的悲劇時有所聞。但這些其實都是可以避免的,因為只要發現得早,遲緩兒在專業的支持和幫助下,可以減輕發展遲緩的狀況,更有機會跟上同齡孩子的發展步伐。
慢飛家庭特攻隊 寶貝成長大作戰
伊甸投入早期療育服務邁入第30個年頭,每年幫助超過2萬名發展遲緩兒童及家庭趕上成長步伐。根據伊甸的服務經驗,許多家庭在發現孩子有遲緩成長現象時,往往不知所措,如果再加上社會環境、家庭結構及生活經濟等壓力,整個家庭就會加速失序,面臨崩潰邊緣。因此,伊甸的早療服務,期許能成為每個早療家庭的堅強後盾,以家庭為核心,為孩子安排療育課程,並透過親子活動、親職講座及定期療育會議,幫助家長在育兒上建立實用的五大能力,包含「溝通力」、「學習力」、「自信力」、「決策力」以及「影響力」,讓家長更了解孩子的需求,並能積極且自信地陪伴孩子跨越成長阻礙,減輕照顧壓力。今年邀請到藝人楊祐寧擔任愛心隊長,期待能強化並帶來早期療育正面、積極的印象,讓有需求的家庭,願意主動尋求支援,接受伊甸專業早療顧問團的幫助,共同支持孩子在成長階段中的種種需求。

上文中的蓁蓁奶奶,曾經為了蓁蓁的發展,不管颳風下雨,騎著機車載著蓁蓁到醫院回診,一個月要跑醫院好幾趟,非常辛苦。後來蓁蓁開始接受伊甸的早療服務,短短兩年時間,蓁蓁就有了非常明顯、令人驕傲的進步。比方可以自行上下樓梯、戒掉了尿布,在生活自理及口語能力上都有所提升。其中最大進步是在環境適應上——原本蓁蓁相當依賴奶奶,剛開始進入日托班上課的前半年,常常會哭鬧。但現在已經可以自在的跟著團體一起活動,和同學們也相處很融洽,甚至能夠幫忙老師照顧比自己年紀小的孩子。
「蓁蓁是個體貼的孩子,她在接受早療服務之後,這些特質都慢慢的展現出來。」有一次蓁蓁奶奶在家中默默哭泣,被蓁蓁看到,蓁蓁便上前擦掉奶奶的淚水、安慰奶奶,讓蓁蓁奶奶覺得很驚訝,也很窩心。有時候蓁蓁奶奶在家裡接代工做,長時間久坐時後,蓁蓁還會自動自發的幫奶奶搥搥腰背。蓁蓁奶奶說:「看她那麼乖、那麼懂事,我就覺得再怎麼辛苦也很值得。」蓁蓁一天天的進步,讓蓁蓁奶奶覺得很欣慰,雖然還有許多成長挑戰等著蓁蓁克服,但現在的她,已經擁有更多可能性,順利長大、過著自己喜歡的生活,都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夢想,而是伸手就有機會抓住的目標。
「當超人,可以不只有自己一個人」,伊甸早療服務一直鼓勵慢飛家庭勇敢站出來,也期待社會大眾給予友善對待及行動響應,支持伊甸「弱勢兒童服務計畫」,幫助慢飛家庭解鎖成長任務,大家一起努力,用愛陪伴一個孩子,守護一個家。詳情請上官網,或洽捐款專線0800-025-8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