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教部「世界母語日」影片競賽 青年以族語和祖父道別奪首獎

教部「世界母語日」影片競賽 青年以族語和祖父道別奪首獎
Photo credit: 教育部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蘇弘恩表示,拍這部一分鐘的影片是想喚起大家對母語的重視,族群的存在和母語有緊密的關係,年輕世代要能用母語和長輩交談,保存母語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2月21日是「世界母語日」。為推廣保存母語的重要性,教育部舉辦「221世界母語日創意概念影片甄選比賽」,邀集社會各界投稿參與,以影象傳達人與母語間的關係。最後分別由擁有太魯閣族血統的蘇弘恩,以及屏東大學研究生楊婷安兩人拿下首獎。

蘋果報導,這次比賽全台共有106件作品參賽,包含社會組、學生組各32件(每組含前3名各1件,佳作10件,入選19件),今天下午舉行頒獎典禮,社會組、學生組第一名獎金分別為10萬、5萬元。

中央社報導,在片長一分鐘的《說再見的話》裡,蘇弘恩敘述祖父、母親送他搭車前往都市求學,年輕人卻自顧自地玩手機。祖父想起過往總總,充滿皺紋的臉,流露出內斂而動人的神情。最後下車時,在母親的提醒下,蘇弘恩以族語道了「再見」,祖父也含蓄地表達內心的喜悅。

自由報導,蘇弘恩表示,母親是太魯閣族人,他的童年在花蓮萬榮的西林村長大,後來搬到新竹。在設計劇本時,就把自身的成長經驗融入,小孩返鄉探視外公和母親,要說再見時,自然地用了漢語,後來才改用母語和外公道別,祖孫之間的距離因為一句母語而重新拉近。

蘇弘恩表示,他自己飾演劇中的孫子,為了學好母語,還和小學生一起上課,拍這部一分鐘的影片是想喚起大家對母語的重視,族群的存在和母語有緊密的關係,年輕世代要能用母語和長輩交談,保存母語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央廣報導,屏東大學幼教研究所學生楊婷安製作的影片《「客」骨「閩」心的友誼 》,則以兩名可愛的女童為主角,兩人各自以閩南語和客家語快樂聊天,彼此都聽得懂對方的語言,劇情純真、自然,獲選為學生組首獎。

在介紹設計理念時,楊婷安表示,幾年前,她曾在一個客家村和孩子講客家話,但這個孩子卻用閩南語和她對話,因為這個孩子告訴她,在學校沒有人講客家話,所以覺得說客語是件丟臉的事。

楊婷安認為,多會一種語言就多一個朋友,而母語的傳承就是從小開始,只有透過語言尊重並傳承自己的文化,站在世界的舞臺上,才真正具有自己的特色。

教育部表示,所有獲獎影片除了將上網供民眾觀賞,也將製成光碟,發送給各縣市政府及各國中小學。

至於世界母語日的由來,教育部表示,該日是源自巴基斯坦自印度獨立後,官方語言僅有通行於西巴基斯坦的烏爾都語,引起時為巴基斯坦領土、通行孟加拉語的孟加拉不服。1952年2月21日在達卡(Dhaka)的捍衛語言權抗爭中,眾多示威者遭逮捕,數人死亡。事件促使巴國中央政府於1956年將孟加拉語列入官方語言;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則在1999年定每年2月21日為「世界母語日」。

新聞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