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買辦」與「黨國資本主義」,正是國民黨侵蝕台灣根基的兩大元凶

「兩岸買辦」與「黨國資本主義」,正是國民黨侵蝕台灣根基的兩大元凶
Photo Credit: 臺左維新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我們不用期待中國國民黨能真心改革,反倒是必須在新舊政權交替之前,仔細監督這些追著利益亂竄的權貴,是否又做出任何賣台之舉。

318運動過後,兩岸買辦一詞逐漸映入台灣民眾眼簾,過去多數大眾僅注意到兩岸快速經貿往來的導致台灣過度依賴的失衡,現在更多人把眼光投向了這小群從中作梗的中央級權貴集團,以及地方上的主導農漁會的派系政治人物。

買辦(comprador)一般指在20世紀初期,在歐美國家與中國的雙邊貿易中,透過語言能力或特殊的交際手腕來取得額外的交易利潤的一小群人,並無貶義之指。而現在所稱的買辦隱含著階級的意涵,他們透過自身職位去謀求巨額的利益,扭曲貿易的真實面貌。可悲的是,儘管多數民意反彈,這些仍在中國國民黨內居於高位、仍把持著台灣龐大利益的集團,正等不及要到中國輸誠。

兩岸買辦已是連中共都無法忽略的利益集團

1月28日中共中央台辦、國務院台辦發表「中央台辦關於巡視整改情況通報」確立了為數眾多「整改台賬」的作為,其中令人矚目的是擬定中國國台辦管理經費的辦法,修正《中央台辦禮品管理辦法》,並特別制定了《嚴禁台辦工作人員為親屬在台資企業安排工作、謀取利益的規定》及《中央台辦募捐和接受捐贈管理辦法》。

就這些辦法明顯可以看出,中共對中國國台辦對台的「統戰手段」的走得並不順遂。從318以降台灣民意顯然已和中國的企圖向背,同時也反向說明了過去的指控並非捕風捉影,確實有少數一群跨海峽的利益集團從中謀求私利。部分集團在中國已遭到整肅,在台灣卻仍見這些權貴遊走兩岸,甚至在總統大選代表政黨出線,荒謬的以兩岸和平發展的重任自居。

中國市場的特質-黨國資本主義

在台灣的輿論當中,和中國市場往來與否,常被畫上鎖國或是開放等號,這樣的論述佯裝理性的口吻,直指台灣必須和中國保持密切而巨大經貿交流的關係;然而,這種論述忽略了兩方市場本質的不同。

在奉行資本主義的民主國家當中,全球化的發展使得國家難以依一己之力控制跨國資本進出國境,民選的政治人物也不會甘冒違背民意的風險去過度干預市場,然而市場卻能反過來透過遊說、政治獻金來影響政府政策產出。

獨裁國家卻不然,在中國市場開放30多年後的今天,過去的國營企業經過重組,形成更大的企業集團,佔據關鍵的上游產業,壟斷產業發展;政府由上而下主導產業政策,透過市場化來增加自己跨國界的影響力,干預他國領土,甚至主權。

也就是說,在兩岸的經貿往來當中,可見中國由上而下授意統戰,藉由民營外衣的企業,與台灣私人企業交流,提供廣大市場來驅動台灣企業,並在台灣形成一股由下而上的壓力來使政府作出有利於中國的政策。

企業往來如此,部分中央與地方的政治人物更搶著成為中共在台利益的代理人,促成契作與農產品的往來,這些私心腐爛了銷往中國的水果,買賣的利益無法落實到農漁民身上,台灣市場又如同次殖民般,民眾只能購買到次級商品,或是購買同樣的商品,價格卻硬生生提高了許多。

國民黨並非真心追求兩岸和平發展,更多是著眼在統戰紅利

儘管馬英九對地方派系嫉惡如仇,但卻放任同是國民黨內的王金平為影響台灣農漁會系統的關鍵人物,朱立倫家族又是中央級兩岸權貴集團的代表,兩者代表的龐大利益結構壟斷了任何被稱之為和平交流帶來的好處。

2016年總統大選落幕,民意不僅撼動不了中國國民黨黨內的權貴們盤根錯節的利益網絡,更沒有驅使中國國民黨由上到下的自我反省。反見國民黨動員內部,在執政權交出之前,將過去透過不正當手段所得吃乾抹淨,絲毫不還之於民。我們不用期待中國國民黨能真心改革,反倒是必須在新舊政權交替之前,仔細監督這些追著利益亂竄的權貴,是否又做出任何賣台之舉。

責任編輯:孫珞軒
核稿編輯:楊之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