辦世界設計之都只是浪費錢嗎:看看首爾,台北能否因此脫胎換骨?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世界設計之都」獲選城市,究竟要傳達如何的意象呢?客觀地說,台北市容逐漸落後新興都市,許多觀光客直言低矮老舊,或許與台灣長期政治內耗,缺乏宏觀規劃有關。城市文化當然不在於比誰的樓高,但台北的問題出在建物不美。首爾當然有類似建築,所以,當首爾獲選WDC時,市長吳世勳即制定一項驚人的建築法規:首爾新建築不能再蓋火柴盒般一模一樣的樓房―指沒有語意的現代主義建築。 我們應透過「城市品牌」和「城市色彩」內涵去思考城市美學,而執政者必須擴大施政的理想性,並藉由此次WDC的獲選,計劃性的透過設計引導至市政建設,讓台北市成為一個真正的「創意設計之都」,進行一場城市改造運動。
【編按】本文為關鍵評論網企劃專題「單打獨鬥的台灣文創」,我們邀請在藝術光譜中不同位置的工作者,談論關於台灣藝術產業的困境、願景、品牌、突破和未來:
- 十年插畫經驗的kowei,探討藝術創作者的權益
- 輔大應美系馮冠超教授,取經城市為世界設計之都而執行的文創政策
- alto創意總監張兆翔分享自米蘭歸來,在台建立品牌的故事
- 以及台南星球實驗創作空間負責人陳禹安,說明透過共同創作空間讓遊牧的創作者們能夠相遇
- 日本陶藝之森駐村藝術家簡郁文,講述遠離家園讓創作者找回對家的認同
專題引言請見:〈單打獨鬥的台灣文創:我們擁有世界級的文創人,為何無法成為世界級的文創國?〉

整治後的清溪川。Photo Credit: stari4ek CC BY SA 2.0
我看第一屆「世界設計之都」
繼2008年義大利都靈被國際工業設計聯合會(ICSID)選為世界設計之都(World Design Capital, WDC)示範城市後,南韓首爾當選為第一屆代表城市。首爾獲此殊榮,不得不歸功韓國政府自兩大統領金泳三和金大中帶動國家文化建設的成果。他們堅信「設計是生活、是環境、是經濟、更是一種文化」,如此「Design for all」的城市精神,成了致勝的關鍵。
我在2008年首次造訪首爾, 從下飛機起就感受到韓國的細膩心思。仁川機場的出入境手續是其他國平均三分之一的時間,機場輕軌、快線均在機場內,機場處處是驚喜,廁所設有沖澡服務,還安排著古裝的人物穿梭於人群之中,讓遊客能立刻強烈感受到大韓文化。
此行也讓曾經「輕視」韓國產品的我,見證其全力打造「城市品牌」的決心;他們把城市當作人,思考如何賦予人性,提出城市設計四大重點:「綠色、藍色、人、歷史」。綠色是城市綠化,藍色為城市淨化,具體作法如整治漢江、復原清溪川,而為表對歷史的尊重,修復了城內古城牆,一切建設都是以人為本。
當年改造首爾的重要推手吳世勳,相信「首爾經濟成長的動力將會來自於設計,首爾將證明設計讓城市更美好。決定城市競爭力的要素也是設計,設計一個城市絕對不僅是追求視覺美麗,還要尋求城市的根本改變」。
城市能否展現生活品質、能否帶來觀光,都和城市設計有關,這就是「設計經營」,而設計經營的重中之重就是城市。透過設計,大眾可感受到「城市價值」,而當設計融入了生活與社會,就能創造「Valure of life」。
在「東大門計畫」中,建築師Zaha Hadid使新舊巧妙交融、轉喻地景,用說故事方式再造歷史。來到漢江,復育計劃重現了江中46種魚類,並有世界首三座人工漂浮島嶼,分別訴求自然人文、藝術美食、運動休閒;三種生活體驗,如漢江上綻放的花朵。
北行至北村的古韓屋,又精巧地保存原汁原味的原始韓宅風貌,新文化與舊文化的交替,首爾運用城市建築力,構築出首爾動人的城市交響曲,其他如盤浦噴泉大橋、首爾塔、清溪川等極具創意的新設計,都令人留下深刻印象。

從北村韓屋遠眺首爾市區。Photo Credit: Sakaori CC BY SA 3.0
藝術的滲入,增添了這座城市的魅力,讓每條街道成為藝廊,與市井生活巧妙連在一起,當迎接2010年「設計之都」時,街道進行公共藝術化的改造就已完成三十多條街,而透過駱山公共藝術區、安養藝術公園、大學路表演藝術聚落等具體體現,呈現了「藝術首爾」的理想。
首爾「城市品牌」策略:打造設計之城
首爾「城市品牌」的規劃成效是世界有目共睹的,自2002年舉辦世足賽後,就積極透過專案塑造城市新形象,提出「Clean, Attractive and Global City-Seoul」的規劃目標。
香港明報周刊〈打造設計之城〉一文指出:曾任首爾市長的韓國前總統李明博,相信設計是體現進入發達國家的象徵,也是創造高附加生產值的產業,因此設計亦列入韓國政綱〈Designed in Korea,美麗韓國〉之中。其後接任的吳世勳更積極從各方面推廣設計,期望能為首爾提升國際地位,成為東方曼哈頓。
國家最高指導單位文化觀光設計本部堅信「21世紀是販賣感性設計的時代」,因此為創造「無論誰都想去的觀光都市,最想居住的名牌都市—設計首都首爾」,韓國文化觀光設計部努力開發符合都市特性的設計,創造國際水準的設計都市,而韓國每年約有3.5萬設計畢業生投入市場,設計學校約300間,有愈來愈多學生選讀設計,大企業如Samsung、LG則都設有獎學金和比賽鼓勵年輕人投身設計。
研究各國如何建立城市品牌,首爾堪稱第一。為提升首爾的品牌價值及維持城市統一性,他們細膩地透過城市色彩的分析,從250種顏色中選出代表首爾意義的50種顏色和10個主色,成為首爾的「城市象徵色」,接著,又設定首爾城市字體,開發包括漢江體、南山體、直寫體、漢江正體、南山正體等19種「首爾字體」。讀者或許難以理解此一特性,但行家都深知,首爾已藉此將城市「品牌化」了。

首爾字體介紹(圖片來源:首爾市官方網站 )
此外,透過初選27種與首爾歷史、文化、旅遊相關的物種,分成三大類進行調查,設計出與首爾規模和地位相應,且強而有力的城市象徵物—獬豸(HAECHI),益加提高首爾的城市品牌價值。獬豸扮演擊敗災禍的神獸,表現出首爾具有歷史傳統和文化的固有形象,並從文化感性角度給首爾市民帶來夢想和希望,還具首爾的捍衛者之意。
這個深具遠見的「設計首爾」計劃,延聘鄭慶源教授擔任「設計首爾本部」本部長,層級等同首爾副市長,隸屬市長辦公室之下,另外,又成立與設計界合作的「設計首爾基金會」,針對各項公共設施及景觀,包含民間店家、住宅、垃圾桶、長椅、燈箱、街道雜貨舖、人孔蓋、巴士站、街道柵欄、公園路燈、計程車招呼站、公園涼亭等導入設計的規範與限制,短期內大幅提升市容景觀。
用愛守護一個家:伊甸基金會「弱勢兒童服務計畫」,牽緊每位慢飛天使的手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發展遲緩並非孩子成長的終點,事實上,若能透過早期療育,包括各種醫療復健、特殊教育、家庭支持和福利服務的介入,就有機會減輕發展遲緩的現象,給予遲緩兒及家庭更多的療育支持,幫助孩子邁開成長步伐,順利長大。
我們常聽到的「發展遲緩」(developmental retardation),指的是嬰幼兒或兒童在知覺、運動、認知、語言或社交等方面,出現遲緩的狀況。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兒童發展遲緩的發生率大約為6%至8%,以台灣每年平均有20到25萬新生兒計算,台灣每年大約有1萬5千名嬰兒,可能有發展方面的問題。
但是,發展遲緩並非無法矯治,事實上,若能透過早期療育,包括各種醫療復健、特殊教育、家庭支持和福利服務的介入等等,就有機會減輕發展遲緩的現象,幫助孩子邁開成長步伐,順利長大。
接連照顧兩代遲緩兒,她身心俱疲
今年4歲的蓁蓁,因為有癲癇及心房中膈缺損的問題,所以出生後便一直在醫院接受治療。後來醫院安排發展評估,發現蓁蓁不僅因為心臟影響整體發展,也有長短腳的問題。蓁蓁的主要照顧者是奶奶,但奶奶除了照顧蓁蓁,也要照顧有輕度智能障礙的蓁蓁爸爸。
蓁蓁爸爸小時候因糞便的細菌感染,發燒到40度後就醫住院,當時醫療跟早療觀念都不發達,並沒有發現蓁蓁爸爸的發展異狀。等到發現後,才趕緊接受早療服務。蓁蓁奶奶常常感慨地說:「因為太晚接受早療,所以成效比較有限,如果當初能夠早點發現的話,或許現在蓁蓁爸爸可以更好。」
雖然感慨,但是蓁蓁奶奶還是一步一步、踏踏實實地陪著蓁蓁爸爸走過了早療之路。現在的蓁蓁爸爸不僅表現不錯,更透過就業媒合找到了一份穩定的工作,平時除了上班,就是陪蓁蓁玩,兩人相處起來像是兄妹一樣充滿了童真的趣味,讓蓁蓁奶奶感到很欣慰。原本想說生活終於要步入正軌的蓁蓁奶奶,沒想到孫女也出現了發展遲緩的狀況。身為主要照顧者的蓁蓁奶奶,想到所有的努力跟辛苦都要再來一次,巨大的疲倦感讓她時常淚流不止。「但是,為了我這個孫女將來能夠自立自主,我現在不扛起來,還有誰能扛起來?」蓁蓁奶奶說。
在照顧的路上,永遠不該讓一個人踽踽獨行
情況和蓁蓁一家類似的家庭,其實並不在少數。隨著台灣邁入高齡社會,家庭與人口結構改變,不論是上有長輩、下有子女、自己又有工作在身的三明治族父母;或是因父母忙碌而需將孩子交給長輩照顧的隔代教養家庭;資源不足、經濟弱勢的偏鄉家庭、單親家庭等等,在面對發展遲緩兒的照顧問題時,經濟、生理、心理所承受的壓力更加巨大。
根據衛福部統計,在2021年,台灣共有約1.9萬名兒童接受早期療育服務,以比例來看,遲緩兒接受早療服務的比例,遠低於遲緩兒的個案人數。這或許是因為受到過去「大雞晚啼」的觀念影響,有些家庭中的主要照顧者,可能無法及時,或者不願意面對嬰幼兒在發展上的異常狀況。而另一個原因則是發展遲緩並不像感冒或者跌倒擦傷一樣很明確。根據研究,目前只有大約20%的發展遲緩能夠找到原因,而在這些已知的原因中,還包括了各種先天的缺陷以及後天的影響。
染色體異常、營養缺乏、肌肉神經病變等都屬於先天的缺陷,像上文中的蓁蓁,就是因為遺傳性癲癇問題,而導致的發展遲緩。在後天的影響上,則有可能像是蓁蓁爸爸一樣在幼兒時期受到細菌感染,或者腦傷、腦性麻痺等等。另外也有可能是外在環境所導致,比方家人對於嬰幼兒疏於照顧和互動、兒童受虐,又或者是經濟弱勢的家庭,較無法滿足幼兒成長所需的資源,才導致發展遲緩。

無論原因為何,如果持續忽視嬰幼兒有遲緩發展的情形,對遲緩兒本身、家庭以及社會,都會帶來更沈重的負擔。試想,如果遲緩兒只能依賴主要照顧者而生活,隨著他的年齡增長,主要照顧者會老去、會生病,甚至有一天意外降臨,遲緩兒該怎麼辦?更重要的是,照顧遲緩兒的工作,也不應該只由一人扛起,因為長期照顧所產生的心理壓力,日積月累所導致的悲劇時有所聞。但這些其實都是可以避免的,因為只要發現得早,遲緩兒在專業的支持和幫助下,可以減輕發展遲緩的狀況,更有機會跟上同齡孩子的發展步伐。
慢飛家庭特攻隊 寶貝成長大作戰
伊甸投入早期療育服務邁入第30個年頭,每年幫助超過2萬名發展遲緩兒童及家庭趕上成長步伐。根據伊甸的服務經驗,許多家庭在發現孩子有遲緩成長現象時,往往不知所措,如果再加上社會環境、家庭結構及生活經濟等壓力,整個家庭就會加速失序,面臨崩潰邊緣。因此,伊甸的早療服務,期許能成為每個早療家庭的堅強後盾,以家庭為核心,為孩子安排療育課程,並透過親子活動、親職講座及定期療育會議,幫助家長在育兒上建立實用的五大能力,包含「溝通力」、「學習力」、「自信力」、「決策力」以及「影響力」,讓家長更了解孩子的需求,並能積極且自信地陪伴孩子跨越成長阻礙,減輕照顧壓力。今年邀請到藝人楊祐寧擔任愛心隊長,期待能強化並帶來早期療育正面、積極的印象,讓有需求的家庭,願意主動尋求支援,接受伊甸專業早療顧問團的幫助,共同支持孩子在成長階段中的種種需求。

上文中的蓁蓁奶奶,曾經為了蓁蓁的發展,不管颳風下雨,騎著機車載著蓁蓁到醫院回診,一個月要跑醫院好幾趟,非常辛苦。後來蓁蓁開始接受伊甸的早療服務,短短兩年時間,蓁蓁就有了非常明顯、令人驕傲的進步。比方可以自行上下樓梯、戒掉了尿布,在生活自理及口語能力上都有所提升。其中最大進步是在環境適應上——原本蓁蓁相當依賴奶奶,剛開始進入日托班上課的前半年,常常會哭鬧。但現在已經可以自在的跟著團體一起活動,和同學們也相處很融洽,甚至能夠幫忙老師照顧比自己年紀小的孩子。
「蓁蓁是個體貼的孩子,她在接受早療服務之後,這些特質都慢慢的展現出來。」有一次蓁蓁奶奶在家中默默哭泣,被蓁蓁看到,蓁蓁便上前擦掉奶奶的淚水、安慰奶奶,讓蓁蓁奶奶覺得很驚訝,也很窩心。有時候蓁蓁奶奶在家裡接代工做,長時間久坐時後,蓁蓁還會自動自發的幫奶奶搥搥腰背。蓁蓁奶奶說:「看她那麼乖、那麼懂事,我就覺得再怎麼辛苦也很值得。」蓁蓁一天天的進步,讓蓁蓁奶奶覺得很欣慰,雖然還有許多成長挑戰等著蓁蓁克服,但現在的她,已經擁有更多可能性,順利長大、過著自己喜歡的生活,都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夢想,而是伸手就有機會抓住的目標。
「當超人,可以不只有自己一個人」,伊甸早療服務一直鼓勵慢飛家庭勇敢站出來,也期待社會大眾給予友善對待及行動響應,支持伊甸「弱勢兒童服務計畫」,幫助慢飛家庭解鎖成長任務,大家一起努力,用愛陪伴一個孩子,守護一個家。詳情請上官網,或洽捐款專線0800-025-8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