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的容貌:比設計師還龜毛的荷蘭政府

城市的容貌:比設計師還龜毛的荷蘭政府
Photo Credit:Corbis/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踏進荷蘭的任何城市,你周圍所看見的每一棵樹、每條運河、自然景觀、店面、招牌,無一不是精心「設計」。這國家發明的獨到做法充分展現了荷蘭實際、新穎、幽默和帶有力量的美感。

文:汪傲竹(荷蘭烏特勒支藝術學院碩士、獨立攝影師)

荷蘭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完完全全被規劃出來的國家。由於土地有限,資源缺乏,城市的每一寸都得仔細規劃才能物盡其用。也由於「填海」的背景,荷蘭人的個性與文化常被貼上「實際」或「小氣」的標籤,所有國家的歷史、文化特色的都是從初始的資源漸漸演變出來。

這在荷蘭,就衍生出荷蘭政府出了名的各種龜毛方針。踏進荷蘭的任何城市,你周圍所看見的每一棵樹、每條運河、自然景觀、店面、招牌,無一不是精心「設計」。這國家發明的獨到做法充分展現了荷蘭實際、新穎、幽默和帶有力量的美感。

#1 運河「碼頭」的新用途

Photo Credit:汪傲竹

Photo Credit:汪傲竹

荷蘭烏特勒支的運河兩旁設有舉世無雙的「內建碼頭」。從前為了方便貿易,特地在運河兩旁建了與水平面的人行道,讓船隻直接行駛至地窖旁卸貨。隨著產業轉變,現在雖無這需求,這獨一無二的雙層街道卻成了城市特色;許多餐廳特地設置於運河碼頭上,夏天時坐在這樣的露台可一邊喝啤酒一邊欣賞經過的獨木舟。

#2 神秘的掛鉤

Photo Credit:Corbis/達志影像

Photo Credit:Corbis/達志影像

看到每個屋子最上面都有個掛勾嗎?那是荷蘭人熱愛歷史的產物。

為了保存歷史性的建築,現代人民難免會有許多不便。大部份的公寓沒有電梯,且荷蘭的樓梯又窄又陡,居民需得用建築上方附設的掛鉤才能將大型家具(例如鋼琴)從外面拉進去。相較於亞洲各國的市區,無一不充斥著一棟比一棟龐大的高樓。政府急著淘汰那些醜陋不方便的老舊建築,卻隨著那些公寓的拆除失去了文化。長久下來這些大都市貌似先進卻冷冰冰。政府創造了一個完美的表面,裡頭卻失去內容。

#3 尊重歷史,才有未來

Photo Credit:汪傲竹

Photo Credit:汪傲竹

荷蘭設計師的理念是「尊重之前的設計」,在設計過程中特地保留一面敞開的磚牆、舊的木樑或天花板,或者留存前屋主留下來的衣櫥之類。他們認為新與舊應產生呼應達成和諧,而不是一昧的全部拆了重建。如此的設計便衍生出獨一無二的生命力,而不是一個風格的複製品。馬斯垂克這間將百年教堂改造的書店,特地將裡面咖啡廳的桌子做成十字架向從前致敬。

#4 幽默感

Photo Credit:Corbis/達志影像

Photo Credit:Corbis/達志影像

連荷蘭人也認同自己的文化是相當斤斤計較的,很少耗資大金額及不必要的裝飾,一切都用最簡單的方式達到目的。走在荷蘭街頭上,所見到的雕像,公共藝術等,也相當小巧可愛,非常容易忽視他們的存在。但反觀來看,這樣的方式更能讓藝術融進生活,而不是成為一個觀光客適合拍照的「景點」。

#5 讓藝術佔領空屋吧 !

Photo Credit:汪傲竹

Photo Credit:汪傲竹

荷蘭政府認為藝術家願意聚集的城市有利經濟成長與城市形象,因此開啓許多提案試圖吸引創意工作者來此地工作。他們將許多老舊或沒有用途的空屋以非常便宜甚至免費的價格開放給藝術家當工作室。此圖攝於藝術家John Franzen的工作室,在馬斯垂克的工作室,該工作室由一棟廢棄小學所改建。

#6 The Hole

Photo Credit:Edwin Zwakman

Photo Credit:Edwin Zwakman

荷蘭藝術家Edwin Zwakman受邀於荷蘭一所醫院創造裝置藝術。最終Edwin創造的作品並不是一般出現在醫院,陳腔濫調的溫馨感人或代表堅強的雕像,而是在醫院入口旁開了一個曝露出底下鋼骨水管的洞。這個洞貌似考古學家的地基,Zwakman 感到這赤裸裸的結構才是病人與親友所需的真實。這裝置剝除了表面的安慰與虛偽,反映出人們肌膚底下的真實與脆弱。

#7 二手資源裡的粗曠美

Photo Credit:Corbis/達志影像

Photo Credit:Corbis/達志影像

許多荷蘭的設計小店都不是專人設計,而是老闆自己蓋的。他們自己買木材瓷磚自己釘自己鋪,或是去附近的跳蚤市場翻新老舊的家具做擺設。仔細看店裡面展示商品的架子與桌面,許多都是拿木頭釘成方盒子,或直接用貨板(pallet)疊起來成為一個桌面。這樣方式不僅省錢,能廢物利用,也呈現另種粗獷的美感。

#8 荷蘭影像,讓難民說話

Photo Credit : The Publisher

Photo Credit : The Publisher

荷蘭烏特勒支藝術學院的學生們最近創造了一個讓難民透過藝術發聲的藝文平台。這些遠離家鄉爭取庇護的難民們是歐洲最近非常重要的議題。撇開其中的政治性,各國人民與學生都在積極的協助這些難民安頓在此。這些難民被媒體塑造成各種政治形象,失去發言權的他們透過藝術的語言傳達,創造更加多元的荷蘭文化。

近些年,台灣各地城市打著更新的旗幟,正經歷著空間仕紳化的過程,這些實際為了提高土地價值的名義,拆去許多老舊屋舍,同時也使背後曾經存在著的歷史痕跡和記憶,一併拆毀。許多民眾為此感到不捨,在臉書上成立「台灣廢墟研究」,或「廢墟攝影」類似的社團,分享資訊讓大家前往這些即將被移除的平民「博物館」。相對於人造遊樂園的虛假,這些廢墟則散發出親密,帶有歷史痕跡的美感。

沒有哪個國家的政府是完美的,但我們應該從別人身上發覺優點,以此彌補我們的不足。這樣說來,台灣面對空間的變化、城市容貌的變遷,應該更龜毛一些才對。

責任編輯:曾傑
核稿編輯:楊之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