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歷史去談「中國為什麼是大一統帝國」,根本就是假議題

翻歷史去談「中國為什麼是大一統帝國」,根本就是假議題
Photo Credit: AP/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聖經》談到「上帝說:『要有光』,就有了光。」而今天中國人需要大一統,於是中國歷史就變成大一統了。

漢亡後三百年直到隋又重歸一統,中國為何不像羅馬帝國覆滅後的歐洲,一路分裂到底?〉這篇文章最怪異的地方就在於,預設「中國歷史」具有一種「大一統」的傳統。並且認為這樣的傳統具備「獨特性」。基本上這兩個分析前提都大有問題。

文章開頭,法蘭西斯.福山(Francis Fukuyama)提到了:

「有人認為《三國演義》在形塑現代中國人歷史意識上的重要性,和莎士比亞的歷史劇相當,這部小說也已被改編成多款電玩和無數電影。北京欲收復台灣的主張背後,潛伏著不堪回首的內亂歷史記憶,而這些記憶最遠可溯至此一時期。」

我認為,這一段才引含了真正的真相。《三國演義》成書於明代,而明代是中國「本部十八省」終於統一成一個集權大帝國的時期。因此這種「大一統」的觀念才在這個時代應運而生。

福山論述的問題在於因果倒錯。不是因為漢唐的記憶,才造成後來大一統的傳統。而是後代形成了中央集權的大一統帝國後,基於自身政治的需要,才「建構」出大一統的「傳統」。

如果回到漢唐當時的政治語境,根本不存在「大一統」這種意識形態。劉邦本來有意要劃鴻溝跟項羽分治,是張良害怕項羽的威脅,才勸劉邦偷襲項羽。而漢初從「非劉氏者不王」到「吳楚七國之亂」這些奠定統一集權的措施,都不過是圍繞著權力鬥爭偶然造成的結果,而非是一個循序漸進的計畫。

正因為這些發展是偶然,而非必然。所以更時常發生權力集中倒退的狀況。例如漢代最後權力落於州牧太守,形成了「三國」甚至是後來魏晉大分裂的基礎。而唐朝開元之治分設節度使開始,也讓唐朝300年中,真正的統一只有短短100多年。只佔整個朝代的三分之一。

我們擴大到整個「中國歷史」,如果不算「秦朝」以前的上古時代。

「本部十八省」範圍內統一的實際年份也約略只佔三分之一左右。若是加入周以前的封建時代,大一統則根本被稀釋到只有四到五分之一的短暫時光。

而就算回到儒家的意識形態,政治正當性的核心也是「德治」,而非「統一」。割據政權只要有德,完全能夠抗衡,甚至反撲中原的正統王朝。

而這樣的發展是集權帝國的特徵,並不獨特。福山只以「歐洲」跟「印度」來對比中國,卻忽略了在西方古典時代就被拿來跟希臘民主對應的「近東」、「中東」的集權帝國。而這些地方的集權傳統,比起中國更加古老且長久。

中國直到西元前200年左右才出現集權帝國,而中東在西元前2000年左右就已經建立巴比倫帝國了。而中東、近東的帝國雖然更替,但這樣的政體更延續至1918年一戰結束鄂圖曼帝國瓦解為止。但為何現在討論大一統帝國不會談這些地方,因為這些地方現在根本不是大一統帝國,沒有這種意識形態需求。

所以翻歷史去談「中國為什麼是一個大一統帝國」根本就是假議題。因為一切都是現代政治意識形態的需要而已。《聖經》談到「上帝說:『要有光』,就有了光。」而今天中國人需要大一統,於是中國歷史就變成大一統了。

本文經作者授權刊登,原文發表於此

責任編輯:翁世航
核稿編輯:楊之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