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漁業被歐盟舉黃牌,跟「有關係就沒關係」文化有關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為何漁業署一年花幾千萬派出觀察員,但蒐集的資料卻無法公開,也無法作為裁罰漁船不實申報的依據?原因是,擔心觀察員在船上遭遇危險、或是之後船東拒絕讓觀察員登船,造成遠洋漁船的觀察員涵蓋率不足,對國際組織無法交代;再者,某些遠洋漁業公司的政治背景驚人,漁業管理單位得小心謹慎。
台灣看似民主跟法治的社會,但其實有時感覺奴性跟人治成分還是相當重。我們喜歡講人情,也喜歡專漏洞。
有一次,新的一年,單位內有申請新的停車證,但是車位有限,於是只能用抽籤的方式。我並不常開車上班,自然沒有停車需求,但同事就來拜託我要登記,如果到時我抽到車位他沒抽到,可以轉讓給他。也沒多想,就答應了。後來,果真我抽到的車位他沒抽到,於是就私底下講好轉讓給他,他也先去預繳費了。
但像這樣的抽到轉讓的case其實很多,加上有不少同事在新年考上其他單位離職,車位居然又多了出來,於是,我同事就這樣候補到了。既然自己候補到了車位,他認為就不需要我的車位了,於是請我去辦理註銷退費。
哪知,負責停車位分配的業務單位有規定,除非離職或特殊原因,否則是無法辦理註銷的,該單位主管還對我曉以大義說:「我知道你們都是幫人家登記的,但如果依照一般規定走,其實大多數人都申請的到車位,不用這樣後補,多了很多行政程序。」想想,也沒錯,為什麼大家都要鑽這種漏洞呢?我自知理虧,摸摸鼻子就走了。
不過,我同事並沒有就此放棄,他透過關係找了權力人士打電話給停車業務單位的主管,對他施壓,要求將車位登記費用退還給我,就因為這樣,我又被找去曉以大義:「這次就先退費,以後內部的事情內部解決,不要找外面來施壓」。
當時的我,真是百口莫辯,一肚子鳥氣只能吞下,只能怨恨自己,當初為什麼賣人情鑽這種漏洞,另外也很深刻體會到,台灣,真的不缺法條/規定,而是不按照規定走的人,很多,找關係的人,很多,而且很管用 …
政府理當處理的是「眾人」的事,但現在「眾人」可能得定義為:有管道的人。有管道找到民代,就能處理一下;有管道找到行政首長,也能處理一下;基層公務員其實是政策執行的最小單位,在執行上除了依法行政,理應能透過自己的裁量判斷去審視每個案件的輕重緩急,但當有管道的人關心某個案子時,就會被逼要調整優先順位,有聽過承辦人因為詳細審查每個程序卡到財團的開發案,遭到調動職位;更有嚴格執法的警察人員,被長官說不要衝那麼快之類的傳聞。
或許,像唐湘龍講的一般,這是個沒錯也要馬上「裝錯」的時代,只要被「瘋狗浪」頭的政媒鎖定,請記得:不會「裝錯」就是「大錯」。於是,政府施政不問邏輯,只問風向。周星馳「九品芝麻官」裡風往哪邊吹就往哪邊倒的「尚書大人」,看來離我們並不遠。
行政專業遠去的年代
為了理解政府是如何走入政治決定專業的過程,特別訪問了曾擔任省政府時期水利處長的李鴻源教授。他說,關鍵的問題就在公務員逐漸變得沒有專業。過去的技術官僚,實務經驗相當強,廠商要偷斤減兩沒那麼容易;但是,這樣的強項在公務員成為發包工具之後就漸消失。
原因有兩個,在教育養成過程中,以學術至上的高教系統,讓技術專長的老師無法獲得晉升,越來越脫離現場的結果,讓學生也缺乏實務經驗。李鴻源說:「聽到研究生考上公職要去報到,我只說了一句話:你什麼實務經驗都沒有,敢去嗎?」
不過,事實上,沒有經過任何業界洗禮,沒有任何實務經驗的公務人員在目前政府很多,學校實務訓練不足加上學生一窩蜂投入公職考試的結果,我們養成了太多紙上談兵的公務員,在工程案件中,這些公務員成為廠商眼中的小白兔,很容易掉入陷阱中,或是變成太過依賴特定廠商的情況。
行政專業遠去的另一個原因,是政務官過度介入事務官的人事運作。過去,政務官負責政策走向,涉及行政、人事的部分,則委由事務官負責。事務官畢竟在單位時間較久,了解內部行政文化,也懂得知人善任。
但是,現在的情況是,政務官將事務官的調動升降當作個人政治資源,專業及工作能力不再是陞遷的主要考量,甚至,某些單位中,想升遷、調任,都得找民代關心一下,才可能卡到位。長期下來,常任文官對於陞遷要嘛看淡,要嘛就得走向關係考攏這一套。整個文官體制的價值崩毀。
台灣怎麼領到漁業黃牌的?
►歐盟對台灣非法漁業祭出「黃牌警告」 若未改善損失恐上看5億
專業角色逐漸失去的結果,公務員轉型成為寫招標計畫的高手。然而,因近年來考公務員成為顯學,許多畢業生初社會的第一份工作便是公務員。沒有業界經驗,在標案撰寫時必然會遇到瓶頸,尤其是工程標案,缺乏現場經驗的承辦人,必須倚賴廠商提供相關材料規格、價格、數量、設計圖等做參考,自然而然就會與特定廠商交好。
另外,與產業界互動密切的單位,長年與業者進行市場情報交換,管理措施意見交換,政策擬定前也需要找業者了解業界反應,所以難免會與某些廠商走的較近。排除實質的利益交換,在台灣政通商的情況下,這些產業密切的官員能夠上到一定位置,必然需要掌握大老們的心性,避免政策對於這些產業衝擊太大。而官員本身也因進退得宜、廣結善緣,在晉升之路上相形助益。可以說,某些隱含在圖利行為定義之外的個人利益,在這樣的模糊地帶被滿足了。管理及政策工具,提供了鞏固權力的附加價值。
這種遊走模糊地帶的裙帶關係,在資訊不透明的狀況下,特別容易產生。比方說,我們的漁業管理,因為漁獲資料蒐集困難、不確定性很高,造成官員進行管理時經常難以判定業者填報資料合理與否。這種情況下,高度依賴行政裁量權去認定,就很有大的迴旋空間。
「綠領人才」現正夯,綠領職業大揭秘!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面對減碳壓力,各國政府加速推動淨零轉型,一起來認識近年新興的「綠領人才」吧!
面對減碳壓力,各國政府加速推動淨零轉型,使得近年來綠領工作需求成長快速,無論是節能、創能、儲能、系統整合,都需要更多人才投入;一起來認識這些綠領人才的工作內容!
綠領人才1:光電案場規劃師
光電案場規劃師是負責規劃和設計太陽能光電案場的靈魂人物,在太陽能發電項目的早期階段,負責評估場地、分析建物現況、土地利用、考慮環境因素,並規劃如何最有效地配置太陽能光電設施。
這些專業人員需要考慮光電模組的布局、設備的選擇、發電量的預估,同時要確保設施的安全性、環境平衡以及與當地社區的協調,需要同步評估技術、政策、法規、成本等多方面的考量。包含評估技術的可行性、效率及成本;處理預算和籌資,確保有足夠的資金來支持建置和運營光電案場,與銀行、投資者等對象進行談判和合作。同時也會參與詳細的建物與土地利用規劃、設計太陽能裝置的配置,最後擬定適當的執行方案。
適合有這些技能的人才:工程和技術知識、專案管理能力、太陽光電技術士、具電腦繪圖能力者、安全衛生管理、現場工務工程師、系統整合工程師。

綠領人才2:離岸風場施工經理
隨著離岸風電產業的從無到有,這項與海相伴的新興職業也因應而生,離岸風場施工經理作為「海上工頭」,需要管理船上的施工團隊。該職位作為施工船船長以及業主間的橋樑,在施工過程中扮演協調、判斷、下指令的關鍵角色,並同時負責管理設備運作的安全性,確保風場設備能安全順暢地運作,也需要臨場反應與即時調度,除了擁有豐富的工程知識,也需具備高度的專業和隨機應變能力。
此類人才所需技能可包含(但不限於):離岸風場施工專案(尤指大型施工船舶類)管理與協調溝通能力、鋼結構工程焊接技術、大型起重機操作經驗、安裝和拆除工程技術等

綠領人才3:綠電調度員
「讓每一度綠電發揮最大價值」是綠電調度員的終極使命。身為售電業中的綠電調度員,需要解讀電廠發電數據(供給)和企業用電數據(需求)的能力。由於再生能源會受到天氣影響發電量的高低,必須利用過往經驗和電力數據資料,透過事前預測和事後調整,制定適宜的綠電匹配規劃,確保每一度電廠發出的綠電,盡可能地為企業客戶所使用。
適合具備這些技能的人才:電力系統知識、數據分析、計算機科學、風險管理、團隊管理

綠領人才4:綠能融資顧問
綠能融資顧問是指在再生能源領域提供融資和財務建議的專業顧問。這些顧問必須擁有豐富的金融、投資和相關產業知識,致力於協助業者成功獲得綠能融資。
綠能融資顧問的工作涉及財務、工程、保險、法律等四大領域的盡職調查(註1),和一般企業融資不同的是,專案內容涉及電廠等能源基礎建設,綠能融資顧問需要親自至再生能源案場勘查,實地檢視專案進度、了解業者如何經營當地社區關係以及環境生態的維護,並透過上述資訊判斷潛在風險,針對案場的可融資性提出建議。也因為這份工作和能源轉型的永續發展相關,所以也對環境懷抱著「使命感」,期許自己的貢獻能讓臺灣乃至於全世界,都能更加靠近淨零永續的願景。

※註1:盡職調查(due-diligence, DD)為企業投資和併購案中常見的流程,旨在整理並評估有關特定業務、投資或交易等專案的重要資訊,通常包含財務、法律和技術等面向,以確保決策者在做出重要決策前有全面的瞭解,並能夠最大程度地降低潛在風險和不確定性。
*以上資訊部分由大同智能、伯威海事、陽光伏特家、富邦銀行提供。
(經濟部能源署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