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明又潔淨的供應鏈:公平手機是消滅血汗工廠的戰鬥機

透明又潔淨的供應鏈:公平手機是消滅血汗工廠的戰鬥機
Photo Credit: Paul Miller CC BY 2.0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整天用手機的你,是否想過:在大公司寡頭壟斷的全球智能手機市場裡,除了蘋果、三星、小米、華為這些傳統品牌,還存在更另類的選擇嗎?如果不想買血汗工廠代工的產品,是不是只能用老舊笨拙的諾基亞?

文:邱林川(香港中文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副教授)

整天用手機的你,是否想過:在大公司寡頭壟斷的全球智能手機市場裡,除了蘋果、三星、小米、華為這些傳統品牌,還存在更另類的選擇嗎?如果不想買血汗工廠代工的產品,是不是只能用老舊笨拙的諾基亞?

過去一段時間,中國手機製造業迅猛崛起,但其發展套路基本上是跟著美國的矽谷模式亦步亦趨:利潤至上、股東至上、老闆至上,就算講點企業社會責任,也常常只是在勞工、環境等方面做點門面功夫,底子裡依然是在改良資本主義。到底能否在智能手機的生產過程中打破資本邏輯,進行更根本的創新,讓科技為公平社會服務?也許這只是空想社會主義的一場美夢?

2014年我買了部非同尋常的「公平手機」(Fairphone),它來自荷蘭阿姆斯特丹,是一家同名社會企業的產品。2015年4月,公平手機被「下一代網絡」(The Next Web)大會評為本年度歐洲成長最快的科技創業公司(Europe’s fastest growing startup of 2015)。入圍此項評選決賽階段的有六家IT企業,來自六個歐洲國家,業務範圍涉足電子商務、社交媒體、叫車軟體、大數據等。結果公平手機獲勝。

Photo Credit:FairPhone

Photo Credit:FairPhone

評選指標不看公司的社會定位,也不靠點讚、粉絲數、網上網下拉關係那些虛的玩意兒,而是看經過嚴格審計的硬指標:營業額增長幅度。從2013到2014年,公平手機總營業額增長79倍,位居第二的德國叫車軟體公司增長44倍,公平手機奪冠實至名歸,這是IT行業的社會企業在類似評選中首次贏得殊榮。

此事有劃時代意義,因它發出兩個明確信號:社會責任不是拖累,也不是花瓶,而可成為科技公司業績增長的主要動力;IT革命不再局限於科技領域,而已開始涉足更本質的社會創新,包括擺脫資本控制、重構全球生產體系。

公平手機是個怎樣的企業

我用的是第一代公平手機,2013年生產,只有3G。最近公平手機推出第二代產品,取名Fairphone 2。經過重新設計,4G上網、螢幕更大,已於2015年11月量產。到底它與第一代產品有何區別?「公平手機」究竟是家怎樣的企業?恰好有機會路經阿姆斯特丹,我於是前去探個究竟。

荷蘭經濟發達,按購買力平價計算,人均GDP是中國的3.5倍,基尼系數卻只有中國的一半(25.8,中國是55.0)。說明該國經濟增長的同時也實現了均富。難怪在聯合國「人類發展指數」(HDI)排名裡,荷蘭高居世界第四,中國僅排名91,差距相當大。

荷蘭社會發展水平如此高,在我去公平手機辦公樓的路上,見到最多的卻不是汽車,而是自行車。這裡人喜歡騎車,因為不但健康而且環保,在城市規劃層面,市政府優先考慮騎車族,專用自行車道建得又多又好。公平手機總部的四周,自行車隨處可見。在阿姆斯特丹這很平常,背後則是一個城市的生活態度、一個社會的發展理念。

Photo Credit:Corbis/達志影像

Photo Credit:Corbis/達志影像

今天約好見公平手機的傳播總監(Chief Communications Officer)泰莎•溫妮可(Tessa Wernink)和項目官員薩斯齊婭•威登霍恩(Saskia Widenhorn)。泰莎生於香港,在赤柱長大,直到9歲隨家人離開,後來又在上海生活過兩年。我2014年曾對她進行過電話訪談,知道她是公平手機的第一批全職員工。薩斯齊婭來自德國,加入公平手機之前是國際勞工組織(ILO)在瑞士日內瓦總部的工作人員,目前具體負責手機製造過程中的勞工項目評估。

約好見泰莎和薩斯齊婭,不料一進門卻碰到公司「第一把交椅」巴斯•凡•阿貝爾(Bas van Abel)。他是公平手機的創始人兼CEO,以前我們通過電郵。他也經常接受媒體採訪,面孔非常熟悉。這次本來沒想驚動他,不料一進門卻撞個正著。「迎接客人是我的工作,」他半開玩笑地說,「讓我幫你把泰莎叫過來。」

和許多IT企業一樣,這個辦公空間採用開放設計。它原是阿姆斯特丹港的倉庫。公平手機搬進來以前,是荷蘭綠色和平組織的辦公室。雖然公司是做智能手機的科技企業,但在這工作的39名員工,真正負責硬件軟體開發的科技人員卻不超過一半。另一半有負責財務、營銷、供應鏈、法律的,還有負責環保、勞工、售後服務、公眾教育的。創始人巴斯既是IT人又是藝術設計師,他還是一名社會活動家。

Photo Credit:邱林川

Photo Credit:邱林川

巴斯、泰莎、薩斯齊婭和我圍桌坐下。一番寒暄之後,巴斯首先發問:「中國的勞工狀況最近究竟怎樣?政府對改善工人待遇究竟態度如何?」他十分關心中國工人,這絲毫不奇怪,因為公平手機也是在中國組裝的。

輪到我發問,首先當然是瞭解該企業發展的來龍去脈。公平手機發軔於2010年的一場社會運動,當時主要針對剛果的奴工問題。智能手機裡必不可少的金屬成分,比如:鈳、鉭、鐵礦、鈷,往往產於剛果。當地戰亂頻繁,軍閥用暴力強迫包括未成年人挖掘「血礦」,其工作條件及勞動報酬與奴隸無異。

2010年歐洲各國開展反對血礦的社會倡導,巴斯作為荷蘭民間基金會Waag Society的成員參與其中。他和身邊的參與者逐漸認識到,光做倡導,只能隔靴搔癢,要推動真正的改變,就需要徹底改造智能手機全球生產鏈,讓手機生產過程變得更潔淨:採礦不要用奴工、組裝線上的工人不要連環跳、污染環境的電子垃圾盡量減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