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除了體制外的(無效)抗爭,在體制內反對政府政策的3+1個方法

中國人民除了體制外的(無效)抗爭,在體制內反對政府政策的3+1個方法
Photo Credit: Reuters/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中國的制度裡沒有反對政策的管道,這並不是設計失誤漏掉了,而是基於「政府永遠不會錯」的設計。

在這結構裡,上頭決定的結論,沒有任何機制可以擋下它,唯有在討論中,上層自己改變心意才能改變結論,因此,反對的意見就只能在下層小聲地說說而已。

圖片:中共中央組織結構圖。圖片來源:人民日報

圖片:中共中央組織結構圖。圖片來源:人民日報

體制內的方法3之番外篇

實務上另有一些機會,因為那些高層人物不會只有黨領導一個身份,他通常還會有家人,親友,派系夥伴,或是與之合作的企業集團(在以前鄧小平還在的時候,還有類似太上皇這樣無職務但權威無上的角色存在;江澤民也算是仍有影響力,只是目前其勢力似乎快要被滅了),在黨制度之外會有一些不在台面上的政治與金錢資源供給的牽扯。

共產黨規定黨內不可以有小圈圈或是派系等次級團體,不過實際上派系政治仍然是中國政治的要素。從這些角度出力,可以影響改變這些高層作決定,這也是而實務上權力鬥爭的動能來源。

所以,近代中國有諺語「有關係就沒關係,沒關係就有關係」,如果你的後台硬,那遇到你反對的政策就還有這一條反應的機會,但如果假設你是廣大沒有背景的人民的話,那你應該沒有這個機會。

其實這一條路的存在,比不存在還糟糕。

拉開文化大革命序幕的516通知。中間那面旗子左側即為列寧(以及史達林)。圖片來源:C.C. by kunshou

拉開文化大革命序幕的516通知。中間那面旗子左側即為列寧(以及史達林)。圖片來源:C.C. by kunshou

小結

從以上的分析來看,中國的制度裡沒有反對政策的管道,這並不是設計失誤漏掉了,而是基於「政府永遠不會錯」的設計。這不是一句反諷的話,這是中國政府制度的設計思維。

這樣的菁英主義思維承襲自列寧。他覺得民主是一群笨蛋平均作決定,不是好的政治體制;好的政治體制,應該由能力最好的一小群菁英們為大家作決定,帶領國家前進。這樣的思維認為,菁英作的決定,再怎麼不濟也比民眾的決定高明,也許每一個身為菁英的個人難免也會出錯,但可以由一樣優秀或更優秀的菁英們挑出來修正即可。

所以,要當一個中國人,可能必須先培養或認同這樣的精神:政府永遠不會錯,如果有錯,那一定是你有錯。以及:國家會好好保護你,共產黨會好好照顧你,就像你的父母一樣,如果你不聽話,國家就會帶著關愛來教訓你。

在台灣生活的我們,對於憲政民主政治習以為常,然而,對我們來說有許多重要的觀念,在中國這一套價值觀裡面其實是不重要、或是沒有那麼正面,或是對同一個詞採取不一樣的解讀。例如,如果你有和中國的朋友筆戰的經驗,可能會感覺到他們對「民主」基本上是敵視的,或是不懂你為什麼要自己覺得很民主。這其實是因為基本的價值觀不同,使得同樣一句話在不同的環境裡有了不同的評價。

我們現在要面對的就是中共這種菁英主義式的、威權式的「中國模式」所帶來的那種,有可能改變我們現有生活型態的巨大拉力,因此,多了解自己國家的政治,以及這個和我們最密切互動的政權的政治,當然是必要的。

本文經菜市場政治學授權刊登,原文發表於此

責任編輯:翁世航
核稿編輯:楊之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