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警誤殺無罪,亞裔卻得判15年?」 聲援梁彼得,全美華社串聯示威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梁彼得的監禁判決讓美國華社感到不公,遂於20日在紐約、華盛頓、芝加哥、洛杉磯等美國和加拿大的超過40個城市及地區發起遊行,支持梁案上訴。
美國紐約華裔警員梁彼得(Peter Liang)失手誤殺非裔男子,遭法庭判決誤殺及瀆職等罪名,最高恐面臨監禁15年罪刑。由於近年有多起白人員警槍殺非裔男子卻獲無罪的判例,引發華裔社群質疑此判決結果是出於民族歧視,於20日發起全美串聯示威,為梁彼得「討公道」。
BBC報導,2014年11月24日晚,就職不到一年的紐約華裔警員梁彼得(Peter Liang)在布魯克林區與搭檔巡邏時,所持槍支走火,子彈在牆壁上反彈,擊中黑暗的樓梯間裡開門走過的一名無辜黑人男子葛利(Akai Gurley)胸部,後者不治身亡。
端傳媒報導,而就媒體目前披露的法庭證據顯示,梁彼得當庭承認在巡邏時左手持槍,沒有感到受到生命威脅,但子彈已上膛。
當他們走到8樓時,梁聽到樓下有聲響後,或因緊張而不慎使子彈脫膛而出,擊中葛利。梁在事發後先與同僚爭執誰來報告上級,但都未立即報告。隨後梁在下樓尋找彈頭時發現有人中槍, 葛利的女朋友正在對他進行急救;而梁與同僚均接受過專業急救(CPR)訓練,但都未出手相救,梁也沒有立即通知總台或呼叫911急救。這一系列表現被認為是影響陪審團作出判決的重要因素。
2016年1月21日,針對梁彼得的審判正式開始。2月11日,陪審團宣布,認定梁彼得構成二級誤殺和瀆職等5項罪名,將面臨最高15年監禁的判決,這也是美國過去10年以來,唯一一例警察因此類事件而被定罪的案件。梁彼得一案將於4月14日宣判,他和他的搭檔目前也已被警方開除。
這一判決讓美國華社感到不公,認為判決過重,遂於20日在紐約、華盛頓、芝加哥、洛杉磯等美國和加拿大的超過40個城市及地區發起遊行,支持梁案上訴。

Photo Credit: AP/達志影像
有聲援梁彼得的美國華人稱,過去10多年,紐約市警察執行公務時共導致170多人死亡,卻只有一個警察被定罪。而梁案的發生正值美國「警民情緒趨於對立、多地警察導致非裔青年死亡卻未被起訴之時」,因此梁彼得被定罪「有政治原因」。
美國之音報導,20日在紐約的集會中,華裔國會女眾議員孟昭文則發言指出,梁彼得案凸顯美國體制的失敗,「在這個制度中,梁彼得和葛利都被犧牲了。」
孟昭文說,「那個低收入公寓的電梯不應該壞,樓梯間的燈不應該滅,兩個菜鳥警察不應該被派去作垂直巡邏,公共住房的居民不應該面對必須由警察巡邏來應對的犯罪行為。這些體制的失敗讓我非常憤怒,必須得到解決,這類悲劇絕不允許再發生。」
前紐約市華裔主計長劉醇逸,則強調了華人與黑人在美國同樣受歧視。他發言指出,梁彼得會被定罪,是150年來華人在美國受歧視歷史的繼續。
劉的話激起與會者的呼應。他接著說:「這不是單一事件,這是反華人歧視模式和雙重標準的繼續。」最後他用中文說:「一定要站出來,要講出來,不是只有今天,而是每個禮拜、每個月、每年,你要出來投票。」
聯合報導,不過,起訴梁彼得的檢察官湯普森(Kenneth Thompson)否認此案有族裔因素。他說,他知道梁彼得沒有故意殺害格利,但梁的魯莽行為導致一個無辜者死亡,因此被控誤殺,而不是謀殺。湯普森說:「無論受害者或警員的族裔,當一個警員的錯誤奪走一個無辜的生命,他就必須被追究責任。」
湯普森也說,他並不認為梁彼得是警民衝突的代罪羔羊,「梁彼得是在對自己的行為負責」。
文匯報報導,除了街頭示威之外,也有網友在白宮網站發動聯署,要求取消梁彼得定罪,獲逾12萬人響應。
對此,白宮回應,當局無權干涉州政府或地方檢察官的決定,承認執法人員工作困難及危險,只為保障各族群安全。並重申會與聯邦及地方政府合作,透過加裝隨身攝影機等方式保護警員。
聯合報導,而主流媒體對20日紐約卡德曼廣場公園挺梁集會的報導,也在華人社區引發議論。報導中,紐約時報和每日新聞稱到場人數「數千人」,紐約郵報稱1萬5000人,遠低於中文媒體報導的「近6萬」亞裔參與和活動主辦方宣布的人數。
相關報導:
新聞來源:
Living as ONE:一圖看懂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我們+》,看見居住、永續新可能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全臺首場以「社會住宅」為命題的主題展覽「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我們+》」即將於9月23日至10月01日登場,邀請大家於展出期間走入松山文創園區一號倉庫與北向製菸廠,一窺臺灣社會住宅的發展現況與未來展望。
今年9月23日至10月01日,由國家住宅及都市更新中心主辦的「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我們+》(LIVING AS ONE)將於松山文創園區盛大登場。這次展覽內容以「我們+」為主題,取加號與「家」的相同讀音,巧妙地展現政策以「社會住宅」為核心、強調居住權的精神,同時也隱喻著臺灣社宅發展史中從零到一的累加與創造。
臺灣社會住宅發展史:一段集體創造的過程,一個關於我們成「+」的故事
臺灣社宅的發展歷程,相比歐美日韓等國於二戰後就開始不同,臺灣受特殊的歷史紋理與經濟脈絡影響,社宅的推動軌跡才不過十餘年。但其實自1989年反對高房價的「無殼蝸牛運動」後,不少民眾就意識到居住議題的重要性,並持續與政府、民間溝通對話,試圖改變「有土斯有財」價值觀中居住權、所有權緊緊相依的觀念,進而影響住宅政策的發展。

經過民間組織與政府單位的共同努力,2005年「社會住宅」一詞終於列入政策文件,其後伴隨著一系列的倡議、修法行動,直到2015年廢除國民住宅條例後,才終於確立社宅只租不賣的政策方向。換句話說,臺灣社宅乃經由長期的倡議運動而生,並在體制內、外的漫長溝通與修法過程中一點一滴的累積後,才形成現今結合社會福利、社區營造、公共服務的社宅樣貌。
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我們+》不只是全臺首次以「社會住宅」為命題的主題展覽,更是臺灣社宅發展的重大節點。此次展覽從倡議經歷、議題訴求、政策結果,及共榮共創的未來可能性等面向,將內容分為「社宅倡議+」、「社宅實踐+」、「社宅趨勢+」、「社宅生活+」四大展區,帶著觀展人一起看見社會住宅的方方面面,理解它的內涵與成果。

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看見社宅實踐的三種可能性
談了那麼多,社會住宅(Social Housing)到底是什麼?簡而言之,社宅最核心的概念是「只租不賣」,由政府將住宅以低於市場價格的租金,出租給一般戶或弱勢戶。目前臺灣的社宅主要有兩種類型,第一類是由政府主導或輔導興建的「社會住宅」;第二類則是由政府補助租屋服務業者開發民間房源 的「包租代管」。除此之外,社宅入住資格也有限制,《住宅法》規定,社宅應提供至少40%以上戶數予經濟或社會弱勢者,及一定比率予未設籍當地但因就學、就業而有居住需求者。

也因此,過去很容易因「社會住宅」與「弱勢戶」的連結造成負面觀感。不過事實並非如此,除了社會扶助的面向,社宅更加強調「多元混居」,且社宅並非獨立於社區的存在,當中不只有住戶,還乘載了許多社區的公共服務資源。例如07號展區展示的「信義區廣慈博愛園區社會住宅(E基地)」,就設有完善的物業管理機制、商業店鋪、托嬰中心、住宿式長照機構、身障空間等,不論是入住社宅的住戶,還是周邊社區的民眾,都可以享受社宅帶來的益處,住得安心、滿意。

另一方面,由於興建社宅的能量有限,所以政府除了興建新的社宅,還透過「包租」或「代管」的方式,媒合擁有閒置房屋的屋主及有居住需求的房客,重新利用現有的住宅空間,提供專業服務與租賃關係的保障。在展覽05號及08號展區中,亦展示了「包租代管」的社宅政策,無論是租稅補貼、居住體驗、傳統租屋困境等各個面向,都能夠讓觀展者更了解社宅政策下的多元樣貌。
社宅不只是房子,還是你未曾體驗過的生活方式
全臺各縣市都有社宅,而不同縣市的社宅,也發展出其獨特的特色。例如國家住都中心以「公共藝術打開鄰里之門」的林口選手村社宅、臺北市強調社區生活內涵而首創「社會住宅青年創新回饋計畫」(又稱青創戶)、臺中市強調公共空間設計的「臺中好宅」、高雄市以城市、交通與產業為主軸,將社宅融合進整體都市發展擘畫藍圖。

不難發現,在各地的社宅案例中,鄰里、社區、交通、公共空間等關鍵字反覆出現,這些字詞也直指社宅真正的本質──生活;而北中南東的不同發展方向,都是在成就一種地方性的理想生活。所以社宅的未來,其實就是城市生活的未來藍圖。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展覽不斷強調社宅的未來想像,於是在展覽最後,國家住都中心將臺灣的社宅發展置於國際視野中,透過世界各國興辦社宅的案例,呈現全球社宅與城市交織出的獨特風景;並與循環台灣基金會合作,重新發掘永續發展、銀髮混居、共融共享等生活型態的珍貴價值。
除了內容豐富的場館展區,國家住都中心在展期間也舉辦如公共藝術、社宅建設、社宅營運等共24場議題沙龍及工作坊,邀請大家觀展之餘也可以一起動動手、動動腦,想像未來的居住可能!

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 《我們+》 展覽詳細資訊
展出時間:2023/09/23 (六)~2023/10/01 (日)
展出地點:台北松山文創園區一號倉庫與北向製菸廠
入場條件:免費入場
主辦單位:內政部國土管理署、國家住宅及都市更新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