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警誤殺無罪,亞裔卻得判15年?」 聲援梁彼得,全美華社串聯示威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梁彼得的監禁判決讓美國華社感到不公,遂於20日在紐約、華盛頓、芝加哥、洛杉磯等美國和加拿大的超過40個城市及地區發起遊行,支持梁案上訴。
美國紐約華裔警員梁彼得(Peter Liang)失手誤殺非裔男子,遭法庭判決誤殺及瀆職等罪名,最高恐面臨監禁15年罪刑。由於近年有多起白人員警槍殺非裔男子卻獲無罪的判例,引發華裔社群質疑此判決結果是出於民族歧視,於20日發起全美串聯示威,為梁彼得「討公道」。
BBC報導,2014年11月24日晚,就職不到一年的紐約華裔警員梁彼得(Peter Liang)在布魯克林區與搭檔巡邏時,所持槍支走火,子彈在牆壁上反彈,擊中黑暗的樓梯間裡開門走過的一名無辜黑人男子葛利(Akai Gurley)胸部,後者不治身亡。
端傳媒報導,而就媒體目前披露的法庭證據顯示,梁彼得當庭承認在巡邏時左手持槍,沒有感到受到生命威脅,但子彈已上膛。
當他們走到8樓時,梁聽到樓下有聲響後,或因緊張而不慎使子彈脫膛而出,擊中葛利。梁在事發後先與同僚爭執誰來報告上級,但都未立即報告。隨後梁在下樓尋找彈頭時發現有人中槍, 葛利的女朋友正在對他進行急救;而梁與同僚均接受過專業急救(CPR)訓練,但都未出手相救,梁也沒有立即通知總台或呼叫911急救。這一系列表現被認為是影響陪審團作出判決的重要因素。
2016年1月21日,針對梁彼得的審判正式開始。2月11日,陪審團宣布,認定梁彼得構成二級誤殺和瀆職等5項罪名,將面臨最高15年監禁的判決,這也是美國過去10年以來,唯一一例警察因此類事件而被定罪的案件。梁彼得一案將於4月14日宣判,他和他的搭檔目前也已被警方開除。
這一判決讓美國華社感到不公,認為判決過重,遂於20日在紐約、華盛頓、芝加哥、洛杉磯等美國和加拿大的超過40個城市及地區發起遊行,支持梁案上訴。

Photo Credit: AP/達志影像
有聲援梁彼得的美國華人稱,過去10多年,紐約市警察執行公務時共導致170多人死亡,卻只有一個警察被定罪。而梁案的發生正值美國「警民情緒趨於對立、多地警察導致非裔青年死亡卻未被起訴之時」,因此梁彼得被定罪「有政治原因」。
美國之音報導,20日在紐約的集會中,華裔國會女眾議員孟昭文則發言指出,梁彼得案凸顯美國體制的失敗,「在這個制度中,梁彼得和葛利都被犧牲了。」
孟昭文說,「那個低收入公寓的電梯不應該壞,樓梯間的燈不應該滅,兩個菜鳥警察不應該被派去作垂直巡邏,公共住房的居民不應該面對必須由警察巡邏來應對的犯罪行為。這些體制的失敗讓我非常憤怒,必須得到解決,這類悲劇絕不允許再發生。」
前紐約市華裔主計長劉醇逸,則強調了華人與黑人在美國同樣受歧視。他發言指出,梁彼得會被定罪,是150年來華人在美國受歧視歷史的繼續。
劉的話激起與會者的呼應。他接著說:「這不是單一事件,這是反華人歧視模式和雙重標準的繼續。」最後他用中文說:「一定要站出來,要講出來,不是只有今天,而是每個禮拜、每個月、每年,你要出來投票。」
聯合報導,不過,起訴梁彼得的檢察官湯普森(Kenneth Thompson)否認此案有族裔因素。他說,他知道梁彼得沒有故意殺害格利,但梁的魯莽行為導致一個無辜者死亡,因此被控誤殺,而不是謀殺。湯普森說:「無論受害者或警員的族裔,當一個警員的錯誤奪走一個無辜的生命,他就必須被追究責任。」
湯普森也說,他並不認為梁彼得是警民衝突的代罪羔羊,「梁彼得是在對自己的行為負責」。
文匯報報導,除了街頭示威之外,也有網友在白宮網站發動聯署,要求取消梁彼得定罪,獲逾12萬人響應。
對此,白宮回應,當局無權干涉州政府或地方檢察官的決定,承認執法人員工作困難及危險,只為保障各族群安全。並重申會與聯邦及地方政府合作,透過加裝隨身攝影機等方式保護警員。
聯合報導,而主流媒體對20日紐約卡德曼廣場公園挺梁集會的報導,也在華人社區引發議論。報導中,紐約時報和每日新聞稱到場人數「數千人」,紐約郵報稱1萬5000人,遠低於中文媒體報導的「近6萬」亞裔參與和活動主辦方宣布的人數。
相關報導:
新聞來源:
Tags:
【馬力歐陪你喝一杯】看見身障老後的照顧困境,讓照顧悲劇不再發生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伊甸基金會期待家有身心障礙者的朋友,能夠知道自己並不孤單,只要願意求助,不需自己一肩扛起所有的照顧重擔。
高齡社會是醫療技術進步、養生觀念提升的反映,但這樣的發展,也伴隨著許多問題,比方勞動力下降、經濟問題、醫療需求改變等。與此同時,我們可能較少關注到的身心障礙族群以及他們的照顧者,同樣也呈現逐年高齡化的發展,而且背負著更多挑戰與考驗,包括家庭、社會資源、公眾意識等。
根據衛福部統計,近七成生活需要他人協助的身心障礙者,是由家人照顧。老人福利法定義老人為年滿65歲,而身心障礙者往往比一般人提早退化20年,表示身心障礙者45歲即邁入老年期。在家人依舊承擔最多照顧勞動的現況,身心障礙者與照顧者雙雙老化的現象加速,照顧需求更顯迫切與複雜。
關於身心障礙者,你所不知道的是⋯⋯
「自從2000年以來,台灣的社會福利發生了很多變化,不管是在食衣住行各方面,當然,也包括政府開始推動長照2.0的制度。這些改變的立意都是良善的,但是我們的社會觀念卻可能還沒有追上。」伊甸基金會副執行長何天元談起關於身心障礙者的福利,有感而發地表示。

在台灣,大眾對身心障礙者還是普遍存在著排斥的心態。何副執行長提到,這樣的排斥,可能不僅僅存在於一般身心健康的民眾,甚至是身心障礙者的家屬,都有可能抗拒接受現實,選擇封閉自己和身心障礙者,停止與外界接觸。「在推動照顧身心障礙者相關的服務上,真的是困難重重,比方我們要辦活動,或者要尋找合適的機構場地,常常遭到民眾抗議。」何副執行長表示。不過,即使如此,伊甸基金會想要持續為身心障礙者倡議、改善現況的決心,並沒有絲毫改變。「因為照顧身心障礙者,真的是非常重要,同時也非常辛苦的一件事情。也正因為如此,所以沒有人應該被孤立,或者獨自承擔這一切。」
目前伊甸基金會提供日間照顧、居家照顧、社區服務、住宿機構等不同形式的服務,希望可以讓更多有需要的家庭,找到一個最適合自己和家人的方式來照顧身心障礙者。「除此之外,因為科技不斷地進步,很多觀念也都在改變,伊甸希望可以永遠多想一步,替大家先做好準備,所以我們提供的各種課程、教材,還有對我們工作人員的培訓等,也都持續在更新。」為了打破傳統觀念上對於身心障礙者的排斥感,伊甸基金會更是持續舉辦活動,透過各種媒體、平台的宣導,希望能夠改變社會普遍的觀感。更重要的是,讓所有的身心障礙者和他們的家屬知道——你不需要孤軍奮戰,伊甸願意提供各種你需要的支援和資源。
當我老了,你也老了
提到伊甸所能提供的支援和資源,家有多重障礙者的恩蓉媽媽對此感受最深。「我們恩蓉是多重障礙的孩子,她還在我肚子裡的時候我就知道了。既然我們選擇迎接她的到來,就必須要為她做好最周全的準備,所以我跟恩蓉爸爸一直都很積極地去找各種課程、復健來上,希望恩蓉在人生的這路上,可以走得更順一點。」恩蓉自從八個月大左右就開始接受復健,在醫療上,恩蓉的爸爸媽媽也非常重視她的黃金治療期。除此之外,各種相關的課程、活動,恩蓉爸爸和媽媽也都盡可能去學習、接觸。在恩蓉一家搬到台北之後,恩蓉更是直接開始使用伊甸的日間照顧服務。「這個決定真的是最好的決定,因為伊甸的照顧服務,改變了我們一家相處的氣氛。」恩蓉媽媽真誠地說。

恩蓉是個喜歡學習的孩子,在享有義務教育的十二年期間,她白天到學校接受教育,傍晚放學回家休息,行程和一般的學生幾乎一樣。但是在高中畢業之後,恩蓉就面臨了大學裡面沒有這樣的服務的問題,換句話說,她白天沒有地方可以去,只能待在家裡,由爸爸媽媽照顧。
「那時候我們想了很多方法、討論過各種可能性,但是因為恩蓉是多重障礙,能夠幫助她的機構真的不多,後來我們只能選擇看護,讓她待在家裡。」但這樣的做法引起了恩蓉很大的反彈,因為她喜歡接觸新事物和具有學習的熱情,和被困在家裡的現實,起了巨大的衝突。恩蓉常常鬧起脾氣,爸爸媽媽也被迫在日常的工作之外,還要處理更多事情、更多情緒,一家人都感到喘不過氣來。
「搬到台北之後,我們進入了伊甸的民生日照中心,在這裡恩蓉可以參加課程,可以復健,有很多她沒有接觸過的新鮮事,讓她非常開心;甚至我常常很驚喜地發現,她持續在進步、在成長。」不只如此,一家人因為伊甸照顧服務的幫助,都各自獲得了喘息的機會,在體力上、心情上都更加有餘裕與彼此相處。
你的辛苦有伊甸懂,請放心好好休息
「絕對要尋求協助,一定要給自己一點休息的空間。」恩蓉媽媽談到過去認識的朋友中,也有一位家有身心障礙兒的媽媽。「那位媽媽的先生沒有辦法接受有障礙的孩子,在孩子出生沒多久之後就選擇消失,把孩子丟給媽媽。唯一值得慶幸的是,他們家家境還不錯,不需要為經濟問題太費心。」即使如此,這位媽媽朋友還是在某一天傳訊給恩蓉媽媽,說自己真的很累,想要結束一切。「我收到訊息真的嚇到了,立刻找里長、找社工過去那位媽媽家,還好沒有發生遺憾的事情。但這也讓我思索到,人是沒有辦法獨自存在的,特別是有身心障礙者的家庭,了解各種支援系統可以怎樣隨時幫到你,隨時給你一個出口、一個喘息的機會,真的很重要。」
把成為身心障礙者家庭的後盾,當成一生目標的何副執行長,也提到他在第一線上,觀察到一些家庭的狀況。「很多家庭把自己封閉起來的原因,是不想讓別人知道自己家裡有這樣的問題,覺得很羞恥;有些則是對外尋求協助,就會產生愧疚感。這樣的觀念,其實直到今天還一直困擾著非常多的家庭。」除此之外,經濟上的壓力,也是讓許多身心障礙者家庭不敢求援的主要原因之一。何副執行長提到,曾經遇到過一位身心障礙者,他的一天四餐就是一片厚片吐司,切成四塊,早餐、午餐、晚餐、宵夜各一塊。「而且你可以看到那片吐司已經是幾乎要腐敗的狀態,真的很令人揪心。」

目前政府已經開始在很多地方設立日間照顧機構,就是希望讓身心障礙者可以就近在社區裡也接受到不同需求的照顧服務。何副執行長強調,現在政府有補助,伊甸基金會也很願意提供急難救助,給所有有需要的家庭,一個暫時緩解現況的機會。「只要願意尋求援助,我們一定會想辦法幫到你。我們只希望能夠傳達一個觀念:讓身心障礙者獲得更好的照顧,其實是讓整個家庭過得更好。」
這是一段讓力量凝聚的旅程
除了縱向的提供幫助之外,橫向的新知教育、心得分享也一樣重要,伊甸透過許多方式,讓資訊透明,讓不管是不是身心障礙者和其家庭,都能對身心障礙者的能力和需求更有概念。
何副執行長邀請大家收聽伊甸的Podcast——「先來一杯,我們再聊」,希望能透過照顧者的分享,讓彼此都有傾訴、傾聽的機會,更讓未來都可能是照顧者的你我,有越來越多的參考樣本。與此同時,讓照顧者們知道自己並不孤單,自己也有權力追求快樂與自我人生。
談到分享,恩蓉媽媽也非常同意「吐苦水」的重要性。「因為我先生是牧師,我身為師母,其實也常常扮演著傾聽者、照顧者的角色,所以我都很鼓勵有同樣狀況的家庭,把感受說出來、把問題說出來,我們一起來解決。」恩蓉媽媽希望讓更多身障家庭知道他們並不孤單:勇於求助、適時喘息、讓專業介入。
伊甸基金會從身心障礙者的角度出發,提供個案管理、心智障礙者雙老家庭支持、支持性就業、日間作業設施、日間照顧服務、社區居住等服務,另外還有居家修繕、交通接送、輔具服務等。不僅為身心障礙者提供了實際的幫助,更重要的是給予了他們和家庭一份深深的愛和希望。就像恩蓉和恩蓉媽媽,透過這些協助,重新找回了生活的意義和價值,並成為社區中傳播正能量的重要角色。我們期待更多家有身心障礙者的朋友,能夠知道自己並不孤單,只要願意求助,身心障礙者的照顧重擔,真的不用自己一肩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