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是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那為什麼原住民族要被迫使用漢字?

文字是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那為什麼原住民族要被迫使用漢字?
Photo Credit: billy1125 @ Flickr CC By 2.0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所有的台灣人只要願意認同這件小事-除了漢字、台灣還有第二種文字:原住民族文字,台灣社會就會更不同,更多元,更美麗。

文:立法委員 Kolas Yotaka

2016年2月17日,我在立法院的第一次提案達到法定連署人數成案,即將排入議程。這兩個法律修改案是:「姓名條例修正草案」與「公職人員選罷法修正草案」。

這兩項修正案若通過,未來原住民族回復傳統名字時,不需要再強制以「漢字」書寫自已的「傳統名字」,而可以採用較能表現南島語系發音、俗稱「羅馬字」、官方稱為「書寫系統」的文字來登錄姓名;此外,在選舉公報上,也可以使用拚音書寫系統張貼政見。

我相信對許多台灣民眾來說,這兩條法律修正案僅是微不足道、枝枝節節的小修改,但對原住民族來說卻可能是改變命運的重大改變。其實這套書寫系統已經由官方公布,是正式可用的書寫系統,現在各級學校使用的族語教科書就是以書寫系統編纂。但許多民眾對於John,Mary,Paul等等英文名字瞭如指掌,對可用書寫系統寫出來的台灣原住民族的名字卻相對陌生,根本說不出幾個。

台灣的年輕人要列出16個最想出國旅遊的外國城市,輕而易舉,但若問大家「台灣的原住民族有哪16族?」大部份答案甚至是反問:「有16族嗎?怎麼越來越多了?」原住民族在台灣就是這樣陌生而邊緣的存在。

就連我進入國會,所接觸的媒體與民眾也主觀地認定我身為原住民立委只會關注原住民族相關法案,而不會、也不需參與其他全國性議題及立法。全世界都一樣,原住民族最大的困難不僅是被歧視,而是被無視。

這次我想邀請台灣社會一起思考的是:為什麼原住民族還要被迫使用漢字?任何語言學家都會同意,我們都是先有語言,才有文字。文字是代表語言的符號,文字是紀錄文化的工具,文字是因應社會的需要而發展出來的,它是文化傳承重要的載體,對台灣原住民族來說,它是我們重拾「作為原住民」的認同的重要武器。

過去400年來台灣歷經荷蘭、西班牙、清國、日本、以至於中華民國政府統治,原住民族遭禁止聽、說原住民族的語言,日治時期強迫原住民族取日文姓名,國民政府來台後也強制根本沒有接觸過漢語的族人取漢名,導致戶政人員隨意為原住民族代取漢名的荒謬歷史。由於姓名的錯亂,同一家人的孩子有不同的姓氏,不只文化上的流失,還切斷了我們重要的社會聯帶與認同。

即使1990年代台灣政府己開放原住民族回復傳統名字,但依照現行法規,但原住民族仍被迫以「漢字」書寫「傳統」姓名。台灣原住民族的語言屬於南島語系的語言,數千年來沒有發展出文字,許多詞彙的發音也無法以漢字或日語呈現,只能以羅馬字母與新創的符號來表達。目前因為不能使用書寫系統登錄姓名,導致許多原住民族人被迫使用奇怪的漢字組合傳統姓名,經常被非原住民族取笑,反而是對原住民族的再次傷害。

過去的工作經驗讓我對國外的原住民族政策稍有涉略,我們確認,這兩項法案若順利通過,將是全世界唯一,若說這是世界級的修法並不為過,因為世界上許多其他的國家的原住民族也同樣面對回復傳統名字的困境。

在原本就使用拚音文字的國家,如北美洲、拉丁美洲、北歐等等,這類的問題相對容易得到解決,但在台灣由於漢藏語系的發音跟南島語系的發音差別甚大,漢字的發音表現難以呈現原住民族語言,造成原住民族長期的困擾,因此傳教士發展出來的拼音書寫系統才能完整記錄原住民族語。

這兩條法案若能通過三讀,台灣將成為全球第一個立法肯認原住民族書寫系統(符號)的國家。但真正讓我憂心的,是即使台灣有進步的立法,有想要積極保存語言與文化的原住民族,若台灣社會仍然無視於原住民族的需要,一切都是枉然;而換個角度想,所有的台灣人只要願意認同這件小事-除了漢字、台灣還有第二種文字:原住民族文字,台灣社會就會更不同,更多元,更美麗。

責任編輯:孫珞軒
核稿編輯:楊之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