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現代社會已容不下宗教、哲學與藝術,我們「疏離」的就是我們自己

現代社會已容不下宗教、哲學與藝術,我們「疏離」的就是我們自己
Charlie Chaplin “Modern Times“|Photo Credit: Breve Storia del CinemaPublic Domain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現代社會深信不已的科學理性與技術理性,其主要原則容不下宗教、哲學與藝術,甚至是任何具有高度理想性的政治理念容身。

遽聞,造化之初,生命之流只有某種原始的湧現,一切都沒有形態,經驗的大河唯有異質的流動,逕直奔去,無有回返。唯當理念開始介入,區分範疇,共通擇取模式被建立起來,社會共同體的經驗渠道才被匯流、編制。

我們並不知道是否存在那種造化之初的莽莽蒼蒼,因為自有人以來便有文化,經驗中的所思、所想與一個人所置身的文化情境相依相繫、交相纏繞。現代社會亦如古往今來的人類文明,有其不言自明的文化前提以構結界域、匯流經驗,而任何的文化前提既是一種經驗的擇取,那麼在有所見、有所不見下,同時也就是一個文化格局的基石與盲點所在。

哲學之務,在於觀局,而觀局之要,在於解析那些使得我們眼前世界運作起來的文化前提。在今天,現代文化的成就與難關源自於特殊理性經驗的鋒利化與窄化。

現代世界的主要運作模式是過去人類文明超過五世紀以上的發展結果,在這種歷史發展下,科學、技術與經濟思維在今日成為了理性的唯一標準,並擠壓了哲學、藝術與宗教等泛稱人文活動的經驗空間。

科學理性追求實證、技術理性追求實效、經濟理性則追求價格。這些追求都是人類發展文明必要的追求,但問題還在於當我們生活的運作模式以這些東西為依歸時,我們很快就會發現原先的生活世界被裁切變形到一個意義過於貧瘠的平面上去,而成為一個逐漸喪失追求深度經驗的當代文化。

舉例而言,宗教追求生命奧義,而宗教對於神秘的追求無法輕易化約成任何得以實證、實效或得以估價的價值,然而在現代世界的文化條件下,宗教活動容易扭曲變形成為一種隨意引用科學成果向信徒證明教義真實預言的偽科學、或是成為欺騙善男信女宗教對生活有實效受用的活動,而在更多的時候,我們非常遺憾的發現今天宗教團體的運作模式,從吸收會員、打開市場能見度、教團內部財源開發的方式基本上與商業社會許多企業發展的模式如出一轍。這時候我們會問:我們所期待的宗教精神在哪裡?

從理性與合理性的用語發展看出文化問題

從字詞含意來看「理性」(reason)這個概念,‘reason’在英文的意涵是「理由」或「理據」,因此不採取狹隘標準的話,凡能依據情境條件而提出行動理由的便是理性。這個定義可以廣泛的應用在生活週遭的任何人事物,但現代理性的標準既然以科學、技術與經濟理性為依歸,那麼代價就是忽視不同情境條件考量而採取單一制式標準。

舉例而言,以文化創意產業為例,今天為所詬病的地方就在於政府對於人文藝術領域的關注方式,沒有充分意識到自己的介入,不知不覺的助長主流社會對於人文與藝術領域的抑制:認定人文與藝術活動終究必須能成為一種掙錢的商業經營模式才具備意義,偏見所至,人文與藝術活動自身存在的意義被擱置,也圈限了人文與藝術工作的發展。

再從字源學的考據來看「合理性」(rationality)這個概念,這個字的字根‘ratio’在今天就是數學的「比例」(ratio)概念,而在羅馬時代‘ratio’則是「理性」、「尺度」的意思;最後也最重要的是,在西方文化根源的古希臘,古羅馬的「理性」(ratio)就是翻譯希臘的「道」(Logos)而來。在古希臘,「道」(Logos)這個字眼有「言說」、「理則」、「道路」的意涵,意思是通過語言開闢一條意義秩序的道路,現代思想推崇的「邏輯」(Logic)思想便源自於古希臘的「道」(Logos),然而道向邏輯的進展,卻是一種文化經驗愈趨鋒利卻同時更加窄化的發展過程。

也正是從「合理性」(rationality)這個字眼使用方式與語意演變的軌跡來看,從古代世界到現代世界的變化就會很明顯,對古希臘人和古羅馬人來說,能通過語言開闢一條意義秩序的道路的主要是宗教的神諭、哲學的論辯、藝術的建造以及政治的主張,對古代社會而言,這些都是能讓人可眼前為之一亮,而打開一條共同實踐道路的活動;而在今天,從「道」(Logos)到「邏輯」(Logic)、從「尺度」(ratio)到數學「比例」(ratio),建構一個社會的標準在迅速萎縮當中。

可想而知,當一個社會的主要理性標準是宗教神諭、哲學論辯、藝術築造以及政治主張這類活動,而這類活動的豐富度與複雜度都要求每一個社會參與者對於情境條件投入專注的虔誠與細膩的素養,以體驗或判別當中的對錯、深淺、好壞、真假,如此一個社會的彈性空間得以容受更多的多元性與複雜度。而在今日,一個以科學、技術與經濟理性為依歸的現代社會,不難發現凡是現代化國家都發展科學而輕視傳統、都重視經濟而輕忽人文,並在最後,無論就政府部門或私人企業的運作模式是走向以專業技術主導的組織方式,這當中缺少了些什麼?無非是人性所需的深層經驗。

此中道理不難理解:目前主流的科學理性追求實證、而嚴格的「實證」是排除意義賦予的純粹經驗歸納,經濟理性追求價格、而價格卻不等同於價值、技術理性追求實效、而追求實效到一定程度,就不等待,然而任何深刻的事物都需要等待,甚至大多時候是一種在現世雖具有意義卻不會有實際效用產出的投注(宗教、藝術、哲學甚至是具有高度理想性的政治主張都不適用實效的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