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世代戰爭:「年級生」的說法有意義嗎?「年齡」歧視或許比「年級」歧視更值得留意

台灣的世代戰爭:「年級生」的說法有意義嗎?「年齡」歧視或許比「年級」歧視更值得留意
Photo Credit: Laurie Redstone @ Flickr CC By 2.0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以出生時間為基礎的「年級學」是否真的毫無可取之處?本文將試圖以社會科學的觀點加入討論。

文:翁志遠(輔仁大學社會系)

2016年的總統暨國會改選在農曆年前順利落幕,相較於不太令人意外的結果,從去年底一路延燒到今年初的激烈競選過程反而更讓人回味無窮,包括國民黨陣前撤換通過黨內初選獲得提名的總統參選人、首位搖滾歌手參選國會議員並以演唱會取代造勢晚會獲得國內外媒體關注、「黃安之亂」所引發對於選情的影響不亞於「兩顆子彈」威力的「周子瑜道歉事件」等等,無不讓人津津樂道,以上種種相信都會在台灣民主的歷史進程中被記上一筆。

這裡值得我們注意的是,國民黨在投票日前兩週推出「五年級生」的競選廣告,傳播速率更是驚人,6小時內超過36萬人次的瀏覽,但拉抬選情的功效卻啟人疑竇,評價更是正反兩極。例如,負責製作廣告的工商建設研究會表示這只不過是「我們企業界中生代講真話」;但有更多的意見指出這個廣告「策略清楚卻低估選民智慧」、「把國民黨的潰敗推給民進黨與公民運動者」、甚至有「世代的操弄、煽動及分化」之嫌。最後,跳脫選舉勝敗的立場,有人表示世代問題的解決必須依靠合作,並給予不同價值觀「同情的理解」。

(總統大選前,國民黨的五年級生廣告,引起很大爭議)

不過,也有人大聲疾呼,用年級去概括一群完全不相干的人這種做法應該適可而止,例如胡晴舫說:「不加思索任意重複不正確的刻板印象,不但懶惰,而且粗暴,徹底否定一個人的主體性」;「年級學的流行不衰,反映了台灣看似追求自由多元,其實內在控制每一個體,因為年級學否定個體的特殊性,不相信獨立精神,不認為一個人能夠(或應該)獨立於自己的時代之外,獨立於自己的出身之外,獨立於自己的性別之外。年級學意在窄化一個人的存在。」

對於世代間的關係以合作取代對峙的強調,相信沒有人會反對;然而,以出生時間為基礎的「年級學」是否真的毫無可取之處?本文將試圖以社會科學的觀點加入討論。

台灣的「世代戰爭」?

以出生的時間點來解釋社會變遷如何造就出不同的生命機會(life chances)或生活困境 [1],國民黨的「五年級生」廣告絕非首例。不同於「五年級生」廣告裡所表達的受害者立場,稍早之前,作家劉克襄卻以「像我這樣四年級的人」為題發文,直言三、四年級台灣人在年輕的養成過程裡,享受最多資源,卻也對生態環境剝奪最烈,正是這種既得利益者的自私心態拖垮台灣,並放任其苦果由下一代概括承受。

「我們的下一代,正面臨台灣最貧苦最沒機會的時候。這樣的環境不是他們造成的,而是我們過度短視,著眼於近利,造成這等困境。…孩子們會有現今的茫然,三四年級的人,其實必須承受最大責任。」(劉克襄 2015)

劉文一出,蘇瑋璇則以「像我這樣七年級的人」呼應,痛陳三、四年級的有房階級一味抵制社會住宅、枉顧居住正義之餘,卻還期待七、八年級扛起搖搖欲墜的勞健保等社會福利制度。最後,姜洋表示,「六年級的我也有話要說」,在他看來,七年級可能算不上是最慘的,至少他們還有勇氣發聲;相較之下,低調的五、六年級多已進入中年,不但和青年住宅、居住正義沾不上邊,還得同時面對上、下兩代壓力的「夾殺」,成為名符其實的「三明治世代」(sandwich generation)。

姑且先不急著論斷誰慘過誰、誰又佔誰便宜,但由以上的公共討論不難看出,「年級學」在台灣社會裡紮根已深,不僅是人盡皆知的常識 [2],更早就滲透到日常生活的各個面向。例如,除了有媒體副刊以「我們這一代:五年級作家」為主題回顧一段特別的文青歲月,「五年級同學會」與「五年級青春紀念冊」更是從網路寫作紅到出版了實體書。針對六、七年級所進行的調查則指出,不像五年級汲汲營營於工作升遷與自我進修,六年級更重視生活品味、精明消費,在職場表現的評價上,卻呈現兩極;另一方面,七年級被稱為「最孤獨的世代」,因為他們對工作的追求不為溫飽,更在意實踐自己的夢想。

最近,則輪到八年級開始緬懷自己的青春年華,活脫脫就是一部近代網路科技推陳出新的成果展。當然,也有某些經驗為跨年級所共享,像是蟯蟲檢查與尿液檢查,從六年級到九年級的童年中都佔有一席之地。這樣看來,以「年級」劃分人群的思考方式並非毫無意義。相反地,若想更適當地理解個人的生命軌跡,「年級」事實上提供了一個極具參考價值的情境脈絡(context)。但是,為什麼光是出生時間接近就足以構成人群分類的基礎呢?這就必須談到社會科學中的“cohort”這個概念(常常和“generation”交替使用)。

歐美的「年級學」

“If you understand the difference between generations, it helps you understand yourself better because you understand the context in which your life has unfolded. You understand what distinctive opportunities and problems you have faced and you can find common ground with others in your generation.” (Carlson 2008)

Cohort是源自人口學的專有名詞,指的是在同一個時間點(或一段時間)經歷某個相同的人口或生命事件的一群人。所以同一年出生的人就屬於一個birth cohort;同一年完成婚姻大事的人也就構成一個marriage cohort,以此類推。若應用在其他的生活領域,cohort在教育上指的就是同時間入學的一群人(「同屆」)、在軍事上指的就是同時間服役的一群人(「同梯」)。

目前主要的西方社會,如美、英、加、澳洲等國,率皆以二次大戰、1960年代、1980年代為三個分水嶺,切割出四個基本的Cohort。雖然不同學者在切分時間的選擇上不盡相同,倒也相去不遠;相對應的cohort之稱謂雖未統一,不同的命名之間卻也可見異曲同工之妙 [3]。建立在這個基礎之上,Carlson (2008) [4]更進一步將十九世紀末期加上整個二十世紀的美國人口界定出七個主要的cohort(見下圖)。

美國的不同世代,有不同的外在環境跟機會|Source: Carlson, E.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