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得商量的吃法:王宣一家傳「紅燒牛肉」為何只能下飯吃?

沒得商量的吃法:王宣一家傳「紅燒牛肉」為何只能下飯吃?
攝影:高琹雯,新經典文化提供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為什麼牛肉一定要和麵連在一起呢?牛肉麵這名詞是什麼時候變得這麼出名的?基本上我們這獨門牛肉一定要下飯吃,最多只能將吃到最後剩下的那點湯汁,冰凍後直接當肉凍切來吃,辛苦煮了一鍋牛肉,吃法一定也得堅持,沒得商量。

文:王宣一

我每次說到小時候把曬乾的干貝當零食吃,我的朋友,出身苗栗客家村的吳,就會覺得簡直不可思議,說我真是個有錢人家的小孩。其實我並不算是有錢人家的小孩,只是童年時代,家裡的生活過得比較海派一點,不論實際生活情況如何,我的母親在廚房裡,永遠作風海派。即使有段時期,母親總是從菜場頭欠錢欠到菜場尾,家裡的餐桌上也從沒有見過窮酸相。

吃得海派,當然源自於我的母親來自一個世家,浙江海寧,錢塘江的出海口,徐志摩、高陽、金庸等等,都出自那個鄉縣。我的母親在那個年代便是受過高等教育的書香世家子弟,她一輩子除了家鄉之外,主要住過上海、杭州和台北三個城市,歷經十里洋場風華最盛的年代。她有好多年的生活過得像《紅樓夢》大觀園般,即使她算是新世代的女性,但是圍繞著她一天的生活,飲食仍占了相當大的比例。

母親做菜,也許和一流的廚子比,稱不上有多了不起,但是那年代,四○五○年左右,家家總有幾個拿手菜。尤其母親好客,家一年到頭進進出出的親戚朋友、鄰居故舊非常熱鬧,一張定做的超大餐桌前常常圍滿了一圈又一圈的人。

母親宴客,大多是很家庭式的,父親官場上的客人倒是很少,基本上阿姨叔伯之外,有些是長年寄住的親戚孩子,有些是固定周末就一定碰面的親友,還有隔周或不定期家唱崑曲的曲友、打橋牌的橋友等等。因此我們戲稱母親的宴客,分為兩種,一種是宴客方式比較正式,氣氛也較嚴肅,以父親往來的朋友為主,我們稱之為國宴,另一種是親朋友好友年節生日聚會等等,我們稱之為家宴。至於每周末家裡慣常十幾二十人的親友聚會等等,我們都不算在此。

除此之外,母親最重視招待孩子們。親友的孩子、鄰居的孩子、孩子的朋友、朋友的孩子,母親常常一次帶十幾二十個孩子,買了大包小包的零食野餐,去看電影、去海邊河邊、去風景區嬉戲,玩到盡興,回到家裡一個個像餓鬼,於是大盤小盤,中西點心全都端上桌。然而這樣的家常便飯不足為奇,每年寒暑假,母親更是準備豐盛大餐,邀請大孩子的同學們來家裡聚餐,盛況一時。因此即使到現在,兄姊們的老同學、老朋友見面,常常提起的話題仍舊是,「我吃過你媽媽做的什麼什麼菜色。」「啊,妳媽媽做的什麼點心,滋味令人永遠難忘。」也許那是個普遍貧窮的年代,那個孩子的地位並不高的年代,母親的大方好客,真的留給不少朋友甜美的回憶。

母親的菜色花樣不少,但基本上是以杭州菜做底,再混合其他江浙菜餚,宴請孩子們時則加了些滬式西餐。至於江浙菜的分類再細分,又有好幾方面,揚州菜、蘇州菜、無錫菜、杭州菜、上海菜、紹興菜和寧波菜等,母親總是選擇其中幾項來做搭配。但不論如何,從餐桌上一眼望去,醬油色澤是最主要的代表色,還有就是盤多碗多,一餐下來,十來個大盤小盤是常事,每碟菜吃幾口好像才叫吃飯。這樣的吃法,實在不大合現代的飲食觀念,可是早年家裡就真的是這樣吃,一餐吃不完,第二餐再拿出來,菜一定要有剩餘,吃到盤空碗空是粗魯而不禮貌的行為。

童年時代,住家是日本式庭園建築,其中廚房的範圍可是相當的大,包括廚房、餐廳和兩間柴火間,小的那間終年堆滿了柴火、煤球等物品,另一間則用來養雞鴨什麼的。而廚房餐廳和正屋之間是獨立的房舍,以一條加蓋的走廊連結,記憶中走廊上常掛著火腿、香腸、臘肉等食品。此外院子裡的魚池裡養了不少黑灰色的鯉魚,不過從不曾聽過把魚抓來吃,也許是怕鯉魚的土味吧。

我們住在日式的房舍時期,是母親最常宴客的一段時間,最早的記憶是庭院裡升起爐火,表示又有大型的宴會了。那時即使是原有的超大的廚房也不夠用,必須臨時在院子裡架上幾座炭爐,以備燉煮之需。國宴和家宴的菜單當然不同,四十年前,鮑魚、魚翅就已是母親國宴的菜色之一,但那都不屬於母親的拿手,只是因為名貴而應景。除此之外,比較稀有的菜色還有紅燒甲魚、清燉河鰻、紅燴海參、蜜汁火腿、油爆田雞等等。不過在這麼多嚇人的名菜之中,歷史最悠久的招牌菜卻是名稱並不特別的紅燒牛肉。

母親的紅燒牛肉吃過的人都念念不忘,一位父親的多年摯友,住在台中,很少上台北來,每回一定要母親用紅燒牛肉才得請得動他北上來玩。前兩年,這位伯父以九十多歲高齡過世,過世前我們去看他,他在我們面前提到的還是母親拿手的紅燒牛肉。吃過母親紅燒牛肉的很多人都不明白,為什麼看似沒什麼學問的紅燒牛肉,煮出來可以如此這般夠味?

很幸運的是,我自小隨母親上市場買菜,清楚知道做這道菜的祕訣,其中最重要的一點是採購而不只是燉煮。母親買牛肉的挑剔,才是造就那一鍋美味的要素。早年母親一定到台北市和平東路、羅斯福路口的萬和牛肉店以及國際牛肉店兩家牛肉專賣店買牛肉,她買牛肉只選前腿花腱的部分,並且一定要把腱子上附著的其他部分去除乾淨,只留下純粹的花腱,然後再配上比例約一半的牛筋,回來後將花腱和牛筋都橫切成大塊,從花腱的橫切面就可以看到一層層美麗的肌理紋路,紋路愈清楚表示肉質愈好。

燉牛肉的第一步驟是燙洗過一遍血水,然後將牛筋和牛腱的部分加豆瓣醬油和酒分開燉煮,等分別煮到開始有點爛的程度即關火,隔天再開火燉煮到牛筋和牛肉差不多爛的地步,至於什麼是差不多爛,這我真不知怎麼形容,基本上用手指去捏捏看,大約有些軟,卻不致鬆軟的地步,也許多做幾次就能拿捏吧。混合之後,放隔夜,第三天再下冰糖大火收乾才算大功告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