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宣一:為什麼我最恨餐廳弄個酒精燈在魚盤子底下......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母親對寧波菜講重口味的,並不是那麼欣賞,可是我卻對她的料理中什麼都灑三匙豆瓣醬油也頗不以為然。做江浙菜其實有兩樣法寶,一是豆瓣醬油,一是高湯。
文:王宣一
隨母親上菜市場是童年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早年她常去的是台北的古亭市場,那時古亭市場熱鬧非凡,分門別類相當清楚,賣雞的、賣肉的、賣魚的、賣青菜的各占一大區,那盛況後來我在北京郊區的市場看到幾乎一樣的陳設,很有親切感。上古亭市場,母親常塞給我一些零票子,讓我到市場門口以汽油桶做成的烤爐那兒的小販買兩個圈圈餅。烤得QQ的圈圈餅,又香又甜,很像bagel,我站在菜攤子邊,一邊啃著一邊等著母親挑菜選菜,滋味真好。後來我做了台灣媳婦之後,才知道那叫繼光餅。有一次在三峽的市場看到,不是現烤的,白白胖胖賣相有些現代,我還是忍不住買了來吃,果然不再是童年的滋味。後來一次在迪化街的一家福州菜館吃到,夾一種蚵仔烘蛋和鹹菜一起吃,是福州人的點心。
母親的菜單裡,幾乎餐餐都有魚
母親上市場,第一件事一定是去買魚,母親的菜單裡,幾乎餐餐有魚。家裡最常吃的魚就是紅燒青魚,也就是俗稱的草魚,草魚當然是現殺的。草魚很大,通常分為魚頭、魚肚和魚尾三部分分開料理。魚頭的做法俗稱紅燒下巴、魚肚的做法則稱紅燒肚襠、魚尾則是紅燒划水。不管哪部分,都是先用醬油和酒醃上半天,再放到鍋裡大火大油煎到魚皮焦黃而不破。從前沒有不沾鍋,煎魚一不小心就會把魚皮煎破,再嚴重就連魚肉也會散掉,所以煎魚是一門技術,油要多、火要大、魚皮要乾燥,如不夠乾燥,先在表皮抹些麵粉、肉厚的部分用刀子在表皮輕劃上幾刀再下鍋。
台式辦桌料理裡面,常是將魚身狠狠的劃上幾道,再下鍋炸,然後淋上酸甜醬汁燴煮一下,我也覺得好吃,母親卻認為炸和煎差很多,刀痕太深會讓魚肉太早熟,魚皮有時也炸得太過頭會翻起來不好看,總是輕描淡寫的劃上淺淺的兩道。我的一位出身鹿港的作家朋友心岱,有天卻和我抱怨現在的不沾鍋很令人討厭,魚皮都煎不破煎不焦不夠味。唉唉,這話真是怎麼說呢?
紅燒青魚通常在把魚煎到半熟之後,再將浸過魚的醬汁倒入鍋中燜燒,最後放冰糖蔥花至剛好熟而鮮嫩的程度。青魚一老就不好吃,所以火候要控制得剛好。偶爾我們也把青魚肚切片,加鹹菜和筍片一起快炒。此外宴客時則必有的一道是熏魚。熏魚是用青魚中段部分來做,將魚身橫切成一片一片,先醃上一天再炸,炸好之後,一起回鍋再加點調味收乾,過程根本從不曾真正用熏的。熏魚因為是吃冷的,所以宴客前就可先做好,不過母親總覺得她這道菜沒有早期的秀蘭小館和逸華齋做得好。
在宴會之中,魚的做法大多是醋溜,口味大眾,賣相也比較好看。醋溜就是將青魚先蒸熟,然後將蒸出來的魚汁倒出,另起鍋加油,加少許高湯,加醬油和糖醋做成醬料淋在上面。這道菜的功夫全在火候,蒸魚時如何蒸到剛好熟又不老,醬汁做出來的時間也要拿捏得好,才不會讓魚冷掉。現在我們常在餐廳裡吃魚,我最恨有些餐廳弄個酒精燈在魚盤子底下,那種活活把魚蒸老了的方法,實在令人為之扼腕。
黃魚做醋溜,也非常美味。通常兩面煎黃,再加醬油、醋和冰糖調味燜煮一會兒,紅燒黃魚則是先用醬油醃過,再下鍋煎熟加調味,通常還放上一些整顆的蒜頭一起燜煮。說到黃魚的家常做法,則是加老鹹菜和幾片火腿和香菇絲一起清蒸,蒸的時候多加半碗水,蒸出來後那湯汁則異常鮮美而又不會太鹹。另有一道很名貴的黃魚羹所費不貲但是頗受歡迎。把黃魚蒸熟後,剔出魚肉來,一定要小心的把魚刺全給剔掉,然後和豆腐、香菇切丁一起做成羹湯,碰上季節,有時還加些細嫩的豌豆進去,那真是人間美味。
除了青魚、黃魚,紅燜鯽魚也是常見的菜色。鯽魚醃過之後要先將魚炸到骨頭都酥脆掉,再放蔥段下去燜煮。現在餐廳裡多拿來做前菜,吃冷的。吃紅燜鯽魚大部分人都喜歡吃魚卵,母親卻覺得魚卵太膩,細緻的鯽魚肉才是口感最好的部分。我們好像從小也就學會了吃巴掌大的鯽魚,一點都不怕鯽魚又多又細的魚刺。
鯽魚的另一做法是熬成蘿蔔絲鯽魚湯,做湯的鯽魚可以選稍大一些的。首先將鯽魚下大油鍋去炸,把魚骨炸到酥,然後和蘿蔔絲及火腿片加黃酒和蔥去燉,把湯汁燉到熬成白色的。若學廣東人熬白湯的方法,可以加兩個皮蛋下去一起熬,味道又香,湯色也容易熬成奶白,起鍋前撈起皮蛋,還要再加些新鮮的大蛤蜊下去,湯汁才更鮮美夠味。
宴客菜中和魚有關的還有無錫菜系的冰糖甲魚(鱉)。無錫菜系口味帶甜,應是源於太湖的船菜,以湖鮮為主,如爆炒黃鱔、油燜河蝦、油醬毛蟹等。不過現在最出名的卻是無錫排骨,放醬油和糖好像不要錢,可是總覺得那好像是騙小孩的菜餚,沒什麼了不起的技術。冰糖甲魚則是用香菇和冬筍去紅燒,有時是加海參同燴,由於甲魚和海參本身就有膠質,所以紅燴起來很容易討好,不過那畢竟是高檔產品,只有國宴級的時候才看得到。
江浙菜中有一道幾乎不缺席的紅燴海參。在一般常見的宴席裡面,蝦仔大烏參或鵝掌燴烏參是主要菜色之一,不過家中慣常的宴客菜單中是海參燴蹄筋。不論是蹄筋還是鵝掌,和海參燴煮,最重要的是取其膠質。海參本身沒有什麼味道,吃的是口感,母親不喜歡較名貴的烏參,她說太粗壯了,因此選用的多是白參,她一向喜歡口感細緻的材料。早年母親都自己發乾燥的海參,做菜前天就要先泡水數次,後來則多到市場買發好的,選其肉厚而肥壯者。做海參燴蹄筋通常先將這兩種主材料稍蒸熟,再加一些鵪鶉蛋、火腿片和冬筍、香菇同燴,如何能又入味又熟爛到恰到好處,才是功力。
Tags:
用愛守護一個家:伊甸基金會「弱勢兒童服務計畫」,牽緊每位慢飛天使的手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發展遲緩並非孩子成長的終點,事實上,若能透過早期療育,包括各種醫療復健、特殊教育、家庭支持和福利服務的介入,就有機會減輕發展遲緩的現象,給予遲緩兒及家庭更多的療育支持,幫助孩子邁開成長步伐,順利長大。
我們常聽到的「發展遲緩」(developmental retardation),指的是嬰幼兒或兒童在知覺、運動、認知、語言或社交等方面,出現遲緩的狀況。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兒童發展遲緩的發生率大約為6%至8%,以台灣每年平均有20到25萬新生兒計算,台灣每年大約有1萬5千名嬰兒,可能有發展方面的問題。
但是,發展遲緩並非無法矯治,事實上,若能透過早期療育,包括各種醫療復健、特殊教育、家庭支持和福利服務的介入等等,就有機會減輕發展遲緩的現象,幫助孩子邁開成長步伐,順利長大。
接連照顧兩代遲緩兒,她身心俱疲
今年4歲的蓁蓁,因為有癲癇及心房中膈缺損的問題,所以出生後便一直在醫院接受治療。後來醫院安排發展評估,發現蓁蓁不僅因為心臟影響整體發展,也有長短腳的問題。蓁蓁的主要照顧者是奶奶,但奶奶除了照顧蓁蓁,也要照顧有輕度智能障礙的蓁蓁爸爸。
蓁蓁爸爸小時候因糞便的細菌感染,發燒到40度後就醫住院,當時醫療跟早療觀念都不發達,並沒有發現蓁蓁爸爸的發展異狀。等到發現後,才趕緊接受早療服務。蓁蓁奶奶常常感慨地說:「因為太晚接受早療,所以成效比較有限,如果當初能夠早點發現的話,或許現在蓁蓁爸爸可以更好。」
雖然感慨,但是蓁蓁奶奶還是一步一步、踏踏實實地陪著蓁蓁爸爸走過了早療之路。現在的蓁蓁爸爸不僅表現不錯,更透過就業媒合找到了一份穩定的工作,平時除了上班,就是陪蓁蓁玩,兩人相處起來像是兄妹一樣充滿了童真的趣味,讓蓁蓁奶奶感到很欣慰。原本想說生活終於要步入正軌的蓁蓁奶奶,沒想到孫女也出現了發展遲緩的狀況。身為主要照顧者的蓁蓁奶奶,想到所有的努力跟辛苦都要再來一次,巨大的疲倦感讓她時常淚流不止。「但是,為了我這個孫女將來能夠自立自主,我現在不扛起來,還有誰能扛起來?」蓁蓁奶奶說。
在照顧的路上,永遠不該讓一個人踽踽獨行
情況和蓁蓁一家類似的家庭,其實並不在少數。隨著台灣邁入高齡社會,家庭與人口結構改變,不論是上有長輩、下有子女、自己又有工作在身的三明治族父母;或是因父母忙碌而需將孩子交給長輩照顧的隔代教養家庭;資源不足、經濟弱勢的偏鄉家庭、單親家庭等等,在面對發展遲緩兒的照顧問題時,經濟、生理、心理所承受的壓力更加巨大。
根據衛福部統計,在2021年,台灣共有約1.9萬名兒童接受早期療育服務,以比例來看,遲緩兒接受早療服務的比例,遠低於遲緩兒的個案人數。這或許是因為受到過去「大雞晚啼」的觀念影響,有些家庭中的主要照顧者,可能無法及時,或者不願意面對嬰幼兒在發展上的異常狀況。而另一個原因則是發展遲緩並不像感冒或者跌倒擦傷一樣很明確。根據研究,目前只有大約20%的發展遲緩能夠找到原因,而在這些已知的原因中,還包括了各種先天的缺陷以及後天的影響。
染色體異常、營養缺乏、肌肉神經病變等都屬於先天的缺陷,像上文中的蓁蓁,就是因為遺傳性癲癇問題,而導致的發展遲緩。在後天的影響上,則有可能像是蓁蓁爸爸一樣在幼兒時期受到細菌感染,或者腦傷、腦性麻痺等等。另外也有可能是外在環境所導致,比方家人對於嬰幼兒疏於照顧和互動、兒童受虐,又或者是經濟弱勢的家庭,較無法滿足幼兒成長所需的資源,才導致發展遲緩。

無論原因為何,如果持續忽視嬰幼兒有遲緩發展的情形,對遲緩兒本身、家庭以及社會,都會帶來更沈重的負擔。試想,如果遲緩兒只能依賴主要照顧者而生活,隨著他的年齡增長,主要照顧者會老去、會生病,甚至有一天意外降臨,遲緩兒該怎麼辦?更重要的是,照顧遲緩兒的工作,也不應該只由一人扛起,因為長期照顧所產生的心理壓力,日積月累所導致的悲劇時有所聞。但這些其實都是可以避免的,因為只要發現得早,遲緩兒在專業的支持和幫助下,可以減輕發展遲緩的狀況,更有機會跟上同齡孩子的發展步伐。
慢飛家庭特攻隊 寶貝成長大作戰
伊甸投入早期療育服務邁入第30個年頭,每年幫助超過2萬名發展遲緩兒童及家庭趕上成長步伐。根據伊甸的服務經驗,許多家庭在發現孩子有遲緩成長現象時,往往不知所措,如果再加上社會環境、家庭結構及生活經濟等壓力,整個家庭就會加速失序,面臨崩潰邊緣。因此,伊甸的早療服務,期許能成為每個早療家庭的堅強後盾,以家庭為核心,為孩子安排療育課程,並透過親子活動、親職講座及定期療育會議,幫助家長在育兒上建立實用的五大能力,包含「溝通力」、「學習力」、「自信力」、「決策力」以及「影響力」,讓家長更了解孩子的需求,並能積極且自信地陪伴孩子跨越成長阻礙,減輕照顧壓力。今年邀請到藝人楊祐寧擔任愛心隊長,期待能強化並帶來早期療育正面、積極的印象,讓有需求的家庭,願意主動尋求支援,接受伊甸專業早療顧問團的幫助,共同支持孩子在成長階段中的種種需求。

上文中的蓁蓁奶奶,曾經為了蓁蓁的發展,不管颳風下雨,騎著機車載著蓁蓁到醫院回診,一個月要跑醫院好幾趟,非常辛苦。後來蓁蓁開始接受伊甸的早療服務,短短兩年時間,蓁蓁就有了非常明顯、令人驕傲的進步。比方可以自行上下樓梯、戒掉了尿布,在生活自理及口語能力上都有所提升。其中最大進步是在環境適應上——原本蓁蓁相當依賴奶奶,剛開始進入日托班上課的前半年,常常會哭鬧。但現在已經可以自在的跟著團體一起活動,和同學們也相處很融洽,甚至能夠幫忙老師照顧比自己年紀小的孩子。
「蓁蓁是個體貼的孩子,她在接受早療服務之後,這些特質都慢慢的展現出來。」有一次蓁蓁奶奶在家中默默哭泣,被蓁蓁看到,蓁蓁便上前擦掉奶奶的淚水、安慰奶奶,讓蓁蓁奶奶覺得很驚訝,也很窩心。有時候蓁蓁奶奶在家裡接代工做,長時間久坐時後,蓁蓁還會自動自發的幫奶奶搥搥腰背。蓁蓁奶奶說:「看她那麼乖、那麼懂事,我就覺得再怎麼辛苦也很值得。」蓁蓁一天天的進步,讓蓁蓁奶奶覺得很欣慰,雖然還有許多成長挑戰等著蓁蓁克服,但現在的她,已經擁有更多可能性,順利長大、過著自己喜歡的生活,都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夢想,而是伸手就有機會抓住的目標。
「當超人,可以不只有自己一個人」,伊甸早療服務一直鼓勵慢飛家庭勇敢站出來,也期待社會大眾給予友善對待及行動響應,支持伊甸「弱勢兒童服務計畫」,幫助慢飛家庭解鎖成長任務,大家一起努力,用愛陪伴一個孩子,守護一個家。詳情請上官網,或洽捐款專線0800-025-8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