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宣一:為什麼我最恨餐廳弄個酒精燈在魚盤子底下......

王宣一:為什麼我最恨餐廳弄個酒精燈在魚盤子底下......
Photo Credit:Chi-Hung Lin@Flickr CC BY SA 2.0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母親對寧波菜講重口味的,並不是那麼欣賞,可是我卻對她的料理中什麼都灑三匙豆瓣醬油也頗不以為然。做江浙菜其實有兩樣法寶,一是豆瓣醬油,一是高湯。

說到泡菜就想到臭豆腐,但是江浙人不炸臭豆腐,臭豆腐是用蒸的,在臭豆腐上放幾顆去皮的毛豆和一點點鹹菜清蒸。不過我家有時做紅燒臭豆腐,將肉末炒熟,放入臭豆腐,用醬油和冰糖燜煮至爛,和現在的麻辣臭豆腐做法差不多,只是一個加冰糖一個放辣椒。在麻辣臭豆腐未流行前,這種做法我倒是不曾在別地方見過。但是現在的臭豆腐,總覺得吃起來口感不好,要嫩不嫩、要爛不爛的,就算是炸的,也好像炸得不透。以前挑擔子賣的炸臭豆腐,多比現在路邊攤炸的入味好吃,至於附送的泡菜,那就不用說有多地道。

本文摘自《國宴與家宴 經典回味版》內文第一章〈國宴與家宴〉(三之二)新經典文化出版

相關文章:

Photo Credit: 新經典文化

Photo Credit: 新經典文化

作者介紹:

王宣一,東吳大學中文系畢業。作家,曾任記者。

曾在報社擔任編輯記者,離開媒體工作後從事文字創作,1990起開始發表作品,連續兩年拿下聯合報文學獎。隔年出版首部短篇小說集《旅行》,之後陸續完成《少年之城》、《懺情錄》、《蜘蛛之夜》、《天色猶昏,島國之雨》四部小說。她的作品捨棄花俏炫麗的文字和繁複的敘述,選擇把故事說清楚:「我不想寫特別的事物,我喜歡一般的、很生活的東西,特別情節總會把故事的重點模糊。」

2003年在中國時報發表了追憶母親的散文〈國宴與家宴〉,引起廣大迴響,開啟另一個創作途徑──跨足飲膳創作。出身杭州世家的背景淵源,從小培養敏銳的味蕾,獲邀擔任台北亞都麗緻飯店天香樓顧問。同時間受邀在報章雜誌撰寫美食推薦專欄,為了真實呈現店家特色,以更貼近日常生活為出發點挑選餐廳,每一家店都有她默默來去的身影,最後完成有故事、有情感的《小酌之家》、《行走的美味》散文集。創作兼及兒童文學《青粿種子》、《九十九個娘》、《三件寶貝》、《丹雅公主》、《金瓜與銀豆》、《哪個錯找哪個》、《板橋三娘子》等。

書籍介紹:

她細數每一個母親在廚房裡往返進出、從容自如的身影,她重現一個家含蓄有味的生活面貌。透過描寫細膩的刀工、隱藏的美味,一場場認真請客成就了一個家庭認真對待日常的文化滋味。

這本書是關於一個家庭飲饌的紀錄,藉著五篇散文與五道追求隱藏價值的江浙菜,王宣一記下了一個那樣的年代,一個家庭餐桌和廚房裡的光陰就有說不完的故事的年代。

責任編輯:楊士範
核稿編輯:楊之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