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再也不會原味重現的「國宴與家宴」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母親一生宴客無數,不論大吃小吃,她總有本事前一分鐘在廚房忙得灰頭土臉,下一分鐘就輕輕鬆鬆端出一盤漂亮的菜。
我對海鮮一向極有興趣,不論台式、滬式、粵式、和式、法式、義大利式都有興趣,唯獨對蝦子的偏好是承襲母親的遺傳。不論再大再名貴的什麼明蝦,一律不愛,獨獨鍾情於比拇指還小的沙蝦。每回去餐廳點菜,我問服務人員,蝦子多大,如果他不小心賣弄一下,今天的蝦好大,那麼就只好謝謝他。蝦子一大,肉質多半就老了,除了北海道做生魚片的牡丹蝦、櫻花蝦外,基本上超過拇指大的蝦子幾乎就很難受到我的青睞。在上海,現在倒是處處可以吃到那種小小的湖蝦,清甜純美。
而有不一樣的喜好的是我的公公。早年公公家裡捕魚,所以他非常懂魚,但是他只吃海魚。剛結婚時我弄不清楚,煮的魚似乎不合他口味,後來看他每天自己上市場買魚,我才漸慚搞懂他愛吃的魚竟和我的母親完全相反。人的口味真是天壤之別啊。好在那時我很少下廚,因為婆婆大人廚藝非常好,我就樂得吃現成的。
婆婆的菜色是有些日式台菜的風格,和我母親做菜的手法大不相同。婆婆的每道菜都很細緻很用心,炒個菜脯蛋也是小火小火慢慢煎出來的,和杭州菜色中大油大火快速爆炒風格完全不一樣,我在娘家大鍋大碗煮慣了,家常菜反倒做得不細。
我不大會煮雞,但是會剁雞和殺雞
不過粗手粗腳的我,新婚回中部小鎮上的婆家時,倒是把婆家二姊給唬弄了一下。那年過年,廚房裡擠了婆婆姑媳等等一堆人,大家搶著找事做,我撿不到什麼工作,閒著難過,抓起一隻剛拜過天公的白煮雞,找了一把大菜刀就要剁下去。一旁的二姊看到我要剁雞,緊張的勸告我,這種困難的工作,留給媽媽做吧,她大概擔心我這台北去的外省千金,可別自不量力切到手指。不過對她的勸告,我卻回她一個非常自信的笑容,舉起大菜刀毫不遲疑就一刀下去,幾個回合下來,一隻雞被我切成漂亮的一盤,二姊在一旁則是讚嘆不已。我想到那句話「未諳姑食性,先遣小姑嘗」,洋洋得意我這一刀可成功了一半。
我不大會煮雞,但是會剁雞,小時候也會殺雞。殺雞的過程至今我還記得,先把雞翅膀往後交叉,雞就跑不走了,然後再踩住雞的雙腳,讓它無法掙扎,一手把雞頭往後拉,拔去雞脖子上的一截雞毛,再用刀劃過雞脖子,讓雞血滴入一隻已放了半碗水的碗裡,並不停的攪動,待雞血流盡,那碗混著雞血的水,立刻送去蒸,就做成了塊狀的雞血,流盡血的雞身則丟入熱水中燙過,再撈出來拔去全身的毛,然後清洗內臟等等。當年十一、二歲的我可以一個人完成。現在想來,實在是有些殘忍。但那個年代,好像比較關心的是院子裡的那隻雞什麼時候宰了正好。
相對於殺雞,殺魚就是小場面了。一隻活魚買來,通常都要先放在大盆子裡讓它吐上兩三天的沙,河魚長在池裡、湖裡、河裡,最怕就是土味太重,所以通常我們一定要先讓它在清水裡讓魚清清腸。吐了幾天沙的魚,可能會瘦一些,但是這手續卻不能省。殺魚的程序比較簡單,先用刀柄把魚打個五分昏,然後從魚肚一刀破下去,拉出魚肚內的內臟和臉頰邊的鰓等等,撿出可吃的部分保存起來。其中最要小心的是不可將魚肚內的苦膽弄破,一旦弄破,整條魚都會變苦,不管放多少醬油或糖都沒有用。接著刮去魚鱗,再清洗弄淨,不過刮魚鱗令人討厭的是因為魚鱗片兒滿天飛,殺條魚下來,頭髮、衣服都免不了沾滿了魚腥味。
母親會做魚,但是在料理雞的方面,我就覺得怎麼做也不及婆婆的白切雞,肥瘦火候總拿捏得恰到好處。在家宴國宴中,做得好的倒是爆田雞,同樣醬油、糖、酒的調味料下去,就可以爆出又香又嫩的一盤子。為什麼煮白斬雞的時侯就老是捉不住火候呢?真是奇怪。紹興菜中有一道名菜,白斬雞。現在上海有兩家餐廳「小紹興」和「振鼎雞」,都是吃白斬雞和雞汁粥、雞湯麵的。原來的「小紹興」經營方式較傳統,店面亂烘烘髒兮兮的,「振鼎雞」較現代化經營,但是要提早排隊。第一次去吃時就愛上了這兩家白斬雞的專賣店,可是隔幾個月再去,發現上海街頭到處都是這兩家的連鎖店,雞的品質卻大不如前,也許是大量開店,雞的來源供應改變,飼養的方式一變,和台灣的飼料雞沒兩樣,原有的風味不再,覺得十分悵然。
在台北,我到處找好吃的白切雞,北投和天母的蓬萊系列餐廳被我列為第一名,還有三峽的大榕樹路邊攤、三芝悅來亭等,都去拜訪過。著名的秀蘭小館不看它的價格,也覺得還不錯。紹興白切雞之外,也有醉雞做法的,不過母親很少做,我是長大以後才從朋友的母親那裡學來的。土雞煮熟後浸冰水,讓肉質收縮,放涼後去骨再加枸杞、人參及黃酒去醃泡,並在肉上加東西重壓,三四天後才可取出切小片,當前菜吃。
母親不大做醉雞,自創了一個改良式鹽焗雞,就是把紹興雞先蒸(或先煮)再醃的步驟倒過來,先醃再蒸,將帶骨的雞腿抹上一層薄鹽醃上半天,蒸之前先沖去表面剩餘的鹽粒,放些米酒或蔥段,等煮飯時,架在上端,與飯一起在電鍋內蒸個十五至二十分鐘,然後用筷子插入肉最厚的部分,試試熟度,不沾筷就表示熟了。就這樣一道簡單快速的佳餚,不多費什麼工夫就完成了。當年家裡不會煮飯的男生在外地讀書時,據說靠母親口頭教的鹽焗雞腿,熬過好些個日夜。
以前宴客中不論如何,雞鴨好像都是不可缺少的菜色,母親料理鴨多半做成八寶鴨。首先將糯米、香菇丁和蝦米等材料塞入鴨肚子中,然後用針線將肚子縫起來,送上蒸鍋蒸上半個多小時,用煤球煮飯時代當然更久,然後再放入醬油等常用的調味料去燜煮,直到鴨子爛熟卻又不至於爛過頭的地步。上桌時當場拆下縫線,鴨肚子中香噴噴的糯米飯就是最受歡迎的了。這道菜我並不十分欣賞,總覺得燜煮出來黑黑的醬色,不大吸引人。大姊做的香酥鴨我倒是比較喜歡,將鴨子先蒸熟,然後下大油鍋炸,炸到裡子外皮都酥脆,再沾胡椒鹽或甜麵醬吃。至於杭州有名的醬鴨,我不記得母親怎麼做的,在台灣的江浙館中,也找不到什麼好吃的醬鴨,不過香港有名的「杭州飯店」的醬鴨,我倒覺得很入味好吃。
Tags:
當風水成為我們的語言——跟著風水名師的腳步,重訪全球知名景點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無論古今中外,能夠永傳不朽的建築物,除了奠基於各地深厚的⽂化底蘊,和當時重要的哲學思考之外,其實也都依循著天⼈地合⼀理念,觀察當地的環境與氣候、為了服務使⽤者的需求⽽建設。
江名萱老師深入研究風水的契機,可以說是因為旅行所帶來的啟發——在旅行至北京故宮的時候,對於整個建築群落的方位、形狀、位置等都遵循著青囊經的原理所設計,有著強烈的感觸。
因此,原本就熱愛旅行的江老師,帶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走訪世界,考察各地的建築物。他發現,能夠永傳不朽的建築物,除了奠基於各地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當時重要的哲學思考之外,其實也都依循著當地的環境與氣候、使用者的需求而建設,和江老師順應自然的風水概念不謀而合。例如巴黎的聖母院、印度的泰姬瑪哈陵等建築,都能在天人合一的設計下,達到一種平衡、和諧的效果,並且更好地利用自然的能量。
與天對話:巴黎聖母院
「建築物的存在,是要為裡面的人所服務。所以,所謂好的建築風水,其實是應天、應地、應時、應人制宜。」因此,雖然我們可以看到聖母院中央的玫瑰窗,是一個非常強大的風水符號,代表光明、能量和生命力;聖母院的塔尖,也象徵著穩定、領導力,以及上達天聽的請求。但更重要的是,屬於宗教建築物的聖母院,為所有信仰著神的人們,所帶來的莊嚴、平靜感受。「聖母院營造出非常強烈的和諧的氛圍,你可以想見當時的設計師,在設計這個建築物及其所創造出來的空間時,所有的考量都是為了讓人的內在可以安靜下來、與天/神對話。」江老師指出。

巴黎聖母院建築風格是哥德式建築,它的建造開始於1163年,耗時超過200年。教堂的尖頂屋頂,不只是融合了各種藝術風格的幾何美學,更代表著天地宇宙之間的聯繫。這種尖頂建築形式,在古代被視為智慧和神聖,有向上流動的能量。象徵著天空和地球之間的聯繫,連接聚集天地宇宙之間,讓整個建築物更加神聖,充滿生氣和活力,並為⼈們帶來好運和幸福。
在古代文化的哲學中,太陽代表著宇宙和自然界的秩序、生命和創造⼒、上帝神性力量等等。所以在建築的設計和規劃中,必須要考慮季節的變化,和太陽的位置,以確保光線在建築空間中,可以達到最佳的利用。聖母院的三扇玫瑰花窗,被認為是世界上 最美麗的玻璃藝術品之⼀,當你走進聖母院中,透過玫瑰花窗所照進來的彩色光芒,加上吟誦詩歌的聲音,還有焚燒香料所產生的煙霧,體現了像是引導人們的心靈,通往宇宙智慧神性的力量,彷彿可以治癒和平衡我們的身心。
「整體而言,巴黎聖母院的每一項設計、每一處細節,都讓人感到非常平靜。」江老師又補充道:「這就是好的風水,所帶來的能量。」
深埋於地的愛:泰姬瑪哈陵
談完了聖母院,江老師又繼續分享她在泰姬瑪哈陵的經歷。「如果聖母院是一棟與天對話的建築,那麼泰姬瑪哈陵想要傳達的,則是一份深埋於地的愛。」位於印度的泰姬瑪哈陵,不只是印度文化的代表性建築,也是世界文化遺產之一。泰姬瑪哈陵始建於1632年,耗時約22年完工,在建築風格上,它結合了印度傳統建築和伊斯蘭建築的元素,以白色大理石為主要建材,建築外牆有細密的浮雕和嵌花紋飾,表現了印度文化的細膩和精緻。在陽光照耀下,白色大理石的建築散發出耀眼的光芒,展現出浪漫、華麗的氣息,「但是當你走進泰姬瑪哈陵之後,除了感受到它的莊嚴、神聖之外,還有一份濃烈的愛情。」江老師說道。
蒙兀兒帝國的第五代皇帝沙賈汗,和他的妻子慕塔芝.瑪哈王后深深相愛,即使沙賈汗要前往戰爭的最前線,慕塔芝也會相伴在旁,兩人感情十分深厚。但令人惋惜的是,慕塔芝在1631 年的征戰途中難產而亡,沙賈汗在悲痛之餘,承諾為她建造天上人間、無與倫比的美麗陵墓——泰姬瑪哈陵。

這座象徵沙賈汗畢生激情和財富的美麗紀念物,每年吸引了成千上萬的國內外遊客前來參觀,感受這份愛情的真切。「剛才講到聖母院有尖塔,我們可以注意到,泰姬瑪哈陵的屋頂也是尖頂,同樣象徵著天空和地球之間的聯繫。皇帝沙賈汗希望透過泰姬瑪哈陵向上連接,跟他⼼愛的瑪哈王后能夠永恆緊密在⼀起。」泰姬瑪哈陵在風水上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利用水池來達到陰陽平衡的作用。「水是陰性的象徵,而白色大理石所建造的陵墓則是陽性,因此,水池的存在可以平衡建築物和自然環境之間的陰陽能量,創造出和諧的能量和氛圍。」除此之外,江老師也認為在像印度這樣炎熱的地區,利用水池的清涼氣息,撫平人們的情緒、創造安定氛圍,進而幫助人們減輕壓力、放鬆身心。因此泰姬瑪哈陵也是一個「應天、應地、應時、應人而制宜」而建成的建築典範。
傳世六百年之作:北京紫禁城
紫禁城是中國古代明、清兩朝24位皇帝的居所,建於明成祖永樂4年(1406),於永樂20年(1420)完工。占地面積72萬平方公尺,建築面積約15萬平方公尺,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的宮殿型建築,整個建築群給人威嚴而神聖的感覺,是皇權的象徵。雖然紫禁城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歷史,但依然保持著它的輝煌和美麗,其中風水的佈局,是紫禁城能屹立不搖至今的重要因素之一。
當年永樂皇帝在建造紫禁城的時候,他要求紫禁城建築佈局形狀和方法,都要符合風水學中的宇宙觀,以及天地人萬物合一的理論。因此,紫禁城的主要建築,都建在南北的中軸線上,這代表著能夠吸收天地間的能量,東西方向的建築物較少,是為了可以利用南北向的通風和自然循環,達到環境的舒適感。
以紫禁城太和殿的設計為例,這個皇帝接近朝臣的宮殿,不僅考慮到太陽的位置、建築物的形狀、360度的方位等等,還有周遭的水源、水流、風向、陽光以及山水環境、生活機能等多個面向。例如太和殿的正門面向南方,就是為了要確保日照充足,可以為太和殿帶來更多的光線和暖氣。而在正午時分,陽光會直射在皇帝的龍椅上,讓這裡充分地接收滿滿的太陽能量。
青囊經中提到:「明地德,立人際,因變化,原始終,此謂之化成。」紫禁城風水設計,是創造出一個巨大的立體空間,裡面有陰陽、南北、前後、東西、左右、內外、動靜、虛實,是因為建築師/設計師能夠將這些元素完美的連結起來,因此成就了永垂不朽的紫禁城。而整個紫禁城的建築群,也因為與自然環境融為一體,呈現出一種高超的的藝術美感。
「如果我們回到600年前,紫禁城建造之初,想必是永樂皇帝將想法、理念,與設計者溝通之後,所誕生的結果。他們當初的偉大理想是什麼?風水方法又是什麼?在整個建造的過程中,永樂皇帝和設計者之間的信任也是非常的重要。作為皇帝,永樂皇帝必須展現領導者的遠見和決策力,但又必須給予設計者充分的自由和支持。讓他們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華和創造力。如此一來,才能共同完成這件舉世無雙的建築作品。」江老師補充道。
「風水的學問,是全世界共通的,我們東方有陰陽五行術數之源的《河圖洛書》,西方也有由四元素和以太所對應而形成的梅塔特隆立方體。」建築設計最精彩、也是最核心的表現,就在於它如何讓人心的空間、建築的空間、自然的空間、宇宙的空間,互相連結滲透,能量循環不已。對江老師來說,無論古今中外,這些能夠矗立千百年之久的建築物,都是能順應著自然的脈動、四季的變化,讓建築引導著宇宙、自然的能量,為身在其中的使用者所服務,同時創造出最適合使用者的安適環境,使用者自然能夠感到心神平靜,從而展現宏大的精神面貌。江老師也相信,風水的千年智慧,是值得我們現代人細細研究、推廣的一門學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