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英語比說毛利語有競爭力」,聽起來很熟悉嗎?紐西蘭「母語轉型正義」給台灣的啟示

「說英語比說毛利語有競爭力」,聽起來很熟悉嗎?紐西蘭「母語轉型正義」給台灣的啟示
Photo Credit: Reuters/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既然台灣為數不少的政治人物跟家長們深深為英語所著迷,今天就來談談紐西蘭是如何從「英語世界的邊陲」轉變成舉世稱道的「多元文化模範國」的歷史。

文:蔡榮峰(澳洲國立國家大學戰略研究碩士及外交學碩士),原發表於2014年11月

2014年10月,在一場馬拉松式的立院課審會當中,出席的39位委員投票表决後,以四分之三票數將台灣鄉土母語列為選修課程,宣告教育部「國中母語列必修」政策正式跳票。前後兩任教育部長蔣為寧、吳思華也都用「12年國教修改方向應減少學生考試壓力」來當擋箭牌,國民黨立委潘維剛更在立法院教育文化委員會語出驚人地表示「本土語言列必修政策」是個錯誤政策,「錯誤政策要有即時回頭的勇氣」,還說「母語不等於閩南語」、自己的母語是「普通話」(小編:現代台語其實已經脫離閩南語很遠了)。

與此同時,諸多官員、專家及民意代表卻對於台灣的英語教育念茲在茲,認為英語教育才是「國際化」關鍵,而母語教育因為「不考試」、「各人母語不同」而被認為是浪費資源。乍聽之下好像煞有其事,但成長於民主時代、被教導「尊重多元」的年輕世代應該覺得這番話聽起來哪裡不對勁,難道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翻開歷史,大家不難發現澳洲與台灣的原鄉母語都曾遭受過毀滅性的打擊,小編姑且稱之為「兩個島國的母語危機」吧。在1909年到1969年的這一甲子當中,澳洲政府推行的「原住民白化政策」幾乎讓各部落族語直接蒸發,該政策其實是「白澳政策」的副產品,基於白人文化優越的立論進行澳洲社會自我「淨化」。

政府將原住民部落裡的小孩強行帶走,交給白人父母領養以「保護澳洲下一代幼苗」,造成澳洲原住民好幾個世代的母語斷層與自我文化定位混亂,這些人被稱為「失竊的世代」(Stolen Generation);2008年澳洲前首相陸克文(Kevin M. Rudd)代表澳洲政府公開向原住民道歉時,還引起國際輿論一片盛讚,但除了象徵性的道歉以外,事實上後續並沒有什麼值得討論的實際政策出爐。

而台灣的母語災難更是大家耳熟能詳的「國語運動」,不但跨朝代而且還比澳洲更久,從日治時期一直延續到國民黨黨國時代的80年代;除了官方語言從日文變成中文以外,台灣土地上的這兩種「國語政策」其實有驚人的延續性及相似性,包括利用學校教育系統抹黑官方語言以外的本土母語(如掛狗牌、不講國語等於沒文化水準)、建立法律上排他性的國語獨尊地位(如法院訴訟、公家機關唯一語言、廣電法明列媒體禁用本土母語)、建立專門推廣統一語言的機關(如國語推行委員會)。

直到解嚴後,經歷由客家青年發起的「還我母語運動」掀起了第一波母語復興浪潮,在陳水扁總統時代才又相繼設立了客家委員會、原住民委員會來協助除了台語以外的鄉土母語推廣。不過在「母語是否列必修」這個議題上面,台灣社會目前還是被「考試文化」的意識形態給綑綁。別的不說,連到了民主化二十多年後的今天,教育部還能美其名以體恤學生壓力的名義進行劇烈的「課綱微調」,把千年的原住民歷史大砍到只剩2頁,並且額外加入更多執政黨意識形態修正,這種封建式的老派作風也讓民主時代下成長的台灣年輕世代大呼不可思議。

事實上,語言的存在背後代表的是文化,而文化是人類智慧的結晶,如果你認同維持生態基因多樣性對於人類未來的醫療發展至關重要,那麼人類文明的文化多樣性也是同等道理。對於解決未來人類文明可能面臨的社會、宗教、道德問題,我們可能必須在某個文化的智慧當中尋求解答,而文化最重要的載具則莫過於語言本身,語言的存在與文化上的自我認同、文化生命力的存續高度相關。所以無論語言本身的通用程度如何,維持語言多樣性這點絕對是符合公共利益卻無庸置疑的。

真難想像當孩子們在眾目睽睽下被處罰時,幼小的心靈會受到何種傷害,而大多數的學童可能根本就不明白為什麼平時在家裡講的母語在學校會變成禁忌|圖片來源:管仁健

真難想像當孩子們在眾目睽睽下被處罰時,幼小的心靈會受到何種傷害,而大多數的學童可能根本就不明白為什麼平時在家裡講的母語在學校會變成禁忌|圖片來源:管仁健

日治時期與黨國時代延續下來的語言獨霸政策

如同美國、澳洲,台灣本身是個移民社會,在這種狀況下,母語當然不等於絕大多數人使用的語言,就連台灣第三波中國移民潮,大多數移民本身的母語都不是「國語」,例如現任總統馬英九、親民黨主席宋楚瑜、文化部長龍應台的母語皆為湖南湘語、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則是瀋陽東北官話;更不用說二十世紀末開始的第四波移民潮,許多來自東南亞及中國的台灣女婿、台灣媳婦,他們的母語也都不是國語,而且人數已經追上原住民總人口。再者,根據教育部統計,102學年度的國中小學童之中,每十個就有一個是「新台灣之子」,及第四波移民第二代。

這些事實都顯示黨國時代那種「聯合次要敵人打擊主要敵人」(挑起河洛、客原之間的語言對立)來維繫國語霸權之策略已經不符合時代潮流,也背離台灣朝向多元民主國家發展的進程。台灣的語言政策必須跳脫「省籍對立」那種選舉口號式的原罪思維,把看似矛盾的母語政策變成台灣「國際化」的優勢,那麼我們應該有要什麼樣的眼光來看待二十一世紀的台灣母語政策呢?(本文所說的台灣母語包括原住民及台灣歷史上各波移民潮自身的母語)

既然台灣為數不少的政治人物跟家長們深深為英語所著迷,那島國連線今天就來談談紐西蘭是如何從「英語世界的邊陲」轉變成舉世稱道的「多元文化模範國」的歷史吧!

母語,把小國從邊陲變中心的「國際化」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