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說英語比說毛利語有競爭力」,聽起來很熟悉嗎?紐西蘭「母語轉型正義」給台灣的啟示

「說英語比說毛利語有競爭力」,聽起來很熟悉嗎?紐西蘭「母語轉型正義」給台灣的啟示
Photo Credit: Reuters/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既然台灣為數不少的政治人物跟家長們深深為英語所著迷,今天就來談談紐西蘭是如何從「英語世界的邊陲」轉變成舉世稱道的「多元文化模範國」的歷史。

無論是官方語言或本土母語,任何語言政策都需要經過規劃,而這門學問就叫做語言規劃(Language Planning),即透過分析某特目標語言在社會中所面對的狀況來訂立推廣策略,並注入國家資源來整合相關政策、深化目標語言的使用,最終影響到一國國民的自我認同集體意識。

澳洲原民語言學家蓓爾(Jeanie Bell,本身是原住民),認為母語政策成功與否的關鍵在於「使用者對母語抱持多少正面態度」,並提出澳洲正出現一種「原民英語」(Aboriginal English)的語言混合現象;與台灣成形中、受河洛客原文化影響的「台灣華語」(Taiwan Mandarin)狀況頗為類似,這個混合現象的成因來自於單一語言獨霸政策的後遺症。

因為獨尊某種語言的政策會使其他母語使用者產生「語言階級」的錯覺,同時社會資源分布不均也會加強這種錯覺,使其內化成一種母語自我矮化的心理效應;而在民主化社會逐漸邁向多元的過程中,使用者對母語的驕傲感與自卑感兩種心理衝突之下,就可能形成這種以在強勢語言上產生母語投射的混合式語言。往好的方面說可能產生一種獨特的新語言,往壞的方面說就是原生母語可能因此加速被消滅。

簡單地說,人們被特定意圖的語言政策所迷惑而忘記了真相,語言本身沒有貴賤之分,而且語言的豐富性正是移民社會多元文化能否健康發展、避免相對剝奪感產生的關鍵所在。

美國語言學家魯茲(Richard Ruiz)明確指出,影響語言規劃的三種取向(orientation):1、把語言當作問題;2、把語言當作權利;3、把語言當作資源。就此而言,台灣跟澳洲才剛跨過第一個階段,而紐西蘭的語言規劃則已經來到了第三階段。

紐西蘭政府初期將毛利語當作是製造族群對立的問題根源刻意消滅;然後,過渡到消極應付的形式主義,公權力不反對毛利語的使用卻也不給予正式肯定的法律地位,讓社會發展去決定要保留多少曖昧空間;最後才進展到,承認毛利語與英語具有同等官方語言的法律地位,並且將其視為紐西蘭拓展國際影響力、發展軟實力的國家寶貴資產,讓紐西蘭從本來「英語帝國的邊陲」,蛻變成語言政策專家、原住民文化學者乃至世界各國政府眼中的「世界級母語與原住民政策模範國」。

目前紐西蘭的語言政策可以說是雙軌並進、多元發展;之所以說多元,是因為毛利語並不是一種高度統一的語言。

其實毛利語和台灣原住民各族語皆屬於波里尼西亞南島語系,同時各聚落語言分歧程度也和客家話類似,那麼究竟在台灣政客嚷嚷著「母語必修教育政策是個錯誤」的同時,人家紐西蘭是如何辦到的?如果各位讀者仔細端看紐西蘭的發展過程,你可能會很驚訝在這個南半球的島國居然能看到某些熟悉的影子。

紐西國政府訂定的1867 年「原住民學校法」(Native Schools Act)及1871 年「原住民學校法修正案」(Native Schools Amendment Act),使英語變成各級學校的唯一官方語言,許多毛利學童更因為在學校說族語而受到懲罰。雖然如此,毛利語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為止,仍是大多數毛利人的家庭語言。

1970 年的統計數據顯示,平均年齡50歲、能說毛利語的人只佔了毛利語使用者的五分之一,換句話說年輕一輩懂毛利語的不在少數,但這並不表示毛利語沒有衰退跡象,「懂」跟「精通」之間畢竟有段不小的距離 。這種母語自我消滅的畸形現象,其原因是在於很多毛利家長相信,如果他們的孩子有良好的英語能力比良好的母語能力更有「價值」,將來才不會在主流社會取矮人一截;所以,很多毛利家長反而選擇在家盡量不跟自己的孩子說毛利語、或是偏好孩子用英語來回應,形成一種「說英語比說毛利語有競爭力」的社會風氣。聽起來很熟悉嗎?那麼接下來的發展就足以讓許多台灣人跟澳洲人省思了。

紐西蘭各地區毛利母語人口比例圖(數字為百分比,左上角顏色列表由上到下,比例逐漸升高)|圖片來源:New Zealand History

紐西蘭各地區毛利母語人口比例圖(數字為百分比,左上角顏色列表由上到下,比例逐漸升高)|圖片來源:New Zealand History

羅馬不是一天造成,毛利母語政策之所以舉世矚目必須歸功於四點:轉型正義、務實教育策略、平等的法律地位、行政資源的整合,範圍涵蓋了立法、司法、行政三個政策面向。

第一,轉型正義是大多數移民社會各族群之間和解共生的第一步,有了諒解才能發展真正的族群平等觀念、彼此尊重欣賞,而不只是政治口號。毛利語快速衰退的現象讓許多母語人士感到憂心,所以在上個世紀的60年代,開始出現由毛利青年世代發起的母語運動。就像許多他國的母語運動,紐西蘭毛利語的回歸也是由民間發起,逐漸影響到官方政策的全面改變。

1960 -1970年代,是毛利語言復興運動的萌芽時期。1975年,民間成立了「懷唐伊法庭」 (Waitangi Tribunal),申訴與判決政府對毛利人所造成不公平傷害的各種事實。10年後,紐西蘭政府賦予此法庭正式的聽訴權,成為專門處理「原民與白人政權之間」,非常重要的轉型正義機構。

第二,紐西蘭母語政策最成功、最重要的關鍵,在於「扭轉毛利語在母語人士自己心中的地位」,甚至改變其他大多數非毛利母語公民對毛利語的態度、肯定毛利語背後所代表的價值。1970年末期民間推動的「Te Ataarangi運動」,更確立「讓毛利成人以學第二外語的方式學毛利語、讓兒童以母語的方式學毛利語」的雙軌教育策略,課程使用全毛利語環境作浸泡式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