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說英語比說毛利語有競爭力」,聽起來很熟悉嗎?紐西蘭「母語轉型正義」給台灣的啟示

「說英語比說毛利語有競爭力」,聽起來很熟悉嗎?紐西蘭「母語轉型正義」給台灣的啟示
Photo Credit: Reuters/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既然台灣為數不少的政治人物跟家長們深深為英語所著迷,今天就來談談紐西蘭是如何從「英語世界的邊陲」轉變成舉世稱道的「多元文化模範國」的歷史。

現在的紐西蘭常可見到不分族群的年輕人在互相用毛利語在日常生活中噓寒問暖、打招呼,甚至作為在海外旅行時確認對方是不是自己人的「暗號」,非常有意思。

廠商針對毛利語週推出的毛利語學習大富翁遊戲:在紐西蘭毛利語週的商機是全國性、教育性的,想像一下把台灣的國小暑假作業、校外教學、母語教學結合再一起吧,雖然是學校的事情,但許多爸媽可是「難逃一劫」啊|圖片來源:Aotearoa Road Trip

廠商針對毛利語週推出的毛利語學習大富翁遊戲:在紐西蘭毛利語週的商機是全國性、教育性的,想像一下把台灣的國小暑假作業、校外教學、母語教學結合再一起吧,雖然是學校的事情,但許多爸媽可是「難逃一劫」啊|圖片來源:Aotearoa Road Trip

紐西蘭的發展經驗證明,各國憲法中「眾人平等」云云原來可以不只是老生常談,真正的「公平」、「國際競爭力」應該是一國國民多數都能理解珍惜國土上各種文化、將語言的多元性視為該國在全球化時代中的獨特軟實力。惟有如此氣度的國民素質,才能讓小國在某些議題上以寡民之姿發揮超越大國的國際影響力,讓全世界都豎起大拇指。如何改變使用者對母語的態度這個關鍵,就維繫在政府是否將公部門資源運用在有效的母語政策制訂上。

由最近的時事看起來,怎麼讓政府理解「語言多元」的獨特價值與文化高度,恐怕台灣跟澳洲的公民們還要再多傷點腦筋才行了。潘維綱委員的母語是不是國語其實完全不是重點,重點是立法單位的心態能否跳脫語言獨霸、轉向多元發展,才是台灣下一個新世代能否繼續保有台灣作為一個移民國家的國際競爭力的關鍵所在。

題外話,如果你對紐西蘭毛利語週這個全國性的節日有興趣的話,不妨看看紐西蘭毛利發展部的臉書粉絲頁Te Wiki o Te Reo Māori, Māori Language Week學個幾句毛利語,下次到國外觀光搞不好還能試著跟紐西蘭朋友打招呼,說不定他們還會真的相信你是正港的紐西蘭人喔!

本文經島國連線INA授權刊登,原文發表於此

責任編輯:翁世航
核稿編輯:楊之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