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我們從體驗設計來看「高鐵票」:旅人的票券,記憶價值的再生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未來的高鐵票券,不會再是一個用過即掉的無用之物,他可能成為一個可供收藏有意義及美感的票卡,一個用後再生並賦予新價值的象徵物,紀念物。」
文:林承毅(林事務所服務設計師)
高鐵議題近日很多人在談,也許真的不缺我這篇,但在這邊我想談的是,如果放大問題的縱深,從經營管理面來思考,也許問題根本不在單純的視覺設計上,也不是技術可不可行的範疇,而是整體資源分配與服務管理層次的考量,為什麼,又是怎麼說?
同理心而起的視覺設計師忠告
高鐵票卷迅速成為熱門公共議題,這把火是由知名設計師馮宇的「一堂高鐵票的設計課:『把話說清楚』比『說漂亮』更加重要」所點燃,該文從為設計師透過年節自身的交通轉乘中針對長者不便的觀察,而從同理心角度出發,思考能不能重新設計車票,讓視力較差的長者們,能在未來使用票卷時,更為便利精確。
因此針對票卷做了一系列的設計,而新的設計除了加強字體大小與梳理主要訊息結構並淡化底色增加可讀性外,最大不同點,在於調整了票卷格式,從原本的橫式改為直式,而在這樣的設計拋磚引玉之後,幾乎博得設計界與鄉民們一致好評,認為只要照著去修改,就可展現新面貌。
問題出在技術無法克服?真的嗎?
但在相隔一天後,有個不同的聲音,酷米移動執行長許世杰在其臉書發文,嘗試從技術可行性角度說明會有這樣字體規格設計,源自於高速行列行印表機先天的限制所致,當然從技術端及限制下所做的思考也有其道理所在,就像設計思考在探討的創新,就是在「人的需求,公司商業模式與技術可行性」三者缺一不可的情況下,才能達成。
但真的是在卡在現行技術限制下而無法改變了,如同許先生文中所提到:「幾百億資本額的民營公司,養那麼多人,有那麼多外包商在競爭,就是一個人才都找不到,連個車票都不會設計就是了,這合理嗎?」。
關於這一點,雖然我並非印刷技術專家,但也認為這並非不可解決的問題點,但在2/27香港的知名文字設計師許瀚文也在臉書發文(關鍵評論網經授權轉載之)「香港設計師的顧問費50萬不要了!高鐵票還可以這樣設計」一文中,嘗試在既定規格下進行設計。
我想在在證明,這不是一個不可解決的課題,而從我粗淺認知中,其實台灣高鐵票券採取的是普遍的橫式結構,如果要與日本新幹線相比,除了字型比例上,沒有新幹線來得精準外,最大差別在於顏色,也就是台灣高鐵將企業識別色印刷在票券上,造成文字閱讀上的障礙,因此如果可先調整並淡化底色,接著再調整字型與layout,我相信在票券文字識別上,將就能產生明顯改變。
隱形痛點?顧客經驗旅程的接觸
如果我們從服務管理角度來看,試問,車票設計不良,會真的被反映在每月的顧客抱怨中嗎?而如果有,所佔的比例是否名列前茅?我想不會的,理由很簡單,如果你回想在你單程高鐵的過程中,主要的事情應該不是花在車站等待就是在車廂中乘坐,而在這個過程中,倒底票券與你的關聯有多深?
讓我們先攤開服務設計師常用的工具「顧客經驗旅程圖」(customer journey map),一起來看看,到底在整個體驗過程中,有幾個接觸點與機會,我們會將車票拿出來?
坐到車廂之前
- 買票的那一刻:所以有可能是車站櫃檯,也有可能是自動售票機,但多半購買完,我們是直接收進皮包當中,很難拿出檢視。
- 上車前的等待:在等待列車的過程中,有時候會把車票拿出來,確認時間,但這時候會將心神放在車站內的告示板。
- 拿票等過柵欄:這時候拿出車票刷卡入站,接下來的動作是查看資訊,包含搭幾車?車號為?確保自己不會上錯車,坐錯位子,而在確認訊息後,迅速收入皮包。
- 確認自己座位:這時候應該是看票券最仔細的一個接觸點,主要是買指定席者,用以確認車廂與位置,避免做錯車位。
離開車廂之後
- 出站前刷票券:一般旅客是等到出站之前,才會取出投入閘門進行離站,而後迅速收進皮包內。
- 保存丟棄決策:普遍出現在離站後且多半是相隔數天後才會發生,旅客多半是將票券續存在皮包中,除少數公出目的乘客,會再近期內找出票卷以利報帳,或有人有保存旅遊回憶習慣的,會主動收藏好外,多數乘客多半不自覺的就放置皮夾中,直到有一天東西太多才會整理,主要也是丟入垃圾桶。
以上盤點旅客與高鐵票券的六大情境接觸點,除了可清楚發現,並不是每一個情境,都需要閱讀票券資訊,而盤點其中,最可能造成不便可能為「上車前的等待」「確認自己座位」與「保存丟棄票卷」三個接觸點。
而回到顧客旅程的時間軸,可發現很巧地,所有接觸點都分佈在體驗前與體驗後,而並非落在最核心的體驗過程中,因此縱使有三個接觸點可能為顧客帶來麻煩,但因非核心,因此較容易因後續服務品質,而產生補償性作用,因而沖淡了衝突的產生,也幸運的較少接獲顧客抱怨。
票卷閱讀性不佳,但乘坐體驗強力救援
當然台灣高鐵在服務品質提升的努力,功不可沒,維持高品質「旅程中的體驗」,故縱使乘客在上車前等待階段,因看不清楚資訊,導致搭不上車,但總能在之後迅速提供服務補救,但這樣不代表車票設計不良就不應被重視,而是說,這就成為服務流程上的一項隱形缺失,因此可能時常有乘客面臨到同樣問題,但總是能利用這種服務補救,如站務人員協助查看票券資訊,或者車廂空位多,所以總使座錯位子也無妨的情況下,避免服務失敗的產生,所以在客觀量化數據無法需要改善的情提下,當然會將資源運用在更迫切的地方,而忽略了其實這是一個服務節點上的看不見的盲點。
這也是唯有透過質性研究的方式,透過仔細觀察現場乘客的互動與上車後慌亂找位子的實際情況下,才能夠發現的真實情景,而這些是非量化統計數據所能反映與察覺,但透過這次的事件也讓我們想到,除了在改善功能性之外,票卷是否能被賦予其他的價值與意義,也就是票卷是否就只是個票卷,用後即丟?如同,上述所提到的痛點「保存丟棄決策」?
似乎未曾有人針對使用者高鐵票卷的處理進行過相關探討,除了少部分的票卷提供報帳之用外,因無須回收,所以這些一次性使用過的票券似乎都曾為了無用之物的垃圾?
情感與互動,從新思考票卷存在的意義
身為一位服務設計師,懷著以人為本的心,渴望創造服務生態系共榮的原則下,思考的是如何在視覺優化,滿足功能性需求後,能妥善地善用這個服務提供者(高鐵)與服務接受者(乘客)雙方接觸的載體,以票卷這個實體證據,創造更多的情感連結與互動可能性。讓高鐵票券不再單純只是具有時效的工具,在票卷入閘口那一刻被激活,而票卷再度讀取的瞬間湮滅,除了報帳的最後奉公外,就是一張不佔空間但也無用的待棄廢紙片⋯⋯
【馬力歐陪你喝一杯】看見身障老後的照顧困境,讓照顧悲劇不再發生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伊甸基金會期待家有身心障礙者的朋友,能夠知道自己並不孤單,只要願意求助,不需自己一肩扛起所有的照顧重擔。
高齡社會是醫療技術進步、養生觀念提升的反映,但這樣的發展,也伴隨著許多問題,比方勞動力下降、經濟問題、醫療需求改變等。與此同時,我們可能較少關注到的身心障礙族群以及他們的照顧者,同樣也呈現逐年高齡化的發展,而且背負著更多挑戰與考驗,包括家庭、社會資源、公眾意識等。
根據衛福部統計,近七成生活需要他人協助的身心障礙者,是由家人照顧。老人福利法定義老人為年滿65歲,而身心障礙者往往比一般人提早退化20年,表示身心障礙者45歲即邁入老年期。在家人依舊承擔最多照顧勞動的現況,身心障礙者與照顧者雙雙老化的現象加速,照顧需求更顯迫切與複雜。
關於身心障礙者,你所不知道的是⋯⋯
「自從2000年以來,台灣的社會福利發生了很多變化,不管是在食衣住行各方面,當然,也包括政府開始推動長照2.0的制度。這些改變的立意都是良善的,但是我們的社會觀念卻可能還沒有追上。」伊甸基金會副執行長何天元談起關於身心障礙者的福利,有感而發地表示。

在台灣,大眾對身心障礙者還是普遍存在著排斥的心態。何副執行長提到,這樣的排斥,可能不僅僅存在於一般身心健康的民眾,甚至是身心障礙者的家屬,都有可能抗拒接受現實,選擇封閉自己和身心障礙者,停止與外界接觸。「在推動照顧身心障礙者相關的服務上,真的是困難重重,比方我們要辦活動,或者要尋找合適的機構場地,常常遭到民眾抗議。」何副執行長表示。不過,即使如此,伊甸基金會想要持續為身心障礙者倡議、改善現況的決心,並沒有絲毫改變。「因為照顧身心障礙者,真的是非常重要,同時也非常辛苦的一件事情。也正因為如此,所以沒有人應該被孤立,或者獨自承擔這一切。」
目前伊甸基金會提供日間照顧、居家照顧、社區服務、住宿機構等不同形式的服務,希望可以讓更多有需要的家庭,找到一個最適合自己和家人的方式來照顧身心障礙者。「除此之外,因為科技不斷地進步,很多觀念也都在改變,伊甸希望可以永遠多想一步,替大家先做好準備,所以我們提供的各種課程、教材,還有對我們工作人員的培訓等,也都持續在更新。」為了打破傳統觀念上對於身心障礙者的排斥感,伊甸基金會更是持續舉辦活動,透過各種媒體、平台的宣導,希望能夠改變社會普遍的觀感。更重要的是,讓所有的身心障礙者和他們的家屬知道——你不需要孤軍奮戰,伊甸願意提供各種你需要的支援和資源。
當我老了,你也老了
提到伊甸所能提供的支援和資源,家有多重障礙者的恩蓉媽媽對此感受最深。「我們恩蓉是多重障礙的孩子,她還在我肚子裡的時候我就知道了。既然我們選擇迎接她的到來,就必須要為她做好最周全的準備,所以我跟恩蓉爸爸一直都很積極地去找各種課程、復健來上,希望恩蓉在人生的這路上,可以走得更順一點。」恩蓉自從八個月大左右就開始接受復健,在醫療上,恩蓉的爸爸媽媽也非常重視她的黃金治療期。除此之外,各種相關的課程、活動,恩蓉爸爸和媽媽也都盡可能去學習、接觸。在恩蓉一家搬到台北之後,恩蓉更是直接開始使用伊甸的日間照顧服務。「這個決定真的是最好的決定,因為伊甸的照顧服務,改變了我們一家相處的氣氛。」恩蓉媽媽真誠地說。

恩蓉是個喜歡學習的孩子,在享有義務教育的十二年期間,她白天到學校接受教育,傍晚放學回家休息,行程和一般的學生幾乎一樣。但是在高中畢業之後,恩蓉就面臨了大學裡面沒有這樣的服務的問題,換句話說,她白天沒有地方可以去,只能待在家裡,由爸爸媽媽照顧。
「那時候我們想了很多方法、討論過各種可能性,但是因為恩蓉是多重障礙,能夠幫助她的機構真的不多,後來我們只能選擇看護,讓她待在家裡。」但這樣的做法引起了恩蓉很大的反彈,因為她喜歡接觸新事物和具有學習的熱情,和被困在家裡的現實,起了巨大的衝突。恩蓉常常鬧起脾氣,爸爸媽媽也被迫在日常的工作之外,還要處理更多事情、更多情緒,一家人都感到喘不過氣來。
「搬到台北之後,我們進入了伊甸的民生日照中心,在這裡恩蓉可以參加課程,可以復健,有很多她沒有接觸過的新鮮事,讓她非常開心;甚至我常常很驚喜地發現,她持續在進步、在成長。」不只如此,一家人因為伊甸照顧服務的幫助,都各自獲得了喘息的機會,在體力上、心情上都更加有餘裕與彼此相處。
你的辛苦有伊甸懂,請放心好好休息
「絕對要尋求協助,一定要給自己一點休息的空間。」恩蓉媽媽談到過去認識的朋友中,也有一位家有身心障礙兒的媽媽。「那位媽媽的先生沒有辦法接受有障礙的孩子,在孩子出生沒多久之後就選擇消失,把孩子丟給媽媽。唯一值得慶幸的是,他們家家境還不錯,不需要為經濟問題太費心。」即使如此,這位媽媽朋友還是在某一天傳訊給恩蓉媽媽,說自己真的很累,想要結束一切。「我收到訊息真的嚇到了,立刻找里長、找社工過去那位媽媽家,還好沒有發生遺憾的事情。但這也讓我思索到,人是沒有辦法獨自存在的,特別是有身心障礙者的家庭,了解各種支援系統可以怎樣隨時幫到你,隨時給你一個出口、一個喘息的機會,真的很重要。」
把成為身心障礙者家庭的後盾,當成一生目標的何副執行長,也提到他在第一線上,觀察到一些家庭的狀況。「很多家庭把自己封閉起來的原因,是不想讓別人知道自己家裡有這樣的問題,覺得很羞恥;有些則是對外尋求協助,就會產生愧疚感。這樣的觀念,其實直到今天還一直困擾著非常多的家庭。」除此之外,經濟上的壓力,也是讓許多身心障礙者家庭不敢求援的主要原因之一。何副執行長提到,曾經遇到過一位身心障礙者,他的一天四餐就是一片厚片吐司,切成四塊,早餐、午餐、晚餐、宵夜各一塊。「而且你可以看到那片吐司已經是幾乎要腐敗的狀態,真的很令人揪心。」

目前政府已經開始在很多地方設立日間照顧機構,就是希望讓身心障礙者可以就近在社區裡也接受到不同需求的照顧服務。何副執行長強調,現在政府有補助,伊甸基金會也很願意提供急難救助,給所有有需要的家庭,一個暫時緩解現況的機會。「只要願意尋求援助,我們一定會想辦法幫到你。我們只希望能夠傳達一個觀念:讓身心障礙者獲得更好的照顧,其實是讓整個家庭過得更好。」
這是一段讓力量凝聚的旅程
除了縱向的提供幫助之外,橫向的新知教育、心得分享也一樣重要,伊甸透過許多方式,讓資訊透明,讓不管是不是身心障礙者和其家庭,都能對身心障礙者的能力和需求更有概念。
何副執行長邀請大家收聽伊甸的Podcast——「先來一杯,我們再聊」,希望能透過照顧者的分享,讓彼此都有傾訴、傾聽的機會,更讓未來都可能是照顧者的你我,有越來越多的參考樣本。與此同時,讓照顧者們知道自己並不孤單,自己也有權力追求快樂與自我人生。
談到分享,恩蓉媽媽也非常同意「吐苦水」的重要性。「因為我先生是牧師,我身為師母,其實也常常扮演著傾聽者、照顧者的角色,所以我都很鼓勵有同樣狀況的家庭,把感受說出來、把問題說出來,我們一起來解決。」恩蓉媽媽希望讓更多身障家庭知道他們並不孤單:勇於求助、適時喘息、讓專業介入。
伊甸基金會從身心障礙者的角度出發,提供個案管理、心智障礙者雙老家庭支持、支持性就業、日間作業設施、日間照顧服務、社區居住等服務,另外還有居家修繕、交通接送、輔具服務等。不僅為身心障礙者提供了實際的幫助,更重要的是給予了他們和家庭一份深深的愛和希望。就像恩蓉和恩蓉媽媽,透過這些協助,重新找回了生活的意義和價值,並成為社區中傳播正能量的重要角色。我們期待更多家有身心障礙者的朋友,能夠知道自己並不孤單,只要願意求助,身心障礙者的照顧重擔,真的不用自己一肩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