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麥女孩》給我的疑竇和反思:動手術的醫生是否有醫德上的瑕疵?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如果莉莉的變性渴望不是屬於原發性,甚至是處於次發性的話,該醫生是否欠缺思慮上的周詳?甚至是醫德上的瑕疵呢?
《丹麥女孩》(The Danish Girl)這部2015年底上映的電影,改編自埃博雪夫(David Ebershoff)於2001年由藍燈書屋出版的同名小說。該作者在回憶創作緣起時,當時的自己正好在讀性別理論,起初看到「莉莉」的名字時心中不由得發愣:「她做了極有勇氣且意義重大的行動,但我卻是第一次聽到她的名字,歷史幾乎遺忘了她。」埃博雪夫決定在參考莉莉的自傳《Man into Woman》之後,提筆創作了這段具有歷史先驅意義的傳奇故事。
然而這部電影在上映之後雖然大受好評,還角逐了88屆奧斯卡的多項大獎,可是在此故事的劇情中,不乏細膩處引起了我的疑竇和反思。電影裡最大的轉捩點,是與葛蕾塔(Gerda)約好的女模特兒遲到後,遂要求自己丈夫埃恩納(Einar,莉莉的前身)穿上女裝充當她的臨摹對象。然而原本半推半就的埃恩納卻在這一瞬間如遭電擊,迷戀上了穿女裝時的自己,甚至在此後踏上了「尋回自我」的道路。
我甫看及此橋段時,心中泛起了問號的漣漪:「想要穿上女裝」和「想要變成女人」,兩者真的看起來有同表面上的這麼關聯嗎?我相信遠在那個年代,某些生活上本應屬中性的物件,會與性別符號僅僅套牢在一起並劃上等號,像是裙子和高跟鞋就是屬於女人的絕對領域,男賓止步。
但到了如今漸趨昌明的時代,「打破性別框架」已儼然蔚為風潮並成為思想上的道德正確,在學術圈的相關著作早已不知凡幾,甚至還深深的在流行文化和生活上紮根。像是流行文化中蔡依林的作品〈Dr.Jolin〉,生活中北一女抗議裙裝服儀的硬性規定、和台大學生會性別工作坊於2014年12月推出的「男裙月」,都屢屢證明了「衣飾」與「性別」之間的不必然性,這兩者間的虛假性關聯不過是社會賦予意義後的人工產物。
所以我的第一個疑問出現了:「究竟埃恩納想要成為的,是生理性別下的女人?還是社會性別下的女人?」
因為他是被女性衣飾的美所牽引,而非走在馬路上隨處可見的女人所牽動。畢竟歷史上可查閱的相關跨性別者紀錄,多半是年紀輕輕就認為自己的靈魂被裝錯了軀殼,而非是日後受社會浸染日深才想變性,畢竟如此動機才更具備性別認同上的純粹性。
接下來就能承接後續的追問,那就是萬眾期待的全劇步入尾聲-莉莉毅然決然地踏上手術台!我想坐在電影院裡的觀眾肯定莫不屏息以待、期待有個美好大結局,那就是莉莉變性成功後,出院與她的地下情男友光明正大地步入結婚禮堂,生了一大批兔崽子並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但偉人總是事與願違卻又彷彿注定式的悲劇結尾。
凡是走在時代尖端的先驅者,無不以壯烈犧牲、可歌可泣且讓人緬懷追思的方式收場。但我認為這種對傳奇人物式的註解,似乎太過輕描淡寫和雲淡風輕了,以致於讓我們容易忽略了電影中那位,看似開明仗義願意替莉莉動刀的婦產科醫生的一些細微瑕疵。
根據台北榮總整型外科主任的方榮煌所撰寫的文本〈變性手術之概論〉,在章二的〈診斷〉篇中如此強調:
「變性慾患者基本上必須分辨『原發性』或『次發性』,這在治療上是非常重要的關鍵,原發性患者在手術治療會有很好的結果,而次發性患者則是手術的禁忌。剛才提到原發性變性慾患者,必須在它開始有性別認同時就產生,而這種念頭是持續不斷的,至死不渝的……而且這種念頭無論是在清醒狀況或潛意識情況下都相同,這才屬於原發性;
至於次發性,最常見的情況就是同性戀或精神分裂患者在感情受到挫折時,尋求變更性別的慾望,因患者想到對方是否因為自己不是真正的男(女)人而另尋新歡,所以尋求變性以圖挽回愛情,這種情況如果為它做手術,後果非常危險,因為感情因素一旦化解或淡化,這時它還是會想回復原來的性別,要知變性手術是一條不歸路,變回原來性別是不可能的。此時,若患者再鑽牛角尖,最後的路可能是自殺。」
可是綜觀電影的後半段,絲毫不見醫生在評估莉莉心理狀況時的學術嚴謹,雖然看得出導演把心思聚焦在莉莉四處求醫無果且被貼上人格分裂精神病狀者時,該婦產科醫生猶如雪中送炭般,降臨在他面前伸出了濟世之手的前後反差感,所以可能以致疏於在劇情中安排醫生在風險評估上的專業橋段。
但該醫生卻願意為連葛蕾塔都勸阻無效且急於第二次手術的莉莉開刀,我想在電影中莉莉的死因除了無醫療先例可循、時代背景的醫療技術尚未成熟的硬性限制之外,醫生本人是否帶有ㄧ絲絲急功好利的心態在其中,筆者認為是值得非議一下的。
所以我的第二個疑惑出現了:「如果莉莉的變性渴望不是屬於原發性,甚至是處於次發性的話,該醫生是否欠缺思慮上的周詳?甚至是醫德上的瑕疵呢?」
別忘了醫生有說過,在為莉莉開刀之前已有一位變性患者先行遁逃,會不會就是因為該醫生對於病患在心理診斷上的疏漏所致?如果該病患是執行完手術後的那一刻才後悔,豈不是將會抱憾終身?即使莉莉並沒有死於這一次的變性手術,但她卻在手術完後發現自己想變成女兒身的意欲,並沒有當初自以為得那般堅定,那這故事的收場豈不是變得很難看?
而我認為光是電影中所述:埃恩納小時候的唯一跡象只有穿了媽媽的圍裙和與男玩伴親過一次嘴,尚不足以證明他的變性意欲屬於原發性,甚至可能有把「性傾向」與「性別認同」二者名詞混淆之嫌。
最後關於這部曠世鉅作的電影,早已經引起了各路寫手的熱議,然而有一個議題卻讓大家討論了起來,那就是不少人把該電影定位成「同性戀的電影」,以致讓人啼笑皆非。可是細嚼當中的貓膩,會發現為莉莉找到一個易於辨識的分類其實挺困難的。
說她是異性戀者也沒錯,畢竟他認為自己是女人,想嫁給男人;要說他是同性戀者好像也有跡可尋,他小時候不就親了男生嗎?甚至有人說他是雙性戀者,貌似又更貼近正確答案了些,在他性別認同尚未明朗前,不就娶了葛蕾塔作為妻子嗎?甚至因為《惡棍英雄:死侍》而再度掀起風潮話題的「泛性戀」,讓更多人認為這才是正解無誤啊!
關於性別理論的研究,學界主流觀點不外乎以下四種:生物性別、性別認同、性別氣質、性傾向。生物性別、性別認同和性傾向時常被人所討論應該不陌生,而性別氣質的意思就是你所表現出來的氣息,比較像社會化框架下的男人還是女人的形象。而以上四個組合都是可以任意組合搭配的,像是一個常人認為很娘的男生,卻也有可能是認同自己的男性身份的異性戀者。
Tags:
中底科技BOOST再創新:一圖看懂adidas Ultraboost Light史上最輕盈腳感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BOOST科技邁入十周年,adidas推出Ultraboost系列優勢大成之作──Ultraboost Light,以史上最輕的腳感為靈感,傳遞極致(ULTRA)舒適的理念,提供能量回饋的舒適感受。
在口罩禁令正式放寬的後疫情時代,對於喜歡運動的人而言,一雙舒適美觀的運動鞋絕對是生活中的必備單品。不過,想要找到一雙簡約、有型又兼具功能性的運動跑鞋,卻沒有想像中容易。巧的是,近期adidas為慶祝BOOST科技邁入十周年,推出一雙無論外觀還是性能都堪稱年度經典的鞋款──Ultraboost Light。

十年淬鍊,成就史上最輕盈腳感
進入正題之前,我們不能忽略adidas獨創的BOOST科技,這個為全球運動跑鞋中底帶來的巨大影響,以及經典跑鞋系列「Ultraboost」一次又一次迭代的蛻變過程。
十年前,adidas以發泡微球與TPU材料合成的創新技術,開發出一顆顆外型近似爆米香的科技材質「BOOST」;經由特殊熱壓技術處理後,一顆顆橢圓討喜的BOOST聚合成特殊的能量膠囊的中底材質,當足部一觸地,數百顆BOOST能量膠囊立即引爆能量, 賦予了跑鞋前所未見的回彈腳感。
- 2013年,首款Boost科技跑鞋「Energy Boost」問世。革命性的科技材質「BOOST」一推出,連帶影響了整體製鞋產業製作工藝的轉變,讓這「能量膠囊」材質在極短的時間內掀起中底革命。
- 2015年,adidas引入Primeknit針織鞋面技術,打造出流線型跑鞋外觀;其中以Ultraboost OG/Ultraboost Triple White為代表,簡約百搭的前衛外型也在當時掀起一波跑鞋熱潮,更有好萊塢大明星愛穿加持。
- 2016年,Ultraboost首次結合「Continental ™馬牌橡膠大底」,搭配鞋領編織技術的更新,讓Ultraboost倚靠著「抓地力」、「耐磨性」及穿戴時的「完整包覆性」再次攀上跑鞋顛峰。
- 2019年,「Primeknit 360度針織鞋面」及「Torsion Spring創新抗扭轉系統」兩大創新技術賦予跑者更完整的包覆與支撐,讓Ultraboost再次迎來足部腳感的全方位進化。
- 2021年,BOOST技術又迎來巨大突破,中底顆粒含量增幅26%,結合最新L.E.P.抗扭轉系統給予使用者超勁感受,又一次顛覆了跑者對彈性能量的想像。
中底科技boost再創新:永續減碳更環保、輕量30%更舒適
歷經十年淬鍊,adidas始終站在時代尖端創造又突破,一步一步推進跑鞋科技的歷史足跡,成就無數年度潮流經典──2023年Ultraboost革命進化,史上最輕、最環保的Ultraboost Light問世。

要被譽為潮流經典跑鞋,俐落百搭的外觀、舒適耐穿的實用性缺一不可。首先,觀察成鞋的基礎科技及數據表現:Ultraboost Light使用了比過去BOOST顆粒輕量30%的「Light BOOST」顆粒製成跑鞋中底,不只將鞋全重降低近10%(尺寸UK8.5 Ultraboost 22-333g;Ultraboost Light 299g),回彈性能也增加4%,並較前代減少整整10%的碳足跡。這些數字不只意味著BOOST科技再上一層樓,更體現了adidas的品牌永續價值,為Ultraboost Light的「Light」賦予了低碳永續的特殊意義。
接著回到大家最關心的舒適度與實用性。這次adidas特意針對過去Ultraboost系列跑鞋的缺點進行優化,鞋面選擇延展性佳、透氣的Primeknit+針織網布,加強編織結構的支撐性、提升鞋面彈性,讓跑步時腳部能夠伸展,如襪子般易穿脫而不壓腳背;而Ultraboost系列一貫使用的Continental™馬牌輪胎大底也依然保留,但特別的是,adidas這次透過左右豆莢式的排列,提供多方向抓地性、減輕穿著負擔;L.E.P抗扭系統也全面更新,從X型換成U型片,提供鞋身更好的穩定度及回彈性能。
最後,我們來看看它的外觀及配色。這次的Ultraboost Light鞋身承繼過去幾代Ultraboost白底的簡約風格,配上鮮明的橘紅色及淡藍色兩色線條點綴,搭著側面顯眼的三條黑線,整體外觀十分出色,搭配日常穿搭也非常適合。由船隻圓潤身形發想設計的中底線條也加強整體鞋身的協調感,強調出單品的存在感與圓融百搭的特質。

一代經典Ultraboost Light,年度必備的風格單品
adidas推出的「Ultraboost Light」跑鞋新經典,它完美傳承BOOST科技極輕超彈的材質特色,又以船隻圓潤的幾何形狀設計,實現輕巧舒適的穿戴感受。無論外觀還是性能,Ultraboost Light絕對可以說是難得一遇的複合性單品,不管你是追求舒適腳感的運動愛好者、還是尋找蒐藏價值與穿搭單品的典藏主義者,都能在上腳後獲得最大的滿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