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不了解,因為不走近,我們用「霸佔、攻佔」看待離鄉背井到這工作的他與她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這次任務有兩個,第一,找到越南朋友並拿地圖問他/她從哪裡來;第二,在三樓的超市找到特色商品。
文:李洛鈴/攝影:Chris Chen
編按:在台中的第一廣場,每到周日都會有一群學生,帶著許多東南亞的書籍擺攤,不是在賣書,這是一個小型圖書館。讓在台灣工作的東南亞移工朋友可以有母國文字的慰藉。而不只是圖書館,這些夥伴更組織了國內特殊的小旅行團,專門在假日坐第一廣場的東南亞文化導覽,讓國人更加認識生活在我們當中的鄰居。他們是1095。(文字引自何則文:在台中搭建一座與東南亞的橋樑:1095,你知道這數字對移工而言代表什麼?)

(攝/Chris Chen)
美好的城市,是什麼模樣?
當天的攝影師Chris Chen如此描述著:「大家認不認為在這座城市能夠平等生活很重要?大家認不認為在這座城市快樂自在的活著很重要?大家認不認為讓這座城市更美好很重要?那『1095,』這群人就是在做這件事。」
『1095,』成員彥杰開頭就宣導,在拍照前尊重當地店家與移工,重視拍照禮儀,畢竟我們不是生活在這裡的人們,對他們來說,我們是外來者,當天活動以不妨礙店家生意為主,並適時用消費回饋當地。
接著,他以老照片說著第一廣場如何從第一市場變成今日的模樣,曾經的第一市場在日治時期開始活絡,在大火、修復重建後住商混合的第一廣場大樓拔地而起,成為當時站前精華商圈的一部分,對老台中人來說,這裡充滿年輕的記憶,看電影、MTV、在冰宮溜冰、吃著轉角的冰淇淋,屬於那個年代少男少女的青春點滴⋯⋯。
直到1995年威爾康大火與幽靈船事件,一廣成為城市幽暗的角落,加上1992年引進外籍移工後,走在廣場上的人們講的語言、裝扮、社經背景都符合「落後」國家的印象,因為不了解,台中人離這裡更遠,也因為不走近,我們用移工「霸佔、攻佔」的字眼看待離鄉背井到這工作的他與她,但如果沒有移工,誰來撐起此地的經濟?沒有移工,臺灣的3D產業的空缺誰來填補?

越南如意咖啡店老闆娘和台灣朋友分享許多越南大小事(攝/Chris Chen)
走到一廣門口,趁還沒開門(週六11點開門、週日10點開門),『1095,』成員安妮搭配水蛇腰般的越南地圖介紹了越南經歷不同時期融合而成的多元文化,占婆王國的印度教、受漢文化影響深的順化紫禁城,到法國殖民時在南越遺留下的法式建築、煮咖啡的滴滴壺與為何要加煉乳的故事皆娓娓道來,不僅從史地背景,語言也是認識他們的第一步,新鈔(你好)、甘溫(謝謝),這兩句讓遊客在與越南朋友接觸時都獲得很棒的回應。
過程中,旅人們必須完成兩個任務並在最後分享,第一,找到越南朋友並拿地圖問他/她從哪裡來;第二,在三樓的東南亞超市找到特色商品。在活動期間有一位越南朋友被我們吸引默默在旁邊聽著,幾個人馬上訪問他,他叫阮文茂,住在河內附近的Haiphong(音像海山),聽到我們說甘溫(Cảm ơn)很開心的大笑直說我們很厲害。就這樣,遊客們第一次接觸了越南朋友也開始展開了大冒險。旅行的目的,不是為了更加深刻板印象,而是從一次次的親身接觸,公平地再給彼此重新了解、釐清偏見的機會。
相關評論:從悲情殖民地到唯一中美俄通吃的新興國家:你該知道的越南故事

越南朋友:阮文茂,住在河內附近的Haiphong,聽到我們說甘溫(Cảm ơn)很開心(攝/洪嘉莉)
在超市裡,呂老師以過來人的經驗分享給第一次參加的朋友,要仔細看仔細瞧,每一樣東西都很有趣唷,有人看著羅望子說這個形狀好奇怪,有人沉浸在泡麵區無法自拔。
在二樓樓梯轉角處安妮買了越南文音念「搞」、印尼文念「vugu」的水果分給大家吃,其實就是臺灣的酸芒果沾上用辣粉、胡椒、糖、鹽混合成的沾粉,是東南亞地區常拿來當零嘴吃的水果,記得有一次在台北的一間柬埔寨料理店,那天老闆娘也請我吃了這個,說是當地都這樣吃,臺灣的甜芒果她們反而吃不習慣。
不接觸,就不會了解,不了解就容易產生誤解與隔閡。原來,我們都一樣,不管到了何處,都懷念著家鄉的那一味。
美食在味蕾挑起的酸、甜、鹹、辣,是超越言語,全球共通的語言。拿著戰利品與帶著全新的眼光,旅人們回到了廣場前,有放著椰奶的粽子冰和什錦冰;食材更是吸引目光的,椰糖可以做泰國芒果糯米飯與綠咖哩、羅望子汁是做泰式涼拌與其他料理的必備、雅達子是高中家政課做摩摩喳喳的回憶、蝦膏是常見泰式蝦醬空心菜的基本調醬⋯⋯。那一刻,東南亞不再只是遙遠的地理名詞,而是可以深刻用視覺、嗅覺、味覺與觸覺感受到的文化。

廖大哥說著這裡許許多多的繁華故事,如今變了個樣貌,令他嘖嘖稱奇(攝/Chris Chen)
其中一位廖大哥是資深台中人,上次來這裡是十幾年前了,這段期間「一廣」這兩個字變成台中人陌生的字眼,遙遠不想觸及,他所認識的一廣到處都是軍用品店、還有攤販賣著肉菜,今天來一看才知道高樓變那麼多,原來廣場裏頭的店家和商品有那麼多元,揭開以往幽暗角落印象的面紗,沒有來過根本不會了解這裡,身為台中人,希望台中市政府給移工們、店家們多一點空間,也期待有更多人像自己一樣,重新愛上這塊土地。
胡晴舫在《旅人》說,旅人總是帶著偏見上路,有些舊偏見被印證,成為真理;有些被修正,回到家鄉,形成新的偏見。對東南亞移工的偏見,在臺灣多數人心中,一直不自覺把它視為是問題,如果我們始終把問題看成是問題,那永遠看不到裏頭多元的文化樣貌,唯有看見、聽見,親身接觸,才有重新認識的可能。

學員分享他們搜刮到的戰利品(攝/Chris Chen)
你問我,如何讓台中這座城市變得更美好,我會說能夠讓這裡頭的人們平等、快樂、自在的生活著,這就是美好的城市、美好的台中,而1095,的大家就是搭起你我重新認識這塊土地的一道橋樑。透過他們,我看見了美好,你呢?
責任編輯:吳象元
核稿編輯:楊之瑜
Tags:
當風水成為我們的語言——跟著風水名師的腳步,重訪全球知名景點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無論古今中外,能夠永傳不朽的建築物,除了奠基於各地深厚的⽂化底蘊,和當時重要的哲學思考之外,其實也都依循著天⼈地合⼀理念,觀察當地的環境與氣候、為了服務使⽤者的需求⽽建設。
江名萱老師深入研究風水的契機,可以說是因為旅行所帶來的啟發——在旅行至北京故宮的時候,對於整個建築群落的方位、形狀、位置等都遵循著青囊經的原理所設計,有著強烈的感觸。
因此,原本就熱愛旅行的江老師,帶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走訪世界,考察各地的建築物。他發現,能夠永傳不朽的建築物,除了奠基於各地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當時重要的哲學思考之外,其實也都依循著當地的環境與氣候、使用者的需求而建設,和江老師順應自然的風水概念不謀而合。例如巴黎的聖母院、印度的泰姬瑪哈陵等建築,都能在天人合一的設計下,達到一種平衡、和諧的效果,並且更好地利用自然的能量。
與天對話:巴黎聖母院
「建築物的存在,是要為裡面的人所服務。所以,所謂好的建築風水,其實是應天、應地、應時、應人制宜。」因此,雖然我們可以看到聖母院中央的玫瑰窗,是一個非常強大的風水符號,代表光明、能量和生命力;聖母院的塔尖,也象徵著穩定、領導力,以及上達天聽的請求。但更重要的是,屬於宗教建築物的聖母院,為所有信仰著神的人們,所帶來的莊嚴、平靜感受。「聖母院營造出非常強烈的和諧的氛圍,你可以想見當時的設計師,在設計這個建築物及其所創造出來的空間時,所有的考量都是為了讓人的內在可以安靜下來、與天/神對話。」江老師指出。

巴黎聖母院建築風格是哥德式建築,它的建造開始於1163年,耗時超過200年。教堂的尖頂屋頂,不只是融合了各種藝術風格的幾何美學,更代表著天地宇宙之間的聯繫。這種尖頂建築形式,在古代被視為智慧和神聖,有向上流動的能量。象徵著天空和地球之間的聯繫,連接聚集天地宇宙之間,讓整個建築物更加神聖,充滿生氣和活力,並為⼈們帶來好運和幸福。
在古代文化的哲學中,太陽代表著宇宙和自然界的秩序、生命和創造⼒、上帝神性力量等等。所以在建築的設計和規劃中,必須要考慮季節的變化,和太陽的位置,以確保光線在建築空間中,可以達到最佳的利用。聖母院的三扇玫瑰花窗,被認為是世界上 最美麗的玻璃藝術品之⼀,當你走進聖母院中,透過玫瑰花窗所照進來的彩色光芒,加上吟誦詩歌的聲音,還有焚燒香料所產生的煙霧,體現了像是引導人們的心靈,通往宇宙智慧神性的力量,彷彿可以治癒和平衡我們的身心。
「整體而言,巴黎聖母院的每一項設計、每一處細節,都讓人感到非常平靜。」江老師又補充道:「這就是好的風水,所帶來的能量。」
深埋於地的愛:泰姬瑪哈陵
談完了聖母院,江老師又繼續分享她在泰姬瑪哈陵的經歷。「如果聖母院是一棟與天對話的建築,那麼泰姬瑪哈陵想要傳達的,則是一份深埋於地的愛。」位於印度的泰姬瑪哈陵,不只是印度文化的代表性建築,也是世界文化遺產之一。泰姬瑪哈陵始建於1632年,耗時約22年完工,在建築風格上,它結合了印度傳統建築和伊斯蘭建築的元素,以白色大理石為主要建材,建築外牆有細密的浮雕和嵌花紋飾,表現了印度文化的細膩和精緻。在陽光照耀下,白色大理石的建築散發出耀眼的光芒,展現出浪漫、華麗的氣息,「但是當你走進泰姬瑪哈陵之後,除了感受到它的莊嚴、神聖之外,還有一份濃烈的愛情。」江老師說道。
蒙兀兒帝國的第五代皇帝沙賈汗,和他的妻子慕塔芝.瑪哈王后深深相愛,即使沙賈汗要前往戰爭的最前線,慕塔芝也會相伴在旁,兩人感情十分深厚。但令人惋惜的是,慕塔芝在1631 年的征戰途中難產而亡,沙賈汗在悲痛之餘,承諾為她建造天上人間、無與倫比的美麗陵墓——泰姬瑪哈陵。

這座象徵沙賈汗畢生激情和財富的美麗紀念物,每年吸引了成千上萬的國內外遊客前來參觀,感受這份愛情的真切。「剛才講到聖母院有尖塔,我們可以注意到,泰姬瑪哈陵的屋頂也是尖頂,同樣象徵著天空和地球之間的聯繫。皇帝沙賈汗希望透過泰姬瑪哈陵向上連接,跟他⼼愛的瑪哈王后能夠永恆緊密在⼀起。」泰姬瑪哈陵在風水上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利用水池來達到陰陽平衡的作用。「水是陰性的象徵,而白色大理石所建造的陵墓則是陽性,因此,水池的存在可以平衡建築物和自然環境之間的陰陽能量,創造出和諧的能量和氛圍。」除此之外,江老師也認為在像印度這樣炎熱的地區,利用水池的清涼氣息,撫平人們的情緒、創造安定氛圍,進而幫助人們減輕壓力、放鬆身心。因此泰姬瑪哈陵也是一個「應天、應地、應時、應人而制宜」而建成的建築典範。
傳世六百年之作:北京紫禁城
紫禁城是中國古代明、清兩朝24位皇帝的居所,建於明成祖永樂4年(1406),於永樂20年(1420)完工。占地面積72萬平方公尺,建築面積約15萬平方公尺,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的宮殿型建築,整個建築群給人威嚴而神聖的感覺,是皇權的象徵。雖然紫禁城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歷史,但依然保持著它的輝煌和美麗,其中風水的佈局,是紫禁城能屹立不搖至今的重要因素之一。
當年永樂皇帝在建造紫禁城的時候,他要求紫禁城建築佈局形狀和方法,都要符合風水學中的宇宙觀,以及天地人萬物合一的理論。因此,紫禁城的主要建築,都建在南北的中軸線上,這代表著能夠吸收天地間的能量,東西方向的建築物較少,是為了可以利用南北向的通風和自然循環,達到環境的舒適感。
以紫禁城太和殿的設計為例,這個皇帝接近朝臣的宮殿,不僅考慮到太陽的位置、建築物的形狀、360度的方位等等,還有周遭的水源、水流、風向、陽光以及山水環境、生活機能等多個面向。例如太和殿的正門面向南方,就是為了要確保日照充足,可以為太和殿帶來更多的光線和暖氣。而在正午時分,陽光會直射在皇帝的龍椅上,讓這裡充分地接收滿滿的太陽能量。
青囊經中提到:「明地德,立人際,因變化,原始終,此謂之化成。」紫禁城風水設計,是創造出一個巨大的立體空間,裡面有陰陽、南北、前後、東西、左右、內外、動靜、虛實,是因為建築師/設計師能夠將這些元素完美的連結起來,因此成就了永垂不朽的紫禁城。而整個紫禁城的建築群,也因為與自然環境融為一體,呈現出一種高超的的藝術美感。
「如果我們回到600年前,紫禁城建造之初,想必是永樂皇帝將想法、理念,與設計者溝通之後,所誕生的結果。他們當初的偉大理想是什麼?風水方法又是什麼?在整個建造的過程中,永樂皇帝和設計者之間的信任也是非常的重要。作為皇帝,永樂皇帝必須展現領導者的遠見和決策力,但又必須給予設計者充分的自由和支持。讓他們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華和創造力。如此一來,才能共同完成這件舉世無雙的建築作品。」江老師補充道。
「風水的學問,是全世界共通的,我們東方有陰陽五行術數之源的《河圖洛書》,西方也有由四元素和以太所對應而形成的梅塔特隆立方體。」建築設計最精彩、也是最核心的表現,就在於它如何讓人心的空間、建築的空間、自然的空間、宇宙的空間,互相連結滲透,能量循環不已。對江老師來說,無論古今中外,這些能夠矗立千百年之久的建築物,都是能順應著自然的脈動、四季的變化,讓建築引導著宇宙、自然的能量,為身在其中的使用者所服務,同時創造出最適合使用者的安適環境,使用者自然能夠感到心神平靜,從而展現宏大的精神面貌。江老師也相信,風水的千年智慧,是值得我們現代人細細研究、推廣的一門學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