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唐謨專欄】2016奧斯卡:一場種族的鬧劇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克里斯•洛克戲稱:「如果你祖母被吊在樹上,你根本管不了誰得了最佳紀錄短片」
編按:應作者要求,請搭配此音樂開始這篇文章:
好萊塢是個迷人的地方,電影聖地,全人類的製夢工廠,也是全世界最浮華之地。好萊塢在1950年代曾經受到「反共」的麥卡錫主義迫害,如同今年入圍奧斯卡最佳男主角的電影《好萊塢黑名單》所描述。所以好萊塢傳統一直偏向自由開放,討厭保守。
每次各種盛會,例如奧斯卡,星光熠熠的嘉賓們,總喜愛在華服上別上各種顏色的絲帶,表達自己政治立場,或者說「政治正確」的立場;上台的時候,也要在感言中夾帶自己的政治理念-「政治正確」的理念。星光閃閃的奧斯卡,被正義光芒照著更加閃耀。但是奧斯卡「政治正確」光環,已經被這兩年來的「黑人」種族議題,打得不堪一擊。
剛落幕的奧斯卡被這已蔚為流行的種族話題,搞得像一齣鬧劇,因為奧斯卡獎連續兩年來都太誇張了。去年描寫馬丁・路德・金恩的電影《逐夢大道》(Selma)入圍最佳影片,女性黑人導演Ava DuVernay以及男主角David Oyelowo卻被排除在外;今年更加離譜:《金牌拳手》的編導都是黑人Ryan Coogler,但是唯一入圍的男配角,卻是曾獲得多次金酸莓獎的白人「演技派」席維斯特•史特龍(雖然他在本片中長進不少)。

Photo Credit:REUTERS/達志影像
另外一部音樂電影《衝出康普敦》的導演/演員是一個黑人團隊,入圍的卻是兩個白人編劇。此外,史派克・李的《芝拉克》(Chi-raq);以及以難民為主題的威尼斯競賽片《無境之獸》(Beasts of No Nation),也都是黑人的創作,也都整個被忽略。而《震盪效應》(Concussion)也沒入圍,終於惹毛了男主角威爾・史密斯,決定杯葛奧斯卡,拒絕出席。還好有拉丁裔的阿利安卓・崗札雷・伊納利圖的《神鬼獵人》,勉強代表少數人種,平衡了一下。
偽善又「政治正確」的奧斯卡排斥非白人早就不是新聞了。1987年貝托魯奇的《末代皇帝》在奧斯卡以九項大獎大獲全勝,華裔男女主角尊龍和陳沖連入圍的份都沒有;兩人後來也並沒有因此沾上「金獎巨片」的光,在好萊塢混得很不好,1995年李安導演,改編珍奧斯汀小說的電影《理性與感性》,入圍了七項奧斯卡,但是卻獨獨缺了最佳導演李安;而最後得獎的竟然是演員出身的白人編劇艾瑪湯普森。
「種族歧視」在好萊塢電影中也一直陰魂不散。早期第一個好萊塢華裔女星黃柳霜,總是在電影中愛上白人男性,然後以各種方法死掉(高攀白人的代價就是死);早期好萊塢電影中的亞裔男性,不是老古板就是陰陽怪氣的大惡棍。得過奧斯卡演員獎的亞裔,只有《殺戮戰場》中的高棉演員吳漢潤;以及《櫻花戀》的梅木三吉,都是最佳配角,而且電影背景都不是「美國」。如果亞裔演員演的是一個「正常」的美國人,絕對不會被肯定的。
對於美國最大的非裔美人族群,在2001年的奧斯卡上黑人非常風光。當年的丹佐・華盛頓和荷莉・貝瑞分別以《震撼教育》和《擁抱豔陽天》拿下了最佳男女主角;終身成就獎也給了老牌黑人演員薛尼鮑迪。影帝影后在領獎時興奮地說出有色人種終於出頭了之類的得獎感言,但是卻被批評太強調種族。言下之意就是:我們不是因為你是黑人才給你獎(但是卻會因為你是黑人而不給你獎)。
美國社會的「種族分配」非常完整健全:亞裔都是乖乖牌,聽話就給你一個獎;拉丁裔都是小偷,黑人都窮凶惡極。這一整個種族歧視/刻板印象的戲耍和調笑,幾乎成了今年奧斯卡獎晚會的重頭戲。晚會主持人克里斯・洛克(Chris Rock)本身就是個以嘲諷為專業的喜劇演員。幾年前高雄電影節放映過的《白爛賤客》(Jay and Silent Bob Strike Back)中,他飾演一個黑人導演,極度誇張地演了一個對種族非常敏感的黑人導演。

Photo Credit:REUTERS/達志影像
他這次在奧斯卡晚會的表現,幾乎就是這角色的「溫和版」。早在晚會之前,他就在推特上發表:「奧斯卡,白人的BET獎」。(BET是美國一個專為黑人為訴求對象的電視娛樂頻道)。
這場晚會有李奧納多的環保宣言,山姆・史密斯的同志宣言,但是都比不過克里斯・洛克的種族宣言。他戲稱:「如果你祖母被吊在樹上,你根本管不了誰得了最佳紀錄短片」,把整個美國黑人的悲慘史擺出檯面;又說「今年的過世影人紀念,得給那些去看電影途中被槍殺的黑人」,一句話直搗最不堪的現實中心。
克里斯洛克的批評尖銳刺人,殺傷力道大;另一個喜劇演員薩夏・拜倫・柯恩(Sacha Baron Cohen)才是真正的種族戲耍。他在台上化身為自己創造出來的喜劇角色Ali G,嘲諷說:「我在此代表所有被忽略的人,威爾史密斯,伊德瑞斯艾爾巴(Idris Elba, 《無境之獸》男主角),以及《星際大戰》裡讓人驚訝的黑人傢伙——黑武士達斯維達」。他也在台上拿電影《小小兵》嘲諷主流中,對於亞裔男子個子小、老二也小的刻板印象,身為亞裔,即使有點小訝異,卻也覺得無傷大雅。
克里斯・洛克和薩夏・拜倫・柯恩,對於種族開玩笑的表演是美國文化中非常有趣的一部份,也是美國「單人脫口秀」(standup comedy)的重要元素。通常台上講笑話的人,會機智幽默地說出各種嘲諷,為台下的觀眾出怨氣,釋放他們在種族/性別等議題上的壓迫;但是奧斯卡盛會上,台上台下盡是衣香鬢影的主流白人(被嘲諷的人),他們聽這些笑話,當然還是會捧捧場笑一下,但是一定也笑得很乾,很無奈,很不開心吧!而整場晚會上台頒獎的人有1/4是黑人,領獎者沒半個黑人,彷彿是場大鬧劇,著實有趣。

Tags:
Living as ONE:一圖看懂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我們+》,看見居住、永續新可能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全臺首場以「社會住宅」為命題的主題展覽「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我們+》」即將於9月23日至10月01日登場,邀請大家於展出期間走入松山文創園區一號倉庫與北向製菸廠,一窺臺灣社會住宅的發展現況與未來展望。
今年9月23日至10月01日,由國家住宅及都市更新中心主辦的「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我們+》(LIVING AS ONE)將於松山文創園區盛大登場。這次展覽內容以「我們+」為主題,取加號與「家」的相同讀音,巧妙地展現政策以「社會住宅」為核心、強調居住權的精神,同時也隱喻著臺灣社宅發展史中從零到一的累加與創造。
臺灣社會住宅發展史:一段集體創造的過程,一個關於我們成「+」的故事
臺灣社宅的發展歷程,相比歐美日韓等國於二戰後就開始不同,臺灣受特殊的歷史紋理與經濟脈絡影響,社宅的推動軌跡才不過十餘年。但其實自1989年反對高房價的「無殼蝸牛運動」後,不少民眾就意識到居住議題的重要性,並持續與政府、民間溝通對話,試圖改變「有土斯有財」價值觀中居住權、所有權緊緊相依的觀念,進而影響住宅政策的發展。

經過民間組織與政府單位的共同努力,2005年「社會住宅」一詞終於列入政策文件,其後伴隨著一系列的倡議、修法行動,直到2015年廢除國民住宅條例後,才終於確立社宅只租不賣的政策方向。換句話說,臺灣社宅乃經由長期的倡議運動而生,並在體制內、外的漫長溝通與修法過程中一點一滴的累積後,才形成現今結合社會福利、社區營造、公共服務的社宅樣貌。
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我們+》不只是全臺首次以「社會住宅」為命題的主題展覽,更是臺灣社宅發展的重大節點。此次展覽從倡議經歷、議題訴求、政策結果,及共榮共創的未來可能性等面向,將內容分為「社宅倡議+」、「社宅實踐+」、「社宅趨勢+」、「社宅生活+」四大展區,帶著觀展人一起看見社會住宅的方方面面,理解它的內涵與成果。

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看見社宅實踐的三種可能性
談了那麼多,社會住宅(Social Housing)到底是什麼?簡而言之,社宅最核心的概念是「只租不賣」,由政府將住宅以低於市場價格的租金,出租給一般戶或弱勢戶。目前臺灣的社宅主要有兩種類型,第一類是由政府主導或輔導興建的「社會住宅」;第二類則是由政府補助租屋服務業者開發民間房源 的「包租代管」。除此之外,社宅入住資格也有限制,《住宅法》規定,社宅應提供至少40%以上戶數予經濟或社會弱勢者,及一定比率予未設籍當地但因就學、就業而有居住需求者。

也因此,過去很容易因「社會住宅」與「弱勢戶」的連結造成負面觀感。不過事實並非如此,除了社會扶助的面向,社宅更加強調「多元混居」,且社宅並非獨立於社區的存在,當中不只有住戶,還乘載了許多社區的公共服務資源。例如07號展區展示的「信義區廣慈博愛園區社會住宅(E基地)」,就設有完善的物業管理機制、商業店鋪、托嬰中心、住宿式長照機構、身障空間等,不論是入住社宅的住戶,還是周邊社區的民眾,都可以享受社宅帶來的益處,住得安心、滿意。

另一方面,由於興建社宅的能量有限,所以政府除了興建新的社宅,還透過「包租」或「代管」的方式,媒合擁有閒置房屋的屋主及有居住需求的房客,重新利用現有的住宅空間,提供專業服務與租賃關係的保障。在展覽05號及08號展區中,亦展示了「包租代管」的社宅政策,無論是租稅補貼、居住體驗、傳統租屋困境等各個面向,都能夠讓觀展者更了解社宅政策下的多元樣貌。
社宅不只是房子,還是你未曾體驗過的生活方式
全臺各縣市都有社宅,而不同縣市的社宅,也發展出其獨特的特色。例如國家住都中心以「公共藝術打開鄰里之門」的林口選手村社宅、臺北市強調社區生活內涵而首創「社會住宅青年創新回饋計畫」(又稱青創戶)、臺中市強調公共空間設計的「臺中好宅」、高雄市以城市、交通與產業為主軸,將社宅融合進整體都市發展擘畫藍圖。

不難發現,在各地的社宅案例中,鄰里、社區、交通、公共空間等關鍵字反覆出現,這些字詞也直指社宅真正的本質──生活;而北中南東的不同發展方向,都是在成就一種地方性的理想生活。所以社宅的未來,其實就是城市生活的未來藍圖。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展覽不斷強調社宅的未來想像,於是在展覽最後,國家住都中心將臺灣的社宅發展置於國際視野中,透過世界各國興辦社宅的案例,呈現全球社宅與城市交織出的獨特風景;並與循環台灣基金會合作,重新發掘永續發展、銀髮混居、共融共享等生活型態的珍貴價值。
除了內容豐富的場館展區,國家住都中心在展期間也舉辦如公共藝術、社宅建設、社宅營運等共24場議題沙龍及工作坊,邀請大家觀展之餘也可以一起動動手、動動腦,想像未來的居住可能!

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 《我們+》 展覽詳細資訊
展出時間:2023/09/23 (六)~2023/10/01 (日)
展出地點:台北松山文創園區一號倉庫與北向製菸廠
入場條件:免費入場
主辦單位:內政部國土管理署、國家住宅及都市更新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