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客參加拉阿魯哇族祭典竟搶聖貝 馬躍.比吼:中華民國教育的「大漏洞」

遊客參加拉阿魯哇族祭典竟搶聖貝 馬躍.比吼:中華民國教育的「大漏洞」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拉阿魯哇族人很歡迎遊客觀禮貝神祭,但希望遊客能尊重部落文化,勿任意穿越會場或為搶拍照而干擾祭典進行。此外,祭儀場上由木頭建造的男子聚會所,女性和未成年男性不能進入,貝神祭期間也不能吃魚,否則部落將面臨糧食缺乏。

高雄桃源拉阿魯哇族29日舉辦「聖貝祭」(Miatungusu),進行到重點儀式「慰勞祭」時,一名遊客突闖入撿走一枚聖貝,由於聖貝被帶走會帶給部落厄運,族人趕緊上前取回。對此,平地原住民立法委員候選人馬躍.比吼表示,不要怪那名遊客無知,錯的是中華民國的教育沒有教,大部份媒體也不尊重原住民,讓很多人以為原住民的祭典是一種「觀光表演」。

相關報導:台灣原住民再添2族 拉阿魯哇、卡那卡那富族

拉阿魯哇族(Hla’alua),舊稱沙阿魯阿族,主要居住在高雄市桃源區、部分居住於那瑪夏區,人數約四百人,傳統語言為拉阿魯哇語,但通用語是布農語。

聯合報導,拉阿魯哇族文教協進會指出,拉阿魯哇原本與那瑪夏卡那卡那富族合稱南鄒族,在族人努力下,2014年6月兩族同時正名成功,獲行政院頒布為第十五與第十六族原住民。拉阿魯哇族現有排剪社(Paiciana)、美壟社(Vilanganu)、雁爾社(Hlihlara)與塔蠟(Talicia)等四社。

中時報導,拉阿魯哇族服飾色彩鮮豔,因為擅長狩獵,男性傳統服飾以山羊皮或山羌皮,揉製皮衣、皮帽、及皮褲,皮帽前鑲有貝殼、帽頂則縫兩根老鷹羽毛和一根帝雉尾巴羽毛。女性不同社服飾顏色不同,以黑裙、藍色或白色長袖上衣、十字繡勾勒精美圖案的胸衣為主,特別的是,女性頭飾是插公雞毛,傳說是為了紀念神話中幫助與太陽談判成功的公雞。

拉阿魯哇族最重要的祭儀是「貝神祭(miatungusu,或稱「聖貝祭)」,原為約二到三年辦一次,一般為3月1日舉行。但為了文化傳承,自1994年起改為每年舉行,同時為方便族人返鄉參與,有時彈性調整到2月底的假日。

Mata Taiwan報導,貝神祭的由來與小矮人有關。相傳很久以前拉阿魯哇人與小矮人(kavurua)曾經同住在東方之山(Hlasunga),而貝神(takiarʉ)是小矮人的守護神。小矮人與拉阿魯哇族人相處非常的融合,但為了幫下一代找更好的地方居住,阿魯哇的祖先決定離開Hlasunga,於是排剪、塔蠟和雁爾等三個部落的族人開始遷出Hlasunga,而最後離開的是美壠的族人。

當美壠的族人要離開時,小矮人依依不捨地把他們最珍貴的聖貝(Takiaru)交給族人,要他們好好保管並且定時祭拜,這樣子貝神就會庇佑他們。從此以後,從美壠社開始,拉阿魯哇族就有了貝神祭的祭典。

拉阿魯哇族對貝類非常尊重與崇拜,十二貝神分別為勇猛神、驅懶神、狩獵神、狀元神、健康神、守護神、食物神、聰明神、驅魔神、風雨神、勤勞神與平安神。在祭儀中,主祭拋給族中勇士爭奪,只要搶到其中一枚,代表整年度會受它的祝福。

中時報導,今年桃源區高中里美蘭部落的聖貝祭於29日舉辦,傳統六天儀式濃縮成一天,請神與迎接祖靈的儀式在清晨進行,不開放外人參加。上午九點過後,逐一呈現初祭、刺豬祭、請出貝神、慰勞祭、驅魔祭與團獵祭等祭儀,全以男子集會所為中心,現場有數十名遊客觀賞。

近中午時,進行到第四天重頭戲「慰勞祭」,族人象徵性將十二枚聖貝「灌醉」後,由擔任主祭的長老及一名部落未婚少女,將聖貝高高甩到空中,拾得的男性族人,可受聖貝保佑一整年。

蘋果報導,祭儀區內有十多名男性族人爭搶聖貝,但其中一枚聖貝落在觀眾席前,竟被遊客闖入撿走,眾人目瞪口呆來不及反應,宋姓族人追上去,告訴遊客「聖貝被帶走,會帶來厄運」,這名遊客才知錯立刻交出,並離開觀眾席。

「聖貝被外人撿走是不祥之兆」,拉阿魯哇文教協進會理事長謝垂耀說,未來活動前會加強宣導,希望遊客不要擅闖祭儀區。

聯合報導,「族群平等與相互尊重有待加強!」行政院原民會副主委陳張培倫昨得知此事時表示,主持人都會告誡非族人不能進入祭儀會場,「這種情況根本不應該發生」;他盼從教育著手,教育部門在學校強化族群關係課程,讓民眾從小學習尊重不同的族群與文化。

平地原住民立法委員候選人馬躍.比吼則對此表示,不要怪那名遊客無知,錯的是中華民國的教育沒有教,大部份媒體也不尊重原住民,讓很多人以為原住民的祭典是一種「觀光表演」,「恭喜拉阿魯哇族繼續做祭典的主人,也希望更多媒體多報導這樣的事件,彌補中華民國教育裡的『大漏洞』。」

想認識更多拉阿魯哇族,請參考他們的粉絲專頁

新聞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