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實人生就像shit,總搞得你狼狽不堪:《翻轉幸福》將改變人們對追逐成功的樂觀想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喬伊誕生了。她的名字(JOY)代表多數人的生存目標。雖是真人真事改編,戲裡的她到底有幾分真實,倒也不是那麼重要了。
*本文內含劇情,若您有被雷的顧忌,建議您觀影後再行閱讀
好像不少人對本片有點失望,覺得整齣戲幾乎是女主角喬伊的「特寫」,除此之外的人物既扁平又性格怪異。這讓我剛看完時稍稍有點疑惑,畢竟大衛‧歐羅素(David O. Russell)也不是沒什麼經驗的新導演,他的人物和劇情掌控力顯然不僅如此。但為什麼《翻轉幸福》(Joy)看起來會那麼像喬伊個人秀呢?這僅僅只是一個很衰的窮忙族,憑藉努力和勇氣變身富豪的勵志故事嗎?
我們永遠不缺「無論如何,努力就對了」的教材,當我們從已成功的角度來探討條件時,運氣跟努力是必要的;然而,運氣和努力卻不必然能夠成就所想。甚至過程中伴隨的犧牲,有時會意外地大過成就所能獲得的快樂,更遑論失敗的代價,有可能比什麼都不做來得可怕,說它是一種光榮的勳章都顯得矯情。
負債、身敗名裂、心血、人情、不堪歸零的年齡等,比起成功所需要的努力或勇氣,這些都相對沈重。年紀愈大,愈禁不起一無所有,以致令人懷疑是否每種成就都值得不顧一切去追求。從這樣的角度來看《翻轉幸福》,或許會有一些勵志以外的收穫。
我們都知道喬伊堅韌,但這份堅韌從何而來?剛開始她沒有做生意的頭腦,製作商品只知道壓低成本。和很多發明者一樣,認為東西夠好就會有市場,卻忽略其中的人為變數。
她純然相信銷售關鍵在於好平台,樂觀地沒有考量合作者的特質(或許也是沒得選),結果找了一位乖僻的金主、不替她好好規劃的銷售專家、脾氣執拗的主持人,迎來第一次慘敗。這時候的她,就像多數相信努力=邁向成功的人們,既不清楚自己,也不瞭解環境,更不懂得人性。
負債逼迫她自己爭取舞台。她理解到如果要做生意,不能只是交給專家,自己也得是最有說服力的發言人才行。人生終究得由自己轉場、曝光,即便他人能力再優秀,也沒義務為你多做什麼;能夠創造出利益,別人才會和你分一杯羹。此外,不要等待別人push你,即使是愛你的家人,也未必會信賴你,更多時候人們寧可相信你是平庸的,他們才無須改變。

Photo Credit: 藍光/DVD由得利影視發行
無知為她招來第二次危機,對法律和專利的輕忽,讓人輕易掐制了生產線,資訊掌握不足導致有心人從中作梗。這一摔教她學會生意往來的謹慎,該如何保護自己、掌握對手,有時候比資金和技術來得重要。誠如起初她碰到的經銷商所言:點子人人有,一點都不希罕,除了點子之外,做生意勢必需要更多手腕。
零件商的詐欺讓喬伊徹底從作夢蛻變。成功從來不只是實踐夢想那樣漂亮的東西,當你過度樂觀地追逐它,命運反而會來回、狠狠地碾壓你,教你血肉模糊。她在崩潰中拆穿外婆的天真(也是她自己的天真),就像我們常常鼓勵人「有志者事竟成」──一種過於簡化又不負責任的安慰──實際的人生往往像shit,搞得你狼狽不堪。
而面對它的唯一方法,只有「老娘跟你拚了!」想要游刃有餘地讓夢想成真實在太傻,即便身處糞池裡也卯起來游泳,才是絕境存活的方法。安慰?愛?夢想?那些都太虛幻,在你一敗塗地的時候,能夠救你的絕不是這些東西,它甚至讓你軟弱。
不過愚勇當然不可能解決問題,也不是立志就能輕易改變自己,反敗為勝。最終能度過危機的方式,還是要徹底瞭解自己的弱點、全面檢討細節、清算資源,找到對的人談判。如果喬伊沒有承認自己過去多少抱持著「水到渠成」的僥倖和情感依賴、沒有徹底揮別對成功的幻想的話,是不可能破釜沈舟、釐清盲點,來個逆轉勝的。

Photo Credit: 藍光/DVD由得利影視發行
所以《翻轉幸福》是一則勵志故事嗎?我覺得不盡然。它沒有鼓吹你空泛的勇氣,也沒有什麼「只要你想,全世界都會幫助你」的美好,反而提醒你:嘿~你想成功是不是?你得先犀利看待你的處境,搞清楚現實是怎麼回事,我們再來想想現在的你適不適合逐夢。
如果喬伊沒有成功呢?是的,她非常有可能沒成功,只要電視台不給她第二次機會、朋友沒有神來一筆、觀眾不買單,或零件商再高明一點,她隨時可能破產。也或許她會如多數人,被困境和周圍的不支持削磨鬥志,最終放棄。
如此一來,她要面臨的可不只是窮忙人生,還有無法清償的負債、喪失居所,或許還會因商業糾紛坐牢、小孩送養……有沒有超可怕?我想,這樣的思考過程,就是本片帶給觀眾的貢獻了。
再回到為人詬病的角色來講。全片大部分的人物都帶有不太現實的扁平特質,父親易怒、花心又不顧家;母親逃避現實、沈迷於女性主義肥皂劇;奶奶是夢想家,姊姊老是在自憐;金主耐性很差;前夫沒什麼生存能力,以及說不上有心幫忙的商業伙伴。就連喬伊這個角色,到後來也像變身女超人一樣,剪了頭髮、穿上皮衣就忽然勇猛起來。是導演表達能力拙劣嗎?或許不是。

Photo Credit: 藍光/DVD由得利影視發行
雖然整部戲很像珍妮佛‧勞倫斯(Jennifer Lawrence)的個人秀,只有她一個人演技盡施,在前半場徹底發揮快速切換情緒的技能;其他角色則相對薄弱。但人物們的扁平和戲偶感,也只是為了強化/簡化觀眾認知,淬煉出生活裡每一絲小確幸背後隱藏的危機。讓觀眾更直覺地注意到那些我們平常依賴的、以愛連結的人事未必美好,它們同時也可能侵噬我們的天賦,而不必用一個和觀眾疏離的背景來說事。
Tags:
用愛守護一個家:伊甸基金會「弱勢兒童服務計畫」,牽緊每位慢飛天使的手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發展遲緩並非孩子成長的終點,事實上,若能透過早期療育,包括各種醫療復健、特殊教育、家庭支持和福利服務的介入,就有機會減輕發展遲緩的現象,給予遲緩兒及家庭更多的療育支持,幫助孩子邁開成長步伐,順利長大。
我們常聽到的「發展遲緩」(developmental retardation),指的是嬰幼兒或兒童在知覺、運動、認知、語言或社交等方面,出現遲緩的狀況。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兒童發展遲緩的發生率大約為6%至8%,以台灣每年平均有20到25萬新生兒計算,台灣每年大約有1萬5千名嬰兒,可能有發展方面的問題。
但是,發展遲緩並非無法矯治,事實上,若能透過早期療育,包括各種醫療復健、特殊教育、家庭支持和福利服務的介入等等,就有機會減輕發展遲緩的現象,幫助孩子邁開成長步伐,順利長大。
接連照顧兩代遲緩兒,她身心俱疲
今年4歲的蓁蓁,因為有癲癇及心房中膈缺損的問題,所以出生後便一直在醫院接受治療。後來醫院安排發展評估,發現蓁蓁不僅因為心臟影響整體發展,也有長短腳的問題。蓁蓁的主要照顧者是奶奶,但奶奶除了照顧蓁蓁,也要照顧有輕度智能障礙的蓁蓁爸爸。
蓁蓁爸爸小時候因糞便的細菌感染,發燒到40度後就醫住院,當時醫療跟早療觀念都不發達,並沒有發現蓁蓁爸爸的發展異狀。等到發現後,才趕緊接受早療服務。蓁蓁奶奶常常感慨地說:「因為太晚接受早療,所以成效比較有限,如果當初能夠早點發現的話,或許現在蓁蓁爸爸可以更好。」
雖然感慨,但是蓁蓁奶奶還是一步一步、踏踏實實地陪著蓁蓁爸爸走過了早療之路。現在的蓁蓁爸爸不僅表現不錯,更透過就業媒合找到了一份穩定的工作,平時除了上班,就是陪蓁蓁玩,兩人相處起來像是兄妹一樣充滿了童真的趣味,讓蓁蓁奶奶感到很欣慰。原本想說生活終於要步入正軌的蓁蓁奶奶,沒想到孫女也出現了發展遲緩的狀況。身為主要照顧者的蓁蓁奶奶,想到所有的努力跟辛苦都要再來一次,巨大的疲倦感讓她時常淚流不止。「但是,為了我這個孫女將來能夠自立自主,我現在不扛起來,還有誰能扛起來?」蓁蓁奶奶說。
在照顧的路上,永遠不該讓一個人踽踽獨行
情況和蓁蓁一家類似的家庭,其實並不在少數。隨著台灣邁入高齡社會,家庭與人口結構改變,不論是上有長輩、下有子女、自己又有工作在身的三明治族父母;或是因父母忙碌而需將孩子交給長輩照顧的隔代教養家庭;資源不足、經濟弱勢的偏鄉家庭、單親家庭等等,在面對發展遲緩兒的照顧問題時,經濟、生理、心理所承受的壓力更加巨大。
根據衛福部統計,在2021年,台灣共有約1.9萬名兒童接受早期療育服務,以比例來看,遲緩兒接受早療服務的比例,遠低於遲緩兒的個案人數。這或許是因為受到過去「大雞晚啼」的觀念影響,有些家庭中的主要照顧者,可能無法及時,或者不願意面對嬰幼兒在發展上的異常狀況。而另一個原因則是發展遲緩並不像感冒或者跌倒擦傷一樣很明確。根據研究,目前只有大約20%的發展遲緩能夠找到原因,而在這些已知的原因中,還包括了各種先天的缺陷以及後天的影響。
染色體異常、營養缺乏、肌肉神經病變等都屬於先天的缺陷,像上文中的蓁蓁,就是因為遺傳性癲癇問題,而導致的發展遲緩。在後天的影響上,則有可能像是蓁蓁爸爸一樣在幼兒時期受到細菌感染,或者腦傷、腦性麻痺等等。另外也有可能是外在環境所導致,比方家人對於嬰幼兒疏於照顧和互動、兒童受虐,又或者是經濟弱勢的家庭,較無法滿足幼兒成長所需的資源,才導致發展遲緩。

無論原因為何,如果持續忽視嬰幼兒有遲緩發展的情形,對遲緩兒本身、家庭以及社會,都會帶來更沈重的負擔。試想,如果遲緩兒只能依賴主要照顧者而生活,隨著他的年齡增長,主要照顧者會老去、會生病,甚至有一天意外降臨,遲緩兒該怎麼辦?更重要的是,照顧遲緩兒的工作,也不應該只由一人扛起,因為長期照顧所產生的心理壓力,日積月累所導致的悲劇時有所聞。但這些其實都是可以避免的,因為只要發現得早,遲緩兒在專業的支持和幫助下,可以減輕發展遲緩的狀況,更有機會跟上同齡孩子的發展步伐。
慢飛家庭特攻隊 寶貝成長大作戰
伊甸投入早期療育服務邁入第30個年頭,每年幫助超過2萬名發展遲緩兒童及家庭趕上成長步伐。根據伊甸的服務經驗,許多家庭在發現孩子有遲緩成長現象時,往往不知所措,如果再加上社會環境、家庭結構及生活經濟等壓力,整個家庭就會加速失序,面臨崩潰邊緣。因此,伊甸的早療服務,期許能成為每個早療家庭的堅強後盾,以家庭為核心,為孩子安排療育課程,並透過親子活動、親職講座及定期療育會議,幫助家長在育兒上建立實用的五大能力,包含「溝通力」、「學習力」、「自信力」、「決策力」以及「影響力」,讓家長更了解孩子的需求,並能積極且自信地陪伴孩子跨越成長阻礙,減輕照顧壓力。今年邀請到藝人楊祐寧擔任愛心隊長,期待能強化並帶來早期療育正面、積極的印象,讓有需求的家庭,願意主動尋求支援,接受伊甸專業早療顧問團的幫助,共同支持孩子在成長階段中的種種需求。

上文中的蓁蓁奶奶,曾經為了蓁蓁的發展,不管颳風下雨,騎著機車載著蓁蓁到醫院回診,一個月要跑醫院好幾趟,非常辛苦。後來蓁蓁開始接受伊甸的早療服務,短短兩年時間,蓁蓁就有了非常明顯、令人驕傲的進步。比方可以自行上下樓梯、戒掉了尿布,在生活自理及口語能力上都有所提升。其中最大進步是在環境適應上——原本蓁蓁相當依賴奶奶,剛開始進入日托班上課的前半年,常常會哭鬧。但現在已經可以自在的跟著團體一起活動,和同學們也相處很融洽,甚至能夠幫忙老師照顧比自己年紀小的孩子。
「蓁蓁是個體貼的孩子,她在接受早療服務之後,這些特質都慢慢的展現出來。」有一次蓁蓁奶奶在家中默默哭泣,被蓁蓁看到,蓁蓁便上前擦掉奶奶的淚水、安慰奶奶,讓蓁蓁奶奶覺得很驚訝,也很窩心。有時候蓁蓁奶奶在家裡接代工做,長時間久坐時後,蓁蓁還會自動自發的幫奶奶搥搥腰背。蓁蓁奶奶說:「看她那麼乖、那麼懂事,我就覺得再怎麼辛苦也很值得。」蓁蓁一天天的進步,讓蓁蓁奶奶覺得很欣慰,雖然還有許多成長挑戰等著蓁蓁克服,但現在的她,已經擁有更多可能性,順利長大、過著自己喜歡的生活,都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夢想,而是伸手就有機會抓住的目標。
「當超人,可以不只有自己一個人」,伊甸早療服務一直鼓勵慢飛家庭勇敢站出來,也期待社會大眾給予友善對待及行動響應,支持伊甸「弱勢兒童服務計畫」,幫助慢飛家庭解鎖成長任務,大家一起努力,用愛陪伴一個孩子,守護一個家。詳情請上官網,或洽捐款專線0800-025-8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