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鹽的代價,並不輕:《因為愛你》中一瞬凝止成的永恆

鹽的代價,並不輕:《因為愛你》中一瞬凝止成的永恆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作為鹽的意象,貫穿整本小說。當特芮絲與卡蘿在聖誕節前的百貨公司迎上了彼此的凝視,她們原先平淡無味的人生就像撒了鹽巴,從此有了味道。

他們兩人都相信
是一股突發的熱情讓他倆交會。
這樣的篤定是美麗的,
但變化無常更是美麗。

——辛波絲卡,〈一見鍾情〉

那是一年之中紐約人最忙於花錢的節期,也是百貨公司最快樂的時刻。不過,百貨公司裡也有那麼一位女孩,任憑周遭快速流淌的聲光頻頻擦身,卻絲毫找不到與聖誕節勾連的痕跡。除了她頭上那頂紅得駭人的帽子。正當女孩以為她就要這樣過掉她的大半輩子,某個瞬間,當一雙眼鑲入另一雙眼,嘈雜笑鬧皆乍響而逝,剩下的僅有兩段彼此追逐的心跳⋯⋯。

這是電影《因為愛你》(Carol,港譯:卡露的情人)當中,玩具銷售員特芮絲(Therese,Rooney Mara飾)在百貨公司初次遇見正在為女兒挑禮物的貴婦卡蘿(Carol,Cate Blanchett飾)的情景。因為這一眼,她們兩人將再也沒辦法回到原本的生活。她們知道嗎?銀幕前的我們不禁對著自己反覆問道,如果她們能夠秤量這一眼的重量,她們會不會依然選擇在那一刻抬起眼?

海報二合一_Fotor

因拍攝《絲絨金礦》(Velvet Goldmine,1998)與《遠離天堂》(Far from Heaven,2002)為影壇所熟知的英國導演陶德.海恩斯(Todd Haynes),自從憑藉描述搖滾傳奇詩人巴布狄倫(Bob Dylan)的傳記式電影《搖滾啟示錄》(I’m Not There,2007)拿下威尼斯影展的評審團特別獎後,將近八年的時間未有新作釋出。於是,我們不斷地等,直到我們終於等到這部美得令人屏息的《因為愛你》。

隨著近來深刻著墨女同性戀題材的電影成為某種顯學,《因為愛你》的出現應該正是時候卻又似乎不是時候。作為早期女同志經典文學《鹽的代價》(The Price of Salt,又名Carol)的翻拍電影,我們一方面希望它能挾帶歷史的軌跡,乘勢使大眾檢視窠臼的家庭價值觀與伴侶制度,一方面卻又擔心原作者在感情跌宕上的細膩描摹被單一注意力而揉散。幸好,陶德.海恩斯對電影氣韻的精雕細琢,成功演繹了這部作品。

確實,我們因陶德.海恩斯絕美的影像,輕易地懂了「卡蘿/Carol」之於整部電影的意義。但是當我們回過頭直視構築電影的基底,原著小說那耐人尋味的初版標題——「鹽的代價/The Price of Salt」,要訴說的究竟為何?特別是對應到「鹽」在整部片中隻字未提、半刻未顯的真空狀態,好像仍有些什麼懸置在冥昧之處。

Pop-Style-Opinionfest-Golden-Globes-Carol-Movie-12112015-Tom-Lorenzo-Site-1

一開始實在難以想像,《鹽的代價》如此簡單卻動人的愛情故事,竟是出自以「天才雷普利系列」風靡各地的犯罪心理小說家派翠西亞・海史密斯(Patricia Highsmith)之手。海史密斯一生創作了不下二十部犯罪小說,而被「驚悚大師」希區考克(Alfred Hitchcock)的忠實影迷們所熟知的電影《火車怪客》(Strangers on a Train,1951),其原著小說即為海史密斯1950年一鳴驚人的處女作。兩年後,她的第二部作品問世,但是她選擇隱藏自己的名字,改以Claire Morgan之名發表。這本書就是《鹽的代價》。

鹽,通過舌至腦而生味覺之鹹,是最為古老而普遍的調味料,乍看之下如白粉,實為透明無色的細小立方。但就如同鹽在電影中的空缺,海史密斯的小說裡面也幾乎找不到鹽的蹤跡。為了「鹽」究竟要付出什麼代價?或者該這麼說,怎麼會是因為「鹽」這再平凡不過的事物,必須付出代價?我們不禁納悶,會是因為海史密斯擅於書寫推理的慣性使然,讓這部無可置疑被歸類為愛情小說的作品,留下了令人猜想再三的書名嗎?

carol-lightup

先循著海史密斯在小說內文中留下的痕跡找起,「鹽」在全書出現了兩次,一次是在卡蘿離開特芮絲後,特芮絲於咖啡館聽到了其中一首她和卡蘿相處時常常會放的歌,她立刻轉身離去,但也開始思索要如何從萎靡中振作。“ How would its salt come back?” 這是特芮絲於海史密斯筆下的內心獨白,鹽在此處有著生氣、活力之意象,而這樣的意象其實也延續至另一次使用鹽的段落:

「她(特芮絲)和他(丹尼)在一起時,偶爾會覺得害羞,但不知道什麼緣故,和他在一起的時候覺得好親近,這種親近的感覺裡面還存在著某種元素,而這種元素,正是她以前和理查在一起的時候從來沒有感受過的。這種元素還帶點懸疑未知的感覺,她很喜歡這種感覺。就像加了一點點鹽味吧,她想。」

這裡的鹽較直觀的感受可能是刺激、新奇,但其實跟前一次的生氣、活力也完全可以互通,因為海史密斯基本上就是以「調味」—亦即「從無味變有味」—作為鹽的意象,貫穿整本小說。當特芮絲與卡蘿在聖誕節前的百貨公司迎上了彼此的凝視,她們原先平淡無味的人生就像撒了鹽巴,從此有了味道。

在BFI倫敦電影節上,《因為愛你》的編劇之一菲莉斯・納吉(Phyllis Nagy)回答為什麼小說名為《鹽的代價》時,也是如此回答。她表示,鹽因其具保存食物的功能,在古代十分稀有且珍貴,今日則主要用來增添食物的味道,所以卡蘿其實就是特芮絲生活中的鹽,反之亦然。不過,為了生活之調味,她們也必須放棄與割捨許多原本擁有的東西,如特芮絲與男友兼好友理查(Richard Semco,Jake Lacy飾)決裂、卡蘿也犧牲了她對孩子的監護權。鹽的代價,並不輕。

carol-movie-images-cate-blanchett-rooney-mara-bed-kissing-scene-

除了從小說前後文推想,小說之外其實也有跡可循。據說,海史密斯生前十分喜愛《聖經》的典故,若從此角度去爬梳,《馬太福音》第五章的13節似乎給出了一個適合的解釋:

「你們是世上的鹽。鹽若失了味,怎能叫它再鹹呢?以後無用,不過丟在外面,被人踐踏了 。」

“Ye are the salt of the earth: but if the salt have lost his savour, wherewith shall it be salted? It is thenceforth good for nothing, but to be cast out, and to be trodden under foot of m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