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再怎麼困難,都不能讓孩子因戰爭成為失落的一代——兩個台灣女生,在土耳其申辦敘利亞難民學校

再怎麼困難,都不能讓孩子因戰爭成為失落的一代——兩個台灣女生,在土耳其申辦敘利亞難民學校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在戰亂中,似乎仍能看見那麼一點人性之光,但對於人性,鄧馨庭和陳韋慈看見的不只如此。

「現在回頭看,我的童年和差點失去小孩的經歷,讓我比很多人容易體會那種被遺棄、極度孤單無助的感覺,只要想到別人可能失去孩子,我就會流淚。當你遇過這些事,又看到難民抱著孩子走在街上,看到他們的哀戚和絕望,你真的會願意傾盡全力去幫忙。」

說著說著,她又回到話題原點,「所以,不是我們偉大,只是因為剛好在這裡。從一開始給難民水、探訪家庭,到成立敘利亞學校,都是眼前『剛好』出現這些敘利亞朋友,而我們『剛好』在這裡,台灣朋友又願意為這『剛好』看到的一切付出。如果你們在這裡,你們也會想這麼做。」

高雄深夜,到了三更仍然寂靜溫暖。這一晚,「剛好」來採訪又「剛好」被收留的我,睡前暗自揣想,所有的「剛好」,是否其實都是「安排」?只是,有些「剛好」是短暫的,一如此刻我與鄧家女兒比鄰而眠,也許從此就不再見;有些「剛好」則看來長路漫漫——這回,鄧馨庭因女兒的就學問題返台,仍然忙著籌劃協會、準備長期支持敘利亞學校,今年四月,她又將返回加濟安泰普。

「剛好」與否,或難辨認,但可以確定的是,我們「剛好」都活在同個世界裡,「鄰居」一詞的定義,也無法將遠在天邊的國境排之在外。即使是這方小小的海港高雄,那方戰火邊緣的加濟安泰普,在鄧馨庭和陳韋慈的故事裡走一回,原來,總會有那麼一絲「剛好」將我們牽繫起來,教導我們以沫相濡。

責任編輯:翁世航
核稿編輯:楊之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