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只有馬航MH370需要關心:大馬選舉停電一年之後,馬國不能再陷在種族主義迷思中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為表達反服貿的立場,台灣網友紛紛在臉書換上黑色大頭貼,但你是否記得去年五月五日,馬來西亞民眾同樣以臉書的黑色頭像,表達他們對國會選舉爭議的不滿?
2013年5月5日,馬來西亞舉辦第13屆國會下議院選舉,最注目的焦點,是反對派人民聯盟能否藉此取代執政已五十多年的國民陣線,然而開票那晚,竟謠傳發生了計票期間停電事件,讓國民陣線的連任增添爭議性。一年過去,選舉爭議看似平息,但種族衝突、社會分歧、政治利益等議題,仍持續影響著馬來西亞的政治和社會氛圍。
為帶給華人讀者更多元的報導和評論,關鍵評論網已和馬來西亞媒體《當今大馬》取得合作授權;值得一提的是,馬來西亞兩場改變政治和媒體版圖的歷史轉捩點,
即1998年前副首相安華被革職所點燃的「烈火莫熄」(Reformasi)運動、 2001年馬華公會收購南洋報業引發的「528報殤」,是催生1999年《當今》英文版和2005年中文版的推手,如今,《當今大馬》已 是馬來西亞最受歡迎的原生中文新聞網站,對記錄馬國政治和社會脈動扮演重要角色。

馬來西亞首都吉隆坡。Photo Credit: Sham Hardy CC BY SA 2.0
2013年5月5日轉眼過了一年,大家都在問,過去一年來,除了改朝換代不成,我們改變了什麼?
除了議會裡又增加些許的在野黨的議員,素質提升的問政,社區工作的經營,馬來西亞社會是否能踏出國民陣線(Barisan National,BN)種族政治操作的窠臼,端視公民社會,尤其是領頭大型組織是否能踏出自己的種族本位,以馬來西亞人來思考問題。
新聞詞典:1973年成立的國民陣線(簡稱國陣),是由巫統、馬華等政黨組成的政治聯盟,已執政41年。
不過,馬來西亞社會最弔詭的問題就是,人人自詡馬來西亞人,但一出問題,種族與膚色成為最容易區分的界限。馬來西亞華人公會(Malaysian Chinese Association,MCA)自然沒有從失敗的經驗中認知到,華裔社群,尤其是年輕一代,已經不再完全聽信過去那一套只有華人才能幫華人的詭辯。
新聞詞典:成立於1949年的馬來西亞華人公會(簡稱馬華公會或馬華),為代表馬國華人社群的政黨,至2012年八月底統計,全馬來西亞共111萬5千167名黨員。
若只有華人才能幫得到華人,那為何馬華公會要和巫統(United Malays National Organization, UMNO)合作?分不到羹的馬華公會基層領袖則可能恨巫統領袖入骨?面對人民聯盟(Pakatan Rakyat,PR)的華裔領袖時,他們可以厚顏無恥的說:「我們華人還是要幫華人啦!」但轉向選民時,馬上就豎起手指「一個馬來西亞。」
新聞詞典:成立於1946年的巫統,全名為馬來民族統一機構,自馬國獨立後一直是執政聯盟「國民陣線」的最大黨派,以維護馬來人利益為主。
新聞詞典:人民聯盟,簡稱民聯,被視為唯一能與與國民陣線抗衡的政治聯盟,聯盟成員有人民公正黨、民主行動黨及泛馬回教黨,目前在國會下議院222席中擁有89席代表。
老街VS.市集下的種族主義
例如說,新山陳旭年街與新山市集,在一個各宗教膜拜場所比鄰而居的城市,老街與市集竟然被馬華公會處理成華人店主和馬來小販的種族對立議題。
當地開店做生意的商家不滿市集進駐的原因很清楚,塞車、沒有足夠停車位、市集隔天垃圾滿地,缺乏公廁、五腳基甚至可見大小解。
市集不論出現在老街還是在新街,整潔衛生又怎麼只會是華裔店主關心的議題?老街商聯會籌委會信誓旦旦要成立一個跨族群、跨年齡的組織,但馬華公會似乎以為老城區只有華人老闆,沒有非華裔商家,這個課題在馬華公會手上剎那間成為捍衛民族尊嚴的最後堡壘。
(延伸閱讀:新山市集5月起進駐擺攤‧文化街商民反對(星洲網))
一個地方政府沒有想像力,沒有治理能力,連市集都規劃不好的議題,就莫名其妙在馬華公會手中簡化成華人店主與馬來小販的對峙題。
去國外繞一圈,不用走遠,泰國曼谷恰圖恰市集以及無數個慢慢聚集成型的觀光夜市,都是新山市政局學習的對象。
其中又以恰圖恰市集為甚,這個令方向感稍差的人都會在其中迷路的市集,分門別類方便遊客淘寶。試問,新山市政局為何就沒有想像,把愈來愈多年輕人喜歡入夜後踏街購物的新山市集分區經營,結合古蹟印象,打造藝文創意手作街區、二手淘寶街區、流行街區、美食街區?
準備宣誓就任市議員的馬華公會諸公自然不會有前述的想法,因為打破種族界限思考,等於打破馬華公會飯碗。
至於巫統主導的柔佛州政府發展旅遊業如有決心,市政局推動市政若有想法,塞車、垃圾、衛生議題,又怎麼會成為馬華公會口中的種族議題?
馬華公會的領袖與巫統主導的政府現在猶如百多年前的甲必丹與統治階級,不過,眼前的人民已非當年的臣屬,任由社會精英擺佈。問題是,公民社會的領袖們是否真的有能力或意願直接與不同文化背景的組織對談,而不再被「甲必丹」與「統治精英」所擺佈?

馬來西亞的庶民生活圖像。Photo Credit: Davidlohr Bueso CC BY 2.0
伊斯蘭刑法:瓦解人民聯盟的戲法
從1998年到2014年,馬來西亞的政治改革進程的確停在十字路口整整16年,但這其中不是完全停滯的空轉,民主行動黨領袖不下一次安排拜訪團前往吉蘭丹州,讓許多從來只在二、三手資訊聽說伊斯蘭黨如何如何的華裔了解,全國最大的臥佛原來在吉蘭丹,買賣豬肉也不用像柔佛州一樣隔開來,酒精飲料也買得到。
與此同時,伊斯蘭黨領袖走進教堂與基督社群對話,當親巫統馬來人踩著牛頭抗議印度廟宇搬遷至他們的社區時,是伊斯蘭黨的國會議員擋在最前線捍衛興度社群的宗教信仰。
2013年5月5日,國陣搶不回生金蛋的雪州,同時還答應要每年派錢舒緩全國60%家庭的燃眉之急,只好硬著頭皮落實消費稅,其他國家落實消費稅是為了有效收稅,馬來西亞國陣政府推消費稅,是為了擴大稅基,向本來不需要交稅的人收錢。
(延伸閱讀:消費稅或加速國陣垮台(東方網))
為了避免明年實施消費稅,步上世界各國執政黨因此而下台的後塵,國陣過去12個月以來,從利用社團註冊局對付民主行動黨,試圖瓦解之;到法庭火速加班把安華入罪,以及近期突然被巫統首相署部長加米爾挑起來的伊斯蘭刑事法議題,都是朝瓦解民聯,逐個擊破在野黨為目標,希望民聯瓦解之後,不論消費稅落實民怨再深再重,都再也沒有替代陣線可以取代國陣執政,正如新加坡一樣。
(延伸閱讀:伊刑法,舊馬來西亞的糾結(東方網))
不過,用社團註冊局對付民主行動黨已經在上一屆大選證明,這個打擊反而成為民主行動黨的悲情牌;把安華關進大牢,卻關不住人民公正黨已經出線的二代領袖;唯有挑起「伊斯蘭恐懼症」,挑撥種族議題,製造對立,然後假情假意的伸出橄欖枝,這個戲法屢試不爽,因為馬來西亞社會大多數在種族、宗教議題上依然站在本位思考。
好想住桃園!市民最有感的「宜居智慧城市」發展秘辛大公開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城市該如何串聯企業、社會及公民組織,創造永續價值?依據關鍵議題研究中心發布的最新市調結果,帶大家一窺國門之都「桃園」,為了宜居智慧城市付出哪些努力。
桃園作為臺灣與世界接軌的第一站,面對永續未來的國際共識也採取了諸多措施,期盼能藉此逐步實踐「宜居智慧城市」的願景。
城市宜居的關鍵是什麼?過半民眾認為「交通運輸」政策影響最有感
這次問卷中,我們以「城市居住的理想藍圖」為題,詢問網路民眾最重視城市發展的哪些面向。結果發現,不分年齡性別,多數民眾對「宜居城市」都有相當類似的想像,最重視的三個方向分別是「大眾運輸與交通便利性」(52.9%)、「經濟發展與就業機會」(38.8%)及「社區安全與治安狀況」(33.7%)。
不論上班通勤、日常生活,還是旅遊觀光,「移動」都是行動的必須過程。一座城市是否宜居便利、能否永續發展,很大程度取決於整體運輸系統的設計規劃、市政措施完善與否。這次市調也發現類似的結果,像是談到近期桃市府讓民眾最有感的施政項目時,有將近四成的民眾選擇了「基北北桃通勤月票都會通」以及「鐵路地下化工程及捷運路網建設」等交通相關的政策。
另外,根據本次調查顯示,16-40歲的族群較為重視「教育資源的質量與分配」、「政府服務的效能」以及「文化節慶與娛樂活動的豐富程度」;41-60歲的桃園民眾則較為重視「醫療服務與設施品質」、「居住環境周邊設有公園綠地」以及「友善高齡者、身心障礙等群體的設施」;而詳加檢視近一年來桃市府所推出的政策或活動,許多也正好對應到前述的需求,例如「國中小營養午餐免費」、結合科技執法的「靜桃專案」、舊城區改造、參觀人次破千萬的「世界客家博覽會」、擴大肺癌篩檢、加速設立市立醫院及特色診所、興建7座旗艦型公園與推動「高齡友善換居社宅專案」等,是桃園民眾除交通類別以外的有感施政措施。

而針對整體都市發展,今年由張善政市長召集成立的「未來城市空間發展會報」,也開始著手短、中、長期的舊城再生規劃,並布局城市大型公共建設,關注人行空間與城市關係的有序發展;搭配桃園現在進行式的鐵路地下化工程,進一步推動車站周邊產業轉型及土地活化,更將效法歐美成功先例,規劃興建長16公里的綠色廊道,打造回歸人本思維的城市空間,提供市民最宜居、舒適的生活藍圖。
傳產轉型、新創支持、文化深耕:城市發展的永續金三角!
不過,僅是安全完善的交通路網還不夠,城市的經濟發展也是攸關市民生活品質的重要指標之一。調查指出,約三成民眾認為「提供傳統產業轉型的資源」(31.7%)、「支持產業創新發展」(31.3%)、「鼓勵農業轉型與特色觀光發展」(27.8%)是城市發展中相當重要的產業元素。

在青創產業的扶持上,桃市府近年設立了許多創育機構,例如專注孕育AI及智慧機器人等物聯網科技團隊的「新明青創基地」,及今年新成立、以整合電商平台資源為目標的「中路電商基地」。而未來更將成立「中路青創加速器基地」及「A8產業加速器」,分別催化能接軌國際的頂尖團隊,與協助傳產數位轉型。此外,桃市府也透過相關計畫提供創業辦公硬體、培訓資源,積極媒合青創團隊,並提供在地市場驗證機會,期待透過青創團隊產品規模化的過程,帶動整個桃園的產業升級。

此外,富有在地特色的人文觀光也是近年桃市府大力投入的領域,像是透過創新形式與傳統禮俗的融合「大溪大禧」,將關聖帝君聖誕遶境打造成跨越當代設計與民俗信仰的城市祭典;今年全新打造的觀光品牌「探索北橫」,推出數條能充分感受山水風光、體驗原民文化的主題遊程。不僅如此,桃市府也積極串聯周遭縣市的觀光資源,聯合推出整合了北北基桃共30處旅遊景點的旅遊套票,藉此導入更多的外部資源,促進桃園觀光產業的蓬勃發展。

二度奪下永續城市特優獎!持續邁向更宜居、更智慧的桃園
針對「永續經營」相關作為的重要性認知,絕大多數民眾認為「大眾運輸路網的長遠規劃與建置」(40.3%)是落實永續的關鍵。桃園作為全台第一個符合聯合國推動「奔向淨零」(Race to Zero)倡議的城市,於今年3月29日率先發表桃園邁向2050淨零碳排路徑圖,除規劃空氣品質淨化區、打造全齡友善的共融式公園綠地、協助企業產業轉型,更積極建置及完善市內捷運路網,全方位實踐淨零的永續目標;其中,桃捷綠線中壢延伸線綜合規劃,交通部同意捷運綠線從G01站延伸至中壢車站(桃捷A23),連結捷運綠線與機場捷運,形成桃園首條環狀捷運路網,而捷運三鶯延伸八德、棕線計畫,均已針對交通部審查意見提出修正,期盼今年底可獲行政院核定。

此外,桃園更再度榮獲今周刊「2023永續城市SDGs大調查」的「永續城市特優獎」及「經濟力特別傑出獎」,展現桃園無論民間企業抑或政府機關,都將永續發展視為重要目標。而明年更將整合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及資訊科技局設立「智慧城鄉發展委員會」,期盼藉由組織整改消弭隔閡,讓各單位的目標、任務都更加明確並發揮效益,並優化各項公共服務,為市民打造更為舒適的生活環境,使「智慧桃園」的目標更上層樓。

桃市府在都市景觀、城市機能、產業精進及施政效能等面向的耕耘,短期成效不僅為民眾所有目共睹,長期觀之,更是為桃園往後的蓬勃發展打下關鍵基礎,使宜居智慧城市的願景正實現。
【桃園市政府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