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民主不能當飯吃」?郭董,你錯了!

「民主不能當飯吃」?郭董,你錯了!
Photo Credit: Reuters/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鴻海集團董事長郭台銘於5月8日的專訪中表示:「民主對GDP沒有任何的幫助。」「民主不能當飯吃。」我要在這邊告訴大家,術業有專攻,郭董經營企業可能有助於GDP成長,但這番民主政治的談話是錯的。

比較政治的研究對於民主政治與經濟成長、社會整體福利的研究已有不少成果,其中幾乎可說已成為共識的是——民主政治有助於社會福祉的提升。民主政治對經濟成長、GDP、教育、基礎設施的提供等等,各方面都有正面的助益。

首先來看看實證資料方面,已經有非常多的研究指出民主所帶來的好處,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民主國家的經濟發展比非民主國家還要好。其因果機制包括:

  • 民主政治較能夠保障個人的財產權、提供穩定的經濟環境,所以才能吸引更多人放心地前來投資(Goldsmith, 1995、Nieman and Thies, forthcoming);
  • 在絕大多數案例中民主有助於提升國外直接投資(FDI, Asiedu and Lien, 2010),尤其是增加了大型跨國公司的投資(Busse, 2003);
  • 民主提供穩定的經濟成長而不像獨裁國家的經濟成長是暴起暴落(Quinn and Woolley, 2001);
  • 民主有助於「人力資本」的形成,因為民主政治更願意把經費花在社會福利,保障人民生活(Avelino et al., 2005),帶來更高的基礎教育經費和教育普及率(Stasavage, 2005、Harding and Stasavage, 2014),提供更好的基礎建設(例如電力舖設率,Olken, 2010)、較佳的公共服務(Lake and Baum, 2001、Baum and Lake, 2003)、較高的基層民眾生活滿意度(Brown and Mobarak, 2009);
  • 民主政治能帶給人民較佳的健康水準、嬰兒存活率、人類發展指數(Gerring et al. 2012),以及選出高教育水準的領導人(Besley et al., 2011)。

不過,民主的確不是萬靈丹。學術研究同時指出,民主國家對於控制貧富不均(Timmons, 2010)以及控制通貨膨脹方面(Desai et al., 2003),比起非民主國家並沒有顯著較佳表現。

雖然民主不能解決所有問題,但現在有許多人覺得獨裁國家比民主國家有更好的政策執行能力、徵稅及推動各種建設的能力,學者也已經指出這個宣稱是錯誤的(Cheibub, 1998)。若我們將研究範圍縮小到亞洲四小龍的經驗,中研院社會所林宗弘(2007)發現,民主轉型「與實質經濟成長率之間並沒有明確的統計關聯,但是比起民主化之後的台灣及南韓,香港和新加坡的貧富差距(吉尼係數)有顯著惡化的趨勢」。

新加坡的例子同時也可以告訴我們「唯GDP是問」思惟模式的錯誤(參考文章)。新加坡除了人均GDP名列世界前茅之外,其他各項指標都有如第三世界:比美國還要高的學費水準、世界數一數二的平均物價與房價、教育醫療經費佔政府支出很低的比例、超低的退休後所得替代率(僅20%,見註2)、嚴重的所得分配不均、新聞自由排名世界150名以後、比非洲國家還要低的社福預算比例、裙帶資本主義指數(政商一體、官商勾結的程度)跟菲律賓、馬來西亞、俄國等並駕齊驅(第一名是香港;台灣也是榜上有名)。

以上是比較政治的研究。同場加映民主國家當中的「監督機制」對於國防和外交政策的影響:學者指出,沒有什麼「國防布」這種東西。當一個國家的民主程度愈高、監督機制愈完善的時候,與他國發生紛爭時,取得優勢的機率更高、在戰爭當中發揮的戰力(傷敵總數)會更強(Colaresi, 2012)。

(註1:本文提及的學術研究書單主要來自筆者所修習的「比較政治制度」課程,若有興趣請參考筆者部落格

(註2:台灣公務員,尤其老一輩的公務員,所得替代率至少有80%。現在非常緩步地調降到正常一點的比例,例如取消了18%存款利率優惠,但是適用18%的那些公務員領款高峰期還沒到,而且台灣的軍公教所得替代率,比稅率超高的瑞典還要高。年金制度改革仍然困難重重,需要持續關注。)

Photo Credit: Reuters/達志影像

Photo Credit: Reuters/達志影像

Bueno de Mesquita等人(2003)所著的《The Logic of Political Survival》一書提供完整的理論框架,分析為什麼民主比獨裁還要好。民主國家當中,執政者要取得權力,必須取得大多數選民的信任,而在獨裁國家則是只需對掌握權力的少數人負責,因此民主國家的公共政策往往是以多數人的需求做考量,而獨裁國家則以少數人的意見為主。

對獨裁者來說,「好政策是壞政治、壞政策是好政治」(頁302),因為當你推行一個只對少數人好的偏頗政策時,實際上是鞏固了權力,讓這些握有權力和影響力的人更支持你;當你推行了對全民都好的政策時,有可能牴觸小圈圈成員的利益(例如,開徵更公平的稅制,像是不動產實價課稅,以平衡財政支出),反而增加小圈圈內成員的不滿,對統治者來說是不利的。所以,該書的結論是:只有民主國家才能同時保持對經濟發展、社會狀況、以及對少數弱勢團體保障等各方面的持續進步(頁485)。

MIT經濟學家Acemoglu及哈佛政府系Robinson教授指出,國家失敗的關鍵因素就是因為缺乏廣納型(inclusive)的政治與經濟制度:

「一個社會若能將經濟機會與經濟利益開放給更多人分享、致力於保護個人權益,並且在政治上廣泛分配權力、建立制衡並鼓勵多元思想,作者稱為『廣納型制度』,國家就會邁向繁榮富裕。

反之,經濟利益與政治權力若只由少數特權菁英把持,作者稱為『榨取型制度』,則國家必然走向衰敗,即使短期之內出現經濟成長,卻必定無法持續,因為特權階級為了保有自身利益,會利用政治權力阻礙競爭,不但犧牲多數人的利益,也不利於創新,阻礙了整體社會進步。」(2013)

再回到原本的問題:民主能不能當飯吃?其實,很多人都誤解民主政治的本質了。民主政治不是四年投一次票就沒事了,因為選舉只是民主政治最基本的程序要求。美國民主理論大師羅伯.道爾(Robert Dahl):「民主政治的核心是政治平等,也就是政府持續地對人民的需求保持回應性。」(《Polyarchy》,1973)也就是說,民主政治所強調的,從來就不是單一的強力領導者來幫我們決定所有事情、從來不是快速追求GDP、快速推動所有政策。民主政治強調的是在政策制定過程中,要遵守法治程序、確保各種聲音都能被聽到。

民主和獨裁國家最大的不同之一就在於「課責性」(accountability,又譯作可責性、問責性):政府必須對人民負責,否則會失去人民的信任、進而失去選票而下台。當統治者濫權、不理會人民意見的時候,我們會期待權力的制衡(行政、立法、司法三權分立),但是若整個監督制衡的機制、反應民意的機制都沒有發揮作用的時候,人們的各種上街示威抗議也只是剛好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