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不能當飯吃」?郭董,你錯了!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學者指出,民主政治的穩定取決於政治菁英能否尊重「法治」,也就是尊重民主所帶給執政者的種種行為限制(Weingast, 1997)。沒有法治,或者是當政治人物都不守法,才是真正破壞GDP、破壞整體社會福祉的根源。
江宜樺教授(2006)說得很好:
「憲政民主的核心是統治者不得濫權、政府的權力必須受到節制。」
「如果只因為台灣已經將選票普及於每一個人,而國會議員已經全面且定期地改選,就要求人民不該再有上街頭抗議的念頭,那顯然是低估了維繫民主社會所需要的動能。如果只因為憂慮群眾運動必然具有的非理性性格,以及群眾運動所可能造成的社會不安,就想徹底否定群眾運動在民主體制中的地位,恐怕會掉入霍布斯式專制主義的思惟。」
龍應台女士在《野火集》(1985)裡面說:
「民主就是權利被侵犯的時候可以理直氣壯地討回,不管你是什麼階級什麼身份。」
「(公民意識)基本上就是一個社會裡的個人清晰地認識到幾個基本原則,譬如:一、政府存在的目的是『為人民服務』,因此當它不稱職的時候,撤換它重組它是不必商量的根本權利。二、政府就是會腐敗,而且一定會隱瞞真相,因此公民必須把自己的監督權發揮到極致。三、促進社會進步,公民不能消極地被領導,他必須主動、積極,他必須強悍。他要從跪著的位置站起來。」
(這幾段話從學運發生到現在已經被引述過無數次,因為他們以最簡單扼要的方式道出民主政治的核心價值)
再補充一段,江宜樺(1996)對漢娜愕蘭所寫的《共和危機》一書所做的書評也記載了這一段經典定義:
「公民反抗運動乃是一群相當數量的公民,當他們相信改變現狀的正當管道已不再起作用,而民怨也沒人聽聞沒人理會;或是相反地,當政府一意孤行, 決定採取某些行動,而其是否合法合憲卻大有商榷餘地時,公民就會公然違背政府的法令,以表達他們的質疑、不滿與抗議。」

Photo Credit: Reuters/達志影像
郭董在專訪當中嚴詞批判社會運動:「一個路過、一個街頭,耗掉多少社會資源?」但這就跟318學運以來大多數批判的聲音犯了同一個錯誤:沒有去檢討是什麼原因造成人們必須要走上街頭爭取自己的權益,更忽視了集會、結社、言論自由都是憲法所保障的基本權利。
先不論在民主國家當中,各種示威抗爭、罷工罷課都是稀鬆平常的事情(參考文章:民主法治社會允許暴力抗爭嗎?——江宜樺「教授」說當然可以!、當有人還是站在高牆上指責「少數人別來亂」時,就讓雞蛋飛一會兒吧)。很多人都不能理解為什麼會有這麼多社運團體、這麼多自救會,以及各種公民運動。簡單來說,這不就是政府失靈的結果嗎?
當法律無法保障人們的生命財產,而以依法行政之名進行徵收、迫遷;
當行政首長可以用違法監聽的方式打擊政敵、監控社會;
當立法委員無視朝野共識及會議程序共用30秒就通過審查重大法案;
當立法委員面對罷免的聲音還強硬以誹謗官司告發學生、並且不斷調高罷免門檻;
當行政體系的官員大聲指導司法單位、針對少數人做預防性羈押和嚴懲社運人士;
當政府官員強力護航大財團及宗教團體的違建,不理會環評和法院判決的結果;
當最該幫勞工講話的勞動部編列了幾千萬元來告關廠工人,爭討被無良大老闆所積欠的薪資和退休金,然後事後總統還得意的說幫勞工打贏了訴訟;
……在這些罄竹難書的種種事情之下,人們走上街頭就是為了爭取屬於自己的權利,並試圖回復那些已被少數政客破壞怠盡的民主與法治原則而已。
民主與非民主還有一個重大的差別在於,在民主國家,人民的權益受到侵害時,除了以合法的救濟管道來申請救濟之外,還可以上街表達意見、以「鄉民」的力量來揭露政府違法事實,並施壓讓政府尊重人民;在非民主國家,社會在表面的和平之下,可能無路可走的受壓迫勞工就只能跳樓自殺,揭露消息的鄉民會「被自殺」,或是上街之後被武警血腥鎮壓而打死,而這些新聞都會被壓下來或是被網軍給「和諧」掉。
我的憲法老師教我的:
「異議者的集會遊行不是嘉年華式自強活動。既然街頭抗爭是基層異議者的『政治權利(力)』,就要讓示威者有『施力』的機會。如果在選舉罷免創制複決或其他代議政治的場域,我們容許利益交換與相互施壓,那集會遊行權也應該包含憤怒、咒罵,乃至某種程度的恫嚇——否則,『主流』怎麼會願意對『異議者』讓步呢?
K黨可以在國會對D黨說『給我A法案否則就擋你B法案』;社會運動者應該也可在街頭對主流大眾或政客說『還我人權尊嚴,否則別想交通順暢』!如果完全剝奪『喧擾』與『威脅』,那集會遊行權就變成了基層異議者謙卑祈求的儀式而已」(廖元豪,2006)。
郭董,民主也許不能當飯吃,但民主保障了你的事業,保障你講話批評政府、批評政治活動、以及批評民主政治的自由。民主國家不會像你說的那樣,可以隨便判一個人無期徒刑,那只有在獨裁國家才會發生(郭董:「要是因為用了華為設備造成國安問題,郭台銘第一個首先判無期徒刑,我願意簽這個字」。請郭董參考一下專業的文章告訴大家為什麼不能用華為 ;英國美國澳洲等國都禁用華為);民主國家的法律必須經過民眾選出的立委們三讀通過並經總統公布實行,然後由司法單位來根據相關事證起訴、審理。民主也不是靠你說有哪間22k公司你把它買下來就可以解決問題,而是要靠法治防堵老闆剝削員工、靠「廣納型」的政治制度來創造更好的經濟政策,引導產業發展(更何況你只要去人力銀行網站上查一下就知道,22k企業多到你買不完;然後你自己旗下企業的員工也出來說有許多領22k的)。你說的話喊水會結凍,可以直達天聽,但是,從過去的學術研究成果來看,真正要讓你的事業持續進步、改善社會上所有人的生活,民主政治與法治才是最好的依靠。
最後,請讓我再提醒一下大家,這些社會運動是在破壞既有的社會秩序嗎?正好相反。台灣愈來愈多年輕人走上街頭,就是為了維護那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民主自由、努力恢復原有的社會秩序。民主不能當飯吃,但是,民主國家當中的民主機制,不只保障人人都有飯吃,更保障了「人人都有尊嚴地吃飯」。
最新發展:
-
【專訪】反送中的兩代港人:出走台灣的林榮基、留下抵抗的港獨青年 4年前
-
「要離開、還是留下」:專訪林榮基與90後港獨分子 4年前
-
蔡英文和郭台銘「孰是孰非」:國防靠和平、民主不能當飯吃? 4年前
-
美國威州想和富士康「重談投資」了,美中怎麼看「郭台銘選總統」? 4年前
-
民主真能帶來更美好的生活嗎? 4年前
-
「民主」真能帶來更美好的生活嗎? 4年前
-
韓國瑜大錯特錯,來看看中國「拚經濟、不講政治」的後果 5年前
-
美國大學生怎麼學中國政治?以杜克大學為例 6年前
-
郭台銘:對於2020年選總統,你們怎麼看? 7年前
-
為什麼這麼多人把馬雲當神在拜?因為阿里巴巴的「成功是很難模仿的」 8年前
-
連爺爺與郝杯杯的政治表演:從「站著掙錢」到「跪著掙錢」的故事 9年前
-
郭董,你又錯了!台灣愈是民主自由,愈能吸引外商投資 9年前
-
我們的「土匪」統治者想回頭當「強盜」,因為「境外盟友」的利益顯然比國內居民重要 9年前
-
37張圖表告訴你,誰說民主不能當飯吃 9年前
Tags:
【馬力歐陪你喝一杯】方穎豐的小夢想成就少棒之家的大志氣!安麗與棒球校長為小小球員建立以「家」為核心的棒球夢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從不會教棒球到成為少棒界的棒球校長,方穎豐憑藉著對教育的使命與對體育的熱愛,在台東成立少棒之家。這一路走來,歷經許多挫敗與艱難,幸好有各方志同道合的人支持,尤其是安麗希望工場慈善基金會十年來的贊助,讓少棒之家至今仍持續培育小小選手,在棒球的路上勇敢追夢。
談到少棒,許多人一定會立即聯想到台東,因為不少優秀的棒球選手都來自台東,其中少棒之家更可說是棒球選手的育成中心,如中華職棒統一獅的左投林詔恩、U12世界少棒錦標賽季軍成員簡紹翔。而培育無數小小球員追夢的少棒之家,背後的重要推手則是在少棒界有「棒球校長」之稱的方穎豐校長。
從事教育工作長達35年的方穎豐校長,原不是棒球專業,而是體育班的導師。因原本帶領棒球隊的教練離去,讓他因緣際會接手棒球隊。但剛開始,他才發現自己不會教棒球,連打擊都常揮棒落空。為了帶領球隊,他開始研讀棒球相關書籍,請教棒球教練、前輩,仔細、認真地觀看每一場棒球比賽。初期,棒球隊出賽常常十比零提前結束,方穎豐在球場告訴自己,「孩子在球場的每個成長階段都是重要的,我應該要對這些孩子負責任,我一定要在這紅土球場站起來。」約十年的時間,他不僅讓球隊拿到台灣區比賽的第一個冠軍,還成為球場常勝軍。

棒球是人生的縮影必須築夢踏實
對棒球如此執著,並不是因為以主流價值觀而言,棒球隊可培養孩子的團隊精神、對挫折的容忍力、強大自己的心理素養等。對方穎豐來說,棒球其實就是人生的縮影。他帶領球隊並沒有過多複雜的想法,純粹因為孩子喜歡棒球,那就讓他們好好打棒球。而棒球運動在台灣的發展又剛好有職業球隊,所以就以打到冠軍、打到職業隊作為夢想與目標。他以「築夢踏實」的精神,期望從一場場比賽中,為這群孩子建立生活的態度,面對困難、阻礙如何再站起來。
少棒之家的雛型源自張家五兄弟
為什麼會想成立少棒之家?方穎豐說到,他原先在基隆的學校服務,在偶然的機會帶隊到台東比賽,他驚豔台東的孩子打起棒球就如同他們唱歌般,個個都是天生好手,不論是球感、打擊、運動神經都非常優秀,各方面的協調性極佳。因為校長任期及家庭等因素,方穎豐請調至台東任教,之後便積極籌組棒球隊,想一圓棒球夢。
方穎豐回想,少棒之家最早的雛形來自於「張家五兄弟」。當時球隊有個阿美族的小孩張進德,擁有棒球天賦與極佳的球感,但卻因為家庭因素必須轉學,無法再參加棒球隊。於是,連族語都不會說的方穎豐,只好帶著學校裡會說族語的護理人員,一同去拜訪學生家長,想勸說張進德的阿嬤讓他繼續留在棒球隊,甚至承諾會提供張進德的三餐、住宿、球具裝備以及生活照顧等。
護士將方穎豐的承諾如實翻譯給阿嬤後,沒想到阿嬤回覆讓護士大笑說,「校長你賺到了。阿嬤說,我有五個孫子,全部都給你。」就這樣,他硬著頭皮帶回五個小孩,將校長宿舍改為兄弟五人的住所,平時除了上學、訓練外,同時提供食宿、生活起居照料。
不只是棒球隊 而是充滿關愛的「家」
方穎豐說,張家五兄弟是讓他堅持在棒球教育這條路上,一直往前走的重要因素。當時,張家大哥張進德才小學五年級,雖然球技不凡,卻有學習障礙。最小的弟弟張偉聖,也才幼稚園,正是需要有人陪伴、關心的年紀。
為照顧張家五兄弟,再加上台東學童的狀況,方穎豐開始思考,他想要的不只是棒球隊,他想要給這群孩子一個家。家不是只提供三餐溫飽,棒球訓練而己,家是有人可以輔導他們學業,照顧他們生活、關心他們的成長。所以他將棒球隊取名為「少棒之家」,讓參與球隊的學童們都一起住校,一起訓練,一起上課,他像爸爸一樣關心、照顧這群孩子的生活。
因為少棒之家給球員們的不僅是球技訓練,方穎豐如兄、如父的照顧,讓這群來自台東的棒球選手有了家的溫暖,在學習及訓練上都更加認真,日後這群選手紛紛以不凡的成績回報方穎豐的關愛。張家五兄弟中的老大張進德、老二張進龍、老三張育成以及最小的弟弟張偉聖,都在職棒的領域中有不錯的表現。方穎豐笑說,這是他有史以來投報率最好的招生,不僅一次招到五位選手,而且還有四個在職棒領域擁有傲人的成績。

「小夢想 大志氣」翻轉少棒之家的未來
少棒之家成立後,面對孩子的住宿、三餐、裝備、球具、球衣等,龐大的開銷讓方穎豐一度喘不過氣來。此時安麗希望工場慈善基金會甫成立,以「小夢想 大志氣」追夢計畫召募公益合作夥伴,讓方穎豐看見了持續下去的希望。
安麗希望工場慈善基金會資深公關經理黃南瑄表示,安麗在三十周年慶時成立「安麗希望工場慈善基金會」,希望秉持著安麗以人為主、利他共好的宗旨,透過基金會幫助需要資助的團體。2013年基金會展開「小夢想 大志氣」追夢計畫,少棒之家即為第一屆頭獎的得主,因此牽起雙方的合作。

方穎豐笑說,安麗「小夢想 大志氣」追夢計畫是他寫過最難寫的企畫案,短短6頁卻比其他機構要求的50頁還難寫。不過在安麗甄選的過程中,卻是讓方穎豐收穫最多的。他在撰寫計畫書與評審提問的過程中,逐一檢視自己有哪些沒做到,哪些可以加強,讓他在經營少棒之家時有了更多的想法,也讓少棒之家更好、更完善。
懂得感恩、惜福的少棒之家
少棒之家成立至今,方穎豐表示這是集眾人之力才有如今的成果。少棒隊球衣上繡著「惜福」二字,源自於最早支持他成立棒球隊的贊助商洪百吉先生,洪百吉不要方穎豐在球員球衣上印上企業名稱,而希望以「惜福」代替,讓孩子懂得感恩並珍惜所得一切來自眾人的力量。
十年前,安麗與方穎豐因為「小夢想 大志氣」追夢計畫開起合作機緣。十年間,安麗的會員也陸續提供各方面的協助,例如提供營養協助,帶著孩子做營養午餐等,也由於安麗的協助,更多人看到少棒之家,瞭解少棒之家,紛紛加入資助的行列。近年,少棒之家更是安麗「愛陪伴課輔計畫」的合作對象,提供孩子課業輔導,希望孩子不僅球打得好,學業也能保持水準。
過去十年,安麗透過「小夢想 大志氣追夢計畫」以及「愛陪伴課輔計畫」幫助弱勢的孩子,希望他們有翻轉未來的機會。未來,安麗會繼續透過多元的評審以及完善的甄選機制,針對具影響力且可持續執行的兒少專案進行合作贊助,讓弱勢孩子也能成功追夢、實現自我,擁有不一樣的未來。
◎小夢想 大志氣 追夢計畫
看更多追夢計畫故事
參與追夢計畫網路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