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所謂的島嶼寫作,究竟指的是什麼?感覺起來彷彿是一種「什麼弘大的中國文學的什麼,流亡到東亞的兩座小島。」的價值觀吧。這並非我這個世代的讀者所樂見的事。
「目宿媒體」近幾年推出《他們在島嶼寫作:文學大師系列電影》,他們主張以紀錄片為媒介,透過年輕導演的銓釋,把戰後最重要的文學家介紹給新生代讀者。他們的緣起提到:「藉此永久記錄作家的重要事蹟,也希望透過這些作品,重燃新一波的書寫復興。」
《他們在島嶼寫作》文學紀錄片共出了兩期,以大師為名,選取13位作家,並稱為港台文學代表,一共拍了13部。
13位作家是,楊牧、鄭愁予、周夢蝶、余光中、林海音、王文興、白先勇、洛夫、瘂弦、林文月、西西、也斯、劉以鬯。其中:
- 香港作家佔3位:西西、也斯、劉以鬯
- 外省作家佔7位:鄭愁予、周夢蝶、余光中、王文興、白先勇、洛夫、瘂弦
- 台籍作家佔3位:楊牧、林海音、林文月
台籍作家中,楊牧的寫作風格與內容,為黨國時代的大中國美學認同。除自然風景書寫外,欠缺台灣認同。林海音的政治認同是中國(我曾問過她兒子,她兒子說的),而成名作《城南舊事》寫的是中國經驗。
也就是說,13位作家中,較具台灣色彩的只有林文月。而林文月的教育背景與文化薰陶,受臺靜農影響很大,是非常中國式的。她書寫許多台灣人文情境,特別是台灣上層社會文化與飲食,有獨到之處。但作為本土代表,林文月是否那麼需要被放進來呢?
13個名額,只有1個台灣本土象徵。比例上的歧視就懶得說了。百年來台灣現代文學中,已經死掉的、尚且在世的就沒人可選?而優先地選出了楊牧、林海音、林文月?
這突顯一個價值取向,表示對主辦單位來說,所謂的「文學大師」,是僅限定在某種美學風格的範疇之中。而這個美學導向,是沒有台灣文學脈絡的,全都是依附中國現代文學的價值在圈選的。
楊牧被選進來,可能因為他的詩是當代台灣現代詩的範本(當然有一些人會不同意,而21世紀後,詩的範本轉到了夏宇身上)。直到現在,還有許多年輕詩人以他為師。
而林海音是名單內唯一過世的作家(也斯是拍到一半過世),特別被放進來,似乎是台籍保障名額。她生前提攜許多重要的台籍作家,影響台灣文學發展甚大。但作為文學大師的代表,跟其他以作品傳世的大作家相比,彷彿是在提醒我們:現存的台灣小說家中,沒有比她重要到該在活著時被表彰的。
我認為整個名單非常政治,選的作家除了余光中外,都有被稱為大師的資格、都值得被選。但名單內少了兩種作家,一個是具備政治批判力的作家,像陳映真就沒進榜;另一個是純粹土生土長,具有台灣性格的台籍作家。更直接來說,沒有任何有台灣認同的作家被選。
已經過世的台灣文學大師,用日語寫作的他們一定不會選,就不談了。而過世的大師,從賴和、楊華、楊逵、張深切、郭松棻、王楨和……,實在不少。還活著的鍾肇政、七等生、鄭清文、舞鶴、白萩、林亨泰也一個都沒選。更不用提其他反中文美學的原住民作家,莫那能、拓拔斯‧塔瑪匹瑪,更不可能入榜
當然,可能他們找過其他本土大師,只是被拒絕,所以沒有拍攝。但作為觀者,只能從結果來分析。
我認為《島嶼寫作》的名單完全是華文文學走向。如果是這樣也很好,有人願意為文學拍紀錄片,只要選的作家不差,就有推廣價值。只是他們常在宣傳時用港台並稱,加上「島嶼寫作」這幾個字,我實在覺得可以不用把台灣拉進去。
不管他們要把這些作家納入華文或中文寫作,大師或什麼都好,但只選擇特定美學的作家,還硬要提到台灣,這會造成一個結果-就是讓讀者以為台灣文學、或台灣文學大師,只有那種五四運動以來,走中文系現代文學美學路線的才叫大師;而其他風格其他認同與台灣文化的大師,就彷彿不存在一般。
我們應該要問,所謂的島嶼寫作,究竟指的是什麼?如果是一種「什麼弘大的中國文學的什麼,流亡到東亞的兩座小島。」的價值觀,這並非我這個世代的讀者所樂見的事。
責任編輯:闕士淵
核稿編輯:曾傑
Tags:
【馬力歐陪你喝一杯】看見身障老後的照顧困境,讓照顧悲劇不再發生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伊甸基金會期待家有身心障礙者的朋友,能夠知道自己並不孤單,只要願意求助,不需自己一肩扛起所有的照顧重擔。
高齡社會是醫療技術進步、養生觀念提升的反映,但這樣的發展,也伴隨著許多問題,比方勞動力下降、經濟問題、醫療需求改變等。與此同時,我們可能較少關注到的身心障礙族群以及他們的照顧者,同樣也呈現逐年高齡化的發展,而且背負著更多挑戰與考驗,包括家庭、社會資源、公眾意識等。
根據衛福部統計,近七成生活需要他人協助的身心障礙者,是由家人照顧。老人福利法定義老人為年滿65歲,而身心障礙者往往比一般人提早退化20年,表示身心障礙者45歲即邁入老年期。在家人依舊承擔最多照顧勞動的現況,身心障礙者與照顧者雙雙老化的現象加速,照顧需求更顯迫切與複雜。
關於身心障礙者,你所不知道的是⋯⋯
「自從2000年以來,台灣的社會福利發生了很多變化,不管是在食衣住行各方面,當然,也包括政府開始推動長照2.0的制度。這些改變的立意都是良善的,但是我們的社會觀念卻可能還沒有追上。」伊甸基金會副執行長何天元談起關於身心障礙者的福利,有感而發地表示。

在台灣,大眾對身心障礙者還是普遍存在著排斥的心態。何副執行長提到,這樣的排斥,可能不僅僅存在於一般身心健康的民眾,甚至是身心障礙者的家屬,都有可能抗拒接受現實,選擇封閉自己和身心障礙者,停止與外界接觸。「在推動照顧身心障礙者相關的服務上,真的是困難重重,比方我們要辦活動,或者要尋找合適的機構場地,常常遭到民眾抗議。」何副執行長表示。不過,即使如此,伊甸基金會想要持續為身心障礙者倡議、改善現況的決心,並沒有絲毫改變。「因為照顧身心障礙者,真的是非常重要,同時也非常辛苦的一件事情。也正因為如此,所以沒有人應該被孤立,或者獨自承擔這一切。」
目前伊甸基金會提供日間照顧、居家照顧、社區服務、住宿機構等不同形式的服務,希望可以讓更多有需要的家庭,找到一個最適合自己和家人的方式來照顧身心障礙者。「除此之外,因為科技不斷地進步,很多觀念也都在改變,伊甸希望可以永遠多想一步,替大家先做好準備,所以我們提供的各種課程、教材,還有對我們工作人員的培訓等,也都持續在更新。」為了打破傳統觀念上對於身心障礙者的排斥感,伊甸基金會更是持續舉辦活動,透過各種媒體、平台的宣導,希望能夠改變社會普遍的觀感。更重要的是,讓所有的身心障礙者和他們的家屬知道——你不需要孤軍奮戰,伊甸願意提供各種你需要的支援和資源。
當我老了,你也老了
提到伊甸所能提供的支援和資源,家有多重障礙者的恩蓉媽媽對此感受最深。「我們恩蓉是多重障礙的孩子,她還在我肚子裡的時候我就知道了。既然我們選擇迎接她的到來,就必須要為她做好最周全的準備,所以我跟恩蓉爸爸一直都很積極地去找各種課程、復健來上,希望恩蓉在人生的這路上,可以走得更順一點。」恩蓉自從八個月大左右就開始接受復健,在醫療上,恩蓉的爸爸媽媽也非常重視她的黃金治療期。除此之外,各種相關的課程、活動,恩蓉爸爸和媽媽也都盡可能去學習、接觸。在恩蓉一家搬到台北之後,恩蓉更是直接開始使用伊甸的日間照顧服務。「這個決定真的是最好的決定,因為伊甸的照顧服務,改變了我們一家相處的氣氛。」恩蓉媽媽真誠地說。

恩蓉是個喜歡學習的孩子,在享有義務教育的十二年期間,她白天到學校接受教育,傍晚放學回家休息,行程和一般的學生幾乎一樣。但是在高中畢業之後,恩蓉就面臨了大學裡面沒有這樣的服務的問題,換句話說,她白天沒有地方可以去,只能待在家裡,由爸爸媽媽照顧。
「那時候我們想了很多方法、討論過各種可能性,但是因為恩蓉是多重障礙,能夠幫助她的機構真的不多,後來我們只能選擇看護,讓她待在家裡。」但這樣的做法引起了恩蓉很大的反彈,因為她喜歡接觸新事物和具有學習的熱情,和被困在家裡的現實,起了巨大的衝突。恩蓉常常鬧起脾氣,爸爸媽媽也被迫在日常的工作之外,還要處理更多事情、更多情緒,一家人都感到喘不過氣來。
「搬到台北之後,我們進入了伊甸的民生日照中心,在這裡恩蓉可以參加課程,可以復健,有很多她沒有接觸過的新鮮事,讓她非常開心;甚至我常常很驚喜地發現,她持續在進步、在成長。」不只如此,一家人因為伊甸照顧服務的幫助,都各自獲得了喘息的機會,在體力上、心情上都更加有餘裕與彼此相處。
你的辛苦有伊甸懂,請放心好好休息
「絕對要尋求協助,一定要給自己一點休息的空間。」恩蓉媽媽談到過去認識的朋友中,也有一位家有身心障礙兒的媽媽。「那位媽媽的先生沒有辦法接受有障礙的孩子,在孩子出生沒多久之後就選擇消失,把孩子丟給媽媽。唯一值得慶幸的是,他們家家境還不錯,不需要為經濟問題太費心。」即使如此,這位媽媽朋友還是在某一天傳訊給恩蓉媽媽,說自己真的很累,想要結束一切。「我收到訊息真的嚇到了,立刻找里長、找社工過去那位媽媽家,還好沒有發生遺憾的事情。但這也讓我思索到,人是沒有辦法獨自存在的,特別是有身心障礙者的家庭,了解各種支援系統可以怎樣隨時幫到你,隨時給你一個出口、一個喘息的機會,真的很重要。」
把成為身心障礙者家庭的後盾,當成一生目標的何副執行長,也提到他在第一線上,觀察到一些家庭的狀況。「很多家庭把自己封閉起來的原因,是不想讓別人知道自己家裡有這樣的問題,覺得很羞恥;有些則是對外尋求協助,就會產生愧疚感。這樣的觀念,其實直到今天還一直困擾著非常多的家庭。」除此之外,經濟上的壓力,也是讓許多身心障礙者家庭不敢求援的主要原因之一。何副執行長提到,曾經遇到過一位身心障礙者,他的一天四餐就是一片厚片吐司,切成四塊,早餐、午餐、晚餐、宵夜各一塊。「而且你可以看到那片吐司已經是幾乎要腐敗的狀態,真的很令人揪心。」

目前政府已經開始在很多地方設立日間照顧機構,就是希望讓身心障礙者可以就近在社區裡也接受到不同需求的照顧服務。何副執行長強調,現在政府有補助,伊甸基金會也很願意提供急難救助,給所有有需要的家庭,一個暫時緩解現況的機會。「只要願意尋求援助,我們一定會想辦法幫到你。我們只希望能夠傳達一個觀念:讓身心障礙者獲得更好的照顧,其實是讓整個家庭過得更好。」
這是一段讓力量凝聚的旅程
除了縱向的提供幫助之外,橫向的新知教育、心得分享也一樣重要,伊甸透過許多方式,讓資訊透明,讓不管是不是身心障礙者和其家庭,都能對身心障礙者的能力和需求更有概念。
何副執行長邀請大家收聽伊甸的Podcast——「先來一杯,我們再聊」,希望能透過照顧者的分享,讓彼此都有傾訴、傾聽的機會,更讓未來都可能是照顧者的你我,有越來越多的參考樣本。與此同時,讓照顧者們知道自己並不孤單,自己也有權力追求快樂與自我人生。
談到分享,恩蓉媽媽也非常同意「吐苦水」的重要性。「因為我先生是牧師,我身為師母,其實也常常扮演著傾聽者、照顧者的角色,所以我都很鼓勵有同樣狀況的家庭,把感受說出來、把問題說出來,我們一起來解決。」恩蓉媽媽希望讓更多身障家庭知道他們並不孤單:勇於求助、適時喘息、讓專業介入。
伊甸基金會從身心障礙者的角度出發,提供個案管理、心智障礙者雙老家庭支持、支持性就業、日間作業設施、日間照顧服務、社區居住等服務,另外還有居家修繕、交通接送、輔具服務等。不僅為身心障礙者提供了實際的幫助,更重要的是給予了他們和家庭一份深深的愛和希望。就像恩蓉和恩蓉媽媽,透過這些協助,重新找回了生活的意義和價值,並成為社區中傳播正能量的重要角色。我們期待更多家有身心障礙者的朋友,能夠知道自己並不孤單,只要願意求助,身心障礙者的照顧重擔,真的不用自己一肩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