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他們在島嶼寫作》系列紀錄片反映的是怎樣的文學價值?

《他們在島嶼寫作》系列紀錄片反映的是怎樣的文學價值?
Photo Credit:目宿媒體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所謂的島嶼寫作,究竟指的是什麼?感覺起來彷彿是一種「什麼弘大的中國文學的什麼,流亡到東亞的兩座小島。」的價值觀吧。這並非我這個世代的讀者所樂見的事。

「目宿媒體」近幾年推出《他們在島嶼寫作:文學大師系列電影》,他們主張以紀錄片為媒介,透過年輕導演的銓釋,把戰後最重要的文學家介紹給新生代讀者。他們的緣起提到:「藉此永久記錄作家的重要事蹟,也希望透過這些作品,重燃新一波的書寫復興。」

《他們在島嶼寫作》文學紀錄片共出了兩期,以大師為名,選取13位作家,並稱為港台文學代表,一共拍了13部。

13位作家是,楊牧、鄭愁予、周夢蝶、余光中、林海音、王文興、白先勇、洛夫、瘂弦、林文月、西西、也斯、劉以鬯。其中:

  • 香港作家佔3位:西西、也斯、劉以鬯
  • 外省作家佔7位:鄭愁予、周夢蝶、余光中、王文興、白先勇、洛夫、瘂弦
  • 台籍作家佔3位:楊牧、林海音、林文月

台籍作家中,楊牧的寫作風格與內容,為黨國時代的大中國美學認同。除自然風景書寫外,欠缺台灣認同。林海音的政治認同是中國(我曾問過她兒子,她兒子說的),而成名作《城南舊事》寫的是中國經驗。

也就是說,13位作家中,較具台灣色彩的只有林文月。而林文月的教育背景與文化薰陶,受臺靜農影響很大,是非常中國式的。她書寫許多台灣人文情境,特別是台灣上層社會文化與飲食,有獨到之處。但作為本土代表,林文月是否那麼需要被放進來呢?

13個名額,只有1個台灣本土象徵。比例上的歧視就懶得說了。百年來台灣現代文學中,已經死掉的、尚且在世的就沒人可選?而優先地選出了楊牧、林海音、林文月?

這突顯一個價值取向,表示對主辦單位來說,所謂的「文學大師」,是僅限定在某種美學風格的範疇之中。而這個美學導向,是沒有台灣文學脈絡的,全都是依附中國現代文學的價值在圈選的。

楊牧被選進來,可能因為他的詩是當代台灣現代詩的範本(當然有一些人會不同意,而21世紀後,詩的範本轉到了夏宇身上)。直到現在,還有許多年輕詩人以他為師。

而林海音是名單內唯一過世的作家(也斯是拍到一半過世),特別被放進來,似乎是台籍保障名額。她生前提攜許多重要的台籍作家,影響台灣文學發展甚大。但作為文學大師的代表,跟其他以作品傳世的大作家相比,彷彿是在提醒我們:現存的台灣小說家中,沒有比她重要到該在活著時被表彰的。

我認為整個名單非常政治,選的作家除了余光中外,都有被稱為大師的資格、都值得被選。但名單內少了兩種作家,一個是具備政治批判力的作家,像陳映真就沒進榜;另一個是純粹土生土長,具有台灣性格的台籍作家。更直接來說,沒有任何有台灣認同的作家被選。

已經過世的台灣文學大師,用日語寫作的他們一定不會選,就不談了。而過世的大師,從賴和、楊華、楊逵、張深切、郭松棻、王楨和……,實在不少。還活著的鍾肇政、七等生、鄭清文、舞鶴、白萩、林亨泰也一個都沒選。更不用提其他反中文美學的原住民作家,莫那能拓拔斯‧塔瑪匹瑪,更不可能入榜

當然,可能他們找過其他本土大師,只是被拒絕,所以沒有拍攝。但作為觀者,只能從結果來分析。

我認為《島嶼寫作》的名單完全是華文文學走向。如果是這樣也很好,有人願意為文學拍紀錄片,只要選的作家不差,就有推廣價值。只是他們常在宣傳時用港台並稱,加上「島嶼寫作」這幾個字,我實在覺得可以不用把台灣拉進去。

不管他們要把這些作家納入華文或中文寫作,大師或什麼都好,但只選擇特定美學的作家,還硬要提到台灣,這會造成一個結果-就是讓讀者以為台灣文學、或台灣文學大師,只有那種五四運動以來,走中文系現代文學美學路線的才叫大師;而其他風格其他認同與台灣文化的大師,就彷彿不存在一般。

我們應該要問,所謂的島嶼寫作,究竟指的是什麼?如果是一種「什麼弘大的中國文學的什麼,流亡到東亞的兩座小島。」的價值觀,這並非我這個世代的讀者所樂見的事。

責任編輯:闕士淵
核稿編輯:曾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