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想那冬冷夏熱、下雨天會淹水的「車庫時期」:我在關鍵評論網的兩年是這樣過的

回想那冬冷夏熱、下雨天會淹水的「車庫時期」:我在關鍵評論網的兩年是這樣過的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那天,「雞婆的」臉書無預警跳出這個狀態⋯⋯

那天,「雞婆的」臉書無預警跳出這個狀態:

螢幕快照 2016-03-01 上午8.43.57

2013年,亞馬遜創辦人Jeff Bezos成為華盛頓郵報的最大股東,引發美國東西岸傳統報業和科技業的論戰,東岸媒體人警告Bezos切莫挾鈔票綁架其辛苦建立的「傳統」,而Bezos也趕緊表示不涉入營運。

當年,這事在西雅圖討論地沸沸揚揚,讓恰巧在雨都的我,深刻體會到「從舊媒體到新媒體」的轉變氛圍,而身為一個紙本愛好者,雖對此感到遺憾,卻無法否認,已被Huffington Post、Buzzfeed的產製內容所吸引(對「30個愛西雅圖理由」這類標題,簡直逢來必點),以致收到朋友轉寄陳思宏的〈在歐洲,英文不等於「國際共通的語言」〉,得知有關鍵評論網時非常興奮,幾個月過後,我投了履歷、回台面試,在2014年3月11日成為TNL的一分子。

太陽花運動爆發,見證新媒體的力量

正式On Board那週,太陽花運動爆發,當時影音總監采妮靈機一動,打算以Google Hangout舉辦雲端論壇,透過不同立場討論服貿議題,那日,同事兵分多路,連線經濟部次長卓士昭、國民黨立委羅淑蕾、知名配音員賈培德 ,及當時位於立法院內的黑島青成員魏揚和民進黨立委管碧玲,被指派到場內的我,最後是在混亂中,找到一張椅子疊上一口箱子,作為腳架。

1238939_10151912432982371_851664630_n

這是TNL首次的線上論壇,是一次實驗性的嘗試,對照累積3,389,382觀看次數、longson3000上傳UStream的318第一個立院直播,或是眾人每日追蹤,彙集直播、物資統計、地圖位置的g0v零時政府網站,還有臉書上「遍地開花」的太陽花相關粉絲團,代表事發後,網路成為大眾主要了解狀況的窗口,因而有人用「新科技打敗傳統媒體」,來形容科技和網路,是扮演服貿議題擴散的推手。

在那21天,公司每天收讀者投書應接不暇,粉絲團更大幅成長來到10萬大關,下班後,我繼續爬梳網路資訊,深怕漏掉任何資訊或突發事件;過去當研究生時,研究主題便是公民社會,如今得以親眼見證,心中有感動也有反思,意識到一個網路平台的存在,對台灣社會「可載舟亦可覆舟」,而那心情起起伏伏的「憤青時期」,著實是場初入媒體的「新生訓練」。

相關報導:【立法院側寫】我們真的能帶回詳實且不帶立場的報導嗎?

12814078_10153347724727371_9080297738581481307_n

在那冬冷夏熱、下雨天會淹水的「車庫時期」

當時,TNL辦公室位於台北永吉路30巷美食街的巷弄內,鐵門拉起就像個車庫,而這也滿符合「創業就該從車庫開始」的神話:靠近門口、被我們稱作「淹水房」的空間,最早是實習生上課的教室,後則改為影音部,飲水機旁,螢幕上顯示線上即時人數,牆上則貼有Alexa排名,Joey和馬力歐就站在那,匯報工作成果:

各位,77秒影片在台灣大車隊可以看到了!已經上7-11電視牆了!Gap Year專題上線,大家多多分享!各位,我們成立香港分部了!

正職和實習生,十多個人擠在裡頭,在設備只有一間廁所(噩夢)、一台冰箱、一個同事好心帶來電鍋的空間,吃飯、討論,318太陽花運動後,又走過巴西世界盃、鄭捷事件、香港佔中、伊斯蘭國興起、冰桶挑戰、伊波拉病毒肆虐、高雄氣爆;這些新聞事件,伴隨我們度過冬冷夏熱、下雨天會淹水的「車庫時期」,年底,大家將細軟裝箱打包,那是TNL的第二次搬家,將前往一個能看見101的地方。

12799136_10153347725172371_8258782269891436711_n

位於台北永吉路30巷美食街的巷弄內,鐵門拉起就像個車庫

1930681_10153347725422371_454226707387188754_n

This is what startup looks like

11950313_10153347732022371_3157859296845533408_o

下班後的酒吧時光

12794502_10153347725292371_8112023117239971515_n

「車庫」內真面目。

12802906_10153347725247371_8753726015253462211_n

TNL2.0搬家前最後一晚。

問自己:我們都還想當唐吉軻德嗎?

搬入新辦公室這一年間,工作內容也略有改變,需處理新聞、東南亞專案,開始體會何為搶快、搶即時的陷阱。

去年(2015)3月18日那晚,各大媒體(CNN、CCTV、鳳凰)紛紛刊出新加坡創國總理李光耀過世的消息,殊不知,那源自推特的官方聲明截圖,竟是偽造文件,隔日,我在從李光耀假死訊反思「猶豫的瞬間」:醫生才能宣布他死亡,而非新聞〉寫到:

沒有「或許」本是新聞工作者的工作準則,卻在這個「唯恐落人後」的年代遭遇挑戰;昨夜定有許多媒體同業在新聞發與不發之間躊躇,日後當我們又在「搶快搶獨家」與「新聞正確性」間拔河時,別忘記發稿時那個「猶豫的瞬間」。

如同美劇《新聞編輯室》(The News Room)劇情,當NPR、FOX、MSNBC和CNN(又是CNN)都報導眾議員頭部中彈身亡,劇中角色唐.基佛卻表示:「這是個活生生的人。醫生才能宣告她的死亡,而非新聞。」(It’s a person.  A doctor pronounces her dead, not the news.)的確,當生命成了一條條外電上的數據,成了一則資訊,有時我們會忘記,新聞現場正在發生的,攸關的是一個生命、一個家庭、一個人生。

但其實,新聞人本身也是個「活生生的人」,需要吃飯、睡覺,會有情緒、有眼淚。

我也曾遇過打開編輯後台時「一個字也打不出來」的狀態,或因長時間緊繃,導致食慾不振、感冒頻頻。一次處理晨間新聞後,拖著疲憊身心前往公司,一抬頭就看見影音部製作的影片,出現在基隆路和信義路交口的大螢幕上,我下意識趕緊掏出手機,捕捉到最後畫面,想起第一年,Joey如何在「淹水房」旁,宣布影音在台灣大車隊上線,回頭再看,原來我們已走了好遠,而那份熱情還是騙不了自己,仍舊想為了做好新聞、好內容,再多試一次。

螢幕快照 2016-03-11 下午4.48.44

影音部製作的影片,出現在基隆路和信義路交口的大螢幕上

螢幕快照 2016-03-11 下午4.49.01

從準時下班開始?

12814170_10153347725447371_2824930318265870788_n

過音中,勿擾

螢幕快照 2016-03-11 下午4.49.20

Brownie :)

小果,第一個TNL寶寶

小果,第一個TNL寶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