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心」,如何「愛」?香港幽默改編歌曲《殘缺不全》,唱出面對簡體字的無奈與焦慮

沒有「心」,如何「愛」?香港幽默改編歌曲《殘缺不全》,唱出面對簡體字的無奈與焦慮
Photo Credit : sankalahaha 影片截圖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繁簡之爭」不僅是中國與台灣,也是長期存在香港的問題。當香港第一大電視台TVB,2月底突然選擇以簡體字幕呈現中文新聞,港人的敏感神經也被挑起。這首諷刺簡體字的改編歌曲—《殘缺不全》隨之而生。

編按:

擁有香港一半以上收視人口的TVB電視台,無線中文新聞節目開播23年來始終採用繁體字幕,但從2月22日起突改為簡體字幕,引發許多民眾與議員不滿,諷刺TVB「央視化」,使「繁簡之爭」再度延燒。香港文字與歌詞創作者山卡啦也用輕鬆幽默的改編歌曲,表達面對簡體字文化的無奈。

為了教育普及化,中國政府在1952年正式推動文字改革,推行簡體字。1986年出版了《簡化字總表》終定本,成為現行簡體字的主要根據。

圖片 712

談起簡體字的邏輯,山卡啦解釋:「假借」就是一種,例如「發」和「髮」因為聲音近似,就被簡化成同一個字「」。

圖片 715

或是「符號字」,用簡單的符號代替複雜的部份,像是「雞」簡化成「」,幾乎毫無邏輯可循。

圖片 707

而這樣的造字法則,往往會讓意義解讀上出問題。下「麵」、下「面」,一字之差可能就會不小心引人遐想啊!

圖片 717

此外,簡化的過程往往將一個字最重要的精神給抽離,譬如「開關」簡化成沒有門的「开关」;愛裡面的「心」被拔掉,成了「」,但若是沒有心,如何能愛人呢?

圖片 700

中文的傳統之美,在於古人們將自然、人文鎔鑄成文字,因此一個字可以反映我們看世界的眼光和歷史。像是「秋」字,因為古人在秋天時,為了驅趕蝗蟲會燒稻禾,所以「秋」字由「禾+火」組成。

圖片 708

然而簡體中文使用在香港越來越頻繁,除了TVB電視台,香港教育局2月一份諮詢文件上,還舉出學生除了繁體外也要學習簡體,才能「加強內地與海外各地的溝通」。這樣的趨勢讓許多港人擔心,香港本土文化可能會漸漸消失無蹤,於是紛紛為繁體字挺身而出。

圖片 693

繁簡之爭帶出文化與政治爭議,正如馬總統的「識正書簡」在台灣引發風暴,中文新聞的簡體字幕對不少香港人來說,也不只是習慣問題而已。

延伸閱讀:
媽與媽的TVB
馬總統:促成兩岸語文和解!正體漢字應列為世界遺產

實習編輯:蕭永群
核稿編輯:李漢威

別忘了訂閱我們的YouTube頻道唷!
關鍵評論影音粉絲團開團囉!更多優質影音好內容,趕快按讚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