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哲學家普特南逝世

著名哲學家普特南逝世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當代最重要的其中一位哲學家普特南於昨日逝世,享年89歲。普特南以經常改變立場著稱,並非由於他不夠深思熟慮,而是他敢於放棄原有觀點。

美國哲學家普特南(Hilary Putnam),於昨日(3月13日)因間皮瘤——一種罕見的癌症——逝世,享年89歲。普特南涉獵甚廣,在心靈哲學、語言哲學、數學哲學、科學哲學、知識論及邏輯等領域均有貢獻,是當代分析哲學其中一位最具影響力的哲學家。

1926年,普特南在芝加哥出生,其父親(Samuel Putnam)是一名翻譯及羅曼語族學者,曾翻譯《唐吉訶德》。高中時期他認識了在同一中學就讀的杭士基(Noam Chomsky),兩人自此成為朋友,後者乃重要的語言學家及哲學家。

普特南於賓夕法尼亞州大學修讀數學及哲學,畢業後在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攻讀博士,並取得哲學博士學位,論文指導老師是著名的邏輯實證論者、科學哲學家Hans Reichenbach。博士畢業後,普特南曾於西北大學、普林斯頓大學及麻省理工學院任教,最終在哈佛大學任教至退休。

哲學貢獻

功能主義(functionalism)是現時心靈哲學——研究人腦心智問題的一門哲學——的主流立場,其奠基人正是普特南。功能主義者認為,大腦以至其他東西的心靈狀態(mental state)並非取決於其內部設計,而是取決於其所屬系統的運作方式。

雖然普特南在60年代提出「機械狀態功能主義」,為哲學界帶來了這套理論,但在80年代他轉而反對功能主義。即使如此功能主義的地位仍然繼續舉足輕重,更影響了認知科學的發展。近年普特南則表示,他支持一種「寬鬆的功能主義」(liberal functionalism)。

在語言哲學上,普特南提出的「孿生地球」思想實驗,論證其語意外在論的立場——兩個人可以在說同一句話時有相同的大腦狀態,但兩句話的意思並不一樣。此外,他亦跟Saul Kripke等人協助建立指涉的因果理論(causal theory of reference)。

數學哲學中,普特南跟奎因(Willard van Orman Quine)的「不可或缺論證」認為,在知識論上抱持自然主義及驗證整體論(confirmation holism)者應該接受數學物件存在。普特南及其學生兼數學哲學家Paul Benacerraf共同編輯的《Philosophy of Mathematics: Selected Readings》,亦是該領域的經典讀物。

普特南的哲學貢獻眾多,未能盡錄,可按此閱讀其出版記錄。

哲學以外

除了對數學及邏輯的哲學問題有興趣外,普特南本身亦在數理邏輯方面有所貢獻。例如他協證解決著名的希爾伯特第10問題,聯同Martin Davis、Yuri Matiyasevich及Julia Robinson三人證明了沒有演算法可以判定所有丟番圖方程是否存在有理解,這條定理按四人姓氏首字母命名為MRDP定理。

60年代普特南積極參與民權運動及反對美國對越南的軍事介入,在1963年於麻省理工學院組織了其中一個最早的反戰師生委員會,1965年到哈佛大學任教後也組織了一些校園抗議活動,及開始教授馬克思主義。

1968年普特南加入進步勞工黨(Progressive Labor Party),一個馬列主義政黨,但於1972年退出,其後更指參與該黨是個錯誤。即使如此,普特南仍然相信學者對於社會有特定的社會及道德責任,並繼續表達其政治意見。

不斷改變立場的哲學家

普特南於2000年退休,不再參與教學工作。在其教學生涯總共指導了13名博士生,當中包括一些重要哲學家如David Lewis、George Boolos及Jerry Fodor。大約兩年前,普特南開始撰寫博客

終其一生,普特南在不同哲學議題上改變立場,甚至以經常改變立場著稱,據說哲學家Sidney Morgenbesser曾戲稱︰「普特南是量子哲學家——我無法同時理解他及他的立場(position,與『位置』同義)」。但這並非由於他不夠深思熟慮,恰好相反,是因為他敢於嚴格審視自己立場,而且在發現錯誤後放棄原有觀點。

相關文章︰

資料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