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人節分手潮:為什麼找不回當初熱戀的感覺了?

情人節分手潮:為什麼找不回當初熱戀的感覺了?
Photo Credit: Corbis/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關係就像一顆蛋,我們彼此都是拿蛋的人,雖然每顆蛋可以承受的壓力不同,但如果我們疏忽,被週遭拉走太多注意力,一不小心蛋就會落地;反之,如果我們過度小心,握得太緊,一樣會碎得滿手都是。

文:海苔熊

「我好想把它擦掉⋯⋯。」她一手輕撫著頸間,用一種複雜的表情看著吧檯。

每天中午我都會光顧這間咖啡廳,然而在情人節隔天,她帶著慘澹的眼神與模糊的眼影上班,遞給我冬瓜茶時,微亂的短髮遮不住脖子與頭髮交界處的褐色吻痕。

「既然要分手,為何昨天還要約我?」她冷冷地說,情人節過後的街上,充斥著一股淡淡的憂傷。

許多人會納悶著:「為什麼對方總要挑在情人前夕與我分手?」其實,這是一種錯誤的歸因。

為什麼選這個時間?

一種解釋是,儘管一年四季你的伴侶都有可能跟你分手,但因為情人節時刻敏感,此時分手讓你更感到悔恨,加重你的知覺,殊不知那只是種「平時分手似輕鬆,此時分手傷較重」的錯覺,讓你誤以為「好像情人節特別容易分手」。

另一種解釋是,在關係中沒感覺的一方,不想要再與對方共度這個戀人才過的節日(試想像跟一個你已經不愛的人吃情人節下午茶套餐的感覺),於是忍痛在過節前冒這被你怨恨一輩子的風險,毅然決然提出分手。

Photo Credit: 海苔熊

Photo Credit: 海苔熊

還有一種解釋是,這個現象是存在的(也就是這些日子附近真的比較容易分手),不過不是因為日子本身的因素,而是時序恰好走到了這裡。此解釋比較長,我們分幾部分來看。在歷年親密關係的研究裡發現一個滿穩定的現象,那就是我們常常在環境更迭的時候分手。事實上,這兩張Science of relationship的統計圖某種程度也證實了這件事情。

Photo Credit: 海苔熊

Photo Credit: 海苔熊

舉例來說,當初你們是怎麼認識、進而在一起的呢?我們通常需要一段時間的密集見面、相處,並「集中學習」,填補彼此過去並未參與的人生。

分開(或者說分開的前兆)也是一樣的,只是逆向操作。如果持續一段很長的時間都沒有相處談話,對方漸漸發現發現生命中就算沒有你,也可以好好地活下去,生活好像也沒有太大不同,親密感降低,那麼他跟你之間連結的必要性就會減低了,這也就是俗稱的「膩了」。

開學分手潮

那麼這跟情人節分手有什麼關係呢?首先我們必須了解分手的情境因素。以大學生情侶為例,分手最常發生在寒暑假結束、剛開學的時候,最主要的原因是如先前提及的:歷經寒假、過年之後,彼此的親密度降低了(不再是天天需要見面);次要的原因是剛開學,新環境與課程一湧現,人常常會疏於經營已經存在的關係,而更費心經營新關係。

最常見的就是剛升大學的高中情侶,腦海裡走廊上嬉笑打鬧的回憶還清晰可見,卻已經要跟這些美好過去說再見。我自己也有這樣的慘痛經驗,萬嘆:「難道我們的感情終不抵開學新事物的侵襲?」

因為學校裡新認識的人有新的吸引力,要抵抗這些新奇感的誘惑其實相當不容易,就像買了一支新手機卻要叫你不要用它一樣;類似的情形也會發生在期末考或大考時,壓力一逼近、或者關係中的一方在自我實現的路途上時,另一方卻無法妥善扮演「不可或缺的支持」角色,那麼結果將會非常糟。

親密的另一半常「預設」你懂他,或你能支持他(儘管許多時候不是如此)。 這個角色其實相當難當,一方面你不能打擾到對方認真讀書,另一方面你又必須顯示出「自己」這個角色的不可取代性。

「你最近怎麼都不理我?」
「你說你要考試,我想還是不要吵你好。」

「你不要一直打來,我明天要考試啊!」
「我只是想關心一下你唸得怎樣了……」

「妳不是說睡前可以偶爾不講電話?」
「但我不是說睡前偶爾才講電話……」

不論怎麼做,似乎都會有問題,這其中的分寸拿捏,的確是需要相當技巧的。在考前寫個加油字條大家都會,系上還會發歐啪糖,有什麼是只有你能夠給對方,而且對方又很需要,意義上遠遠超過那些碳水化合物和加油字條的?

節後分手潮

有這些知識之後,我們來複習一下3大閃光節日:

  • 2月14號白色情人節,時間在剛開學
  • 七夕情人節,時間在暑假結束快開學

上述兩個節日都恰好在年級或學期更替時候,無法面臨環境變動挑戰的伴侶,很容易在此時動搖而分手。

  • 12月25號聖誕節

聖誕節到跨年這段時間,很多人彼此承諾隔年的聖誕節還要一起過,殊不知這是兩人一起過的最後一個歲末。等等,這時明明不是開學啊?但這時間點的確是有類似於開學的特性 ,除了期末考試壓力之外,在一起一段時間後,歲末會促使大家反省這一年的「作為」。

「這段時間以來我快樂嗎?」
「我跟他真的適合嗎?」
「這個人是否可靠?」
「一年來的相處,他是否值得我等待、犧牲其他更多更好的機會?」
「我是否還有更多的可能,而不是被對方綁在這關係裡?」

看到這裡就變得很悲哀了,好像今年情人節在一起就是為了明年的聖誕節分手似的?感情真的有這麼脆弱嗎?那些修成正果的人又是怎麼度過這些情境上的危機點的?

有些時候,只有相處時不需特別「用力」(pay effort extremely)的關係才能維持長久,也能抵擋這種時序情境的考驗。換言之,如果在一段關係中,你常常擔憂會失去對方(實際上就是「焦慮依戀」的人),時時想討好對方、怕對方傷心難過,一直試圖改變自己去適應對方,通常就會落到「為什麼我這麼愛你,一直為關係努力,你卻已經不愛我了?」的下場,然後再怨嘆與遇人不淑,當初看走了眼。

人格心理學家傾向相信,人有一叢穩定、難以改變,且跨情境一致的特質。所以當你決定跟一個人在一起時,必須確定雙方都能接受彼此80%以上的特質。你必須有心理準備,即使對方再怎麼說「我可以改」,那改的機率依然是微乎其微;相同的,你也一樣,你無法一直地削足適履,等你削到剩骨頭時,才回頭驚醒當初自己怎麼這麼笨,還是比較喜歡本來的自己。

不分手的理由

「你們為什麼可以交往這麼久啊?」

「因為我發現,我跟他在一起的時候不會有壓力,能表現真正的自己。並且,我持續地看到他的優點。」一個朋友S說,因為他知道唯有自然地相處才能長久,我們無法一輩子演戲或ㄍㄧㄥ在那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