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感教育不是打電動,兩廳院看完一場表演就能過關升級

美感教育不是打電動,兩廳院看完一場表演就能過關升級
Photo Credit:Dustin GaffkeCC BY 2.0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美感教育。你對這四個字的理解是什麼呢?美感(aesthetic)源自於希臘文aisthanomai,最早是由Baumgarten於1775年出版之Aesthetica,以它稱呼感性認知的學問,它是民族性與人類生活的有機組成部份,美感之產生或美育之進行,都是從個人自身,以及周圍事物所發生的關係為起點與依著(陳慧玲,2009)。

杜威(Dewey)在其1934年《藝術即經驗》(Art as Experience)中認為美感是文化生活的顯露、紀錄與讚揚,促進文化發展,也是判定文化品質之指標美感經驗在個人層面上可使我們跳脫僵化的思考,並對生活經驗進行審美與洞察。

教育部部長蔣偉寧近期提出的美感教育計劃,將要耗資42億新台幣執行,承諾讓學生在國中畢業前,至少學會一種樂器、到故宮看過一次展覽及到兩廳院看過一場表演。

各家媒體報導的標題都十分聳動,五年計劃的定案計劃書中,令人值得高興的具體方案有:「獎勵一百位以上的國際比賽得獎優異學生」,「每年補助學生出國競賽」,「鼓勵學校開設美感教育相關課程」,「將環境美學議題納入單元主題」,「補助偏相資源不足的藝術教育」,「幼教教師培訓美學師資課程」「推動藝文活動到各校表演」。

但就以前教育部施行計劃的經驗看來也會令人擔心,不論是將小學的課程名稱從「美勞」改成「藝術人文」,或是將國中的「美術」改成「視覺藝術」,都是換湯不換藥的模式,國中國小的藝術教師仍然訂購一樣的教材在教在做,這些前車之鑒讓我們開始擔心,今天這些課程和標的是否也會流於形式化呢?

我自小學開始就是音樂班和美術班,藝能班跟普通班課程不同,教法也不同,課程規劃十分精良和專業。但我知道就像許多人的兒時音樂課一樣,全班一起團購了直笛或中音笛,卻在學期末只學會吹了一首歌,之後的樂器就一直擺在家中的某個角落。而美術課成了美「術」,美勞課,成了美「勞」,在課程規劃下體驗於各種媒材,有時創作出的東西沒有老師讚賞,自己也覺得不美,徒勞造成挫敗感,成就低落感。有時到學期末為止,大部份的人並沒有學到太多關於「美」的常識,記憶的課程中就是不停地操作操作再操作,偶爾的藝術鑑賞課就在放導覽影片中帶過。

不同於這種「評量」的標準,「美感」,我認為是一種面對生活品味的態度,有著感性覺知的力量,也是審美的力量。「美感教育」,應是要讓所有學子願意挺身改變周遭環境的力量,看到垃圾會隨手撿起,會隨手把東西排列整齊,會觀察自己的穿著是否得宜,會自動去追求一個有未來圖像願景的,更美麗的社會,而那種美麗並不會只是建立於外表上。

美感教育的實施不能只是至少學會一種樂器,到故宮看過一次展覽,到兩廳院看過一場表演,也不是像打電動一樣,做到了這些就可以立馬升級。

教師和家長在生活中所展現的美學態度,例如最基本的對佈置的堅持,也會深深地影響學生的美感。觀察一下人在認真揮灑汗水中的樣子,對本身和觀察者來說那是一種美感的經驗,又或者是坐在樹下靜靜觀賞光線灑下來的樣子,就算是發呆,也是一種美感的體驗。

最好的例子即是學子們在太陽花學運中的自發性創作,也是一種美感的呈現,且肯定,比在制式化的課程中創作,來的更有活力更能感動人心。美感教育主要是透過藝術喚醒對感性和審美的認知並有意識覺知自己的處境,啓發孩子們能夠在生活中進行「創作」,不管是家中空間擺設,或是書本的排列,插一束花,或是最基本的穿搭。感受美,須從感受生活開始,這些都算是其中一種。

我想說的是,美感教育需要全民一起共同的努力,若是用制式化和照本宣科的方式來讓孩子們學習,並不容易真正啓發或達到五年美感這個計劃的最高目標,尤其是對此類科目沒有興趣的孩子來說,容易為了達成目標而只做某部分的事。

而什麼是教育呢?「教育」應是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樣子,即成為自己的過程。周遭的朋友常問我:「你怎麼培養學生的美感?」當我自己意識到自己是個教師的時候,我看美感教育的角度,多了孩子的視野和觀點。我開始留心,空間的設計和安排,是不是對孩子不夠友善;我開始關注,媒體所傳遞的訊息和價值,是不是充滿偏見和歧視。大多數的孩子生來就有美感和創造力,是教育制度和評量的扼殺讓孩子不再敢表現自己的獨特性。

此計劃雖然已定案,但尚有我們這些普羅大眾能做的努力,不論是美術專業亦或不是,都應該接受培養,一起維護環境美觀或自發性的學習,家長們也要謹記不要限制孩子的創造力,要給予最大最大的鼓勵,沒有一定的審核標準,而最最重要的基層教師,必須思考,我們大人所做的每一個決定,對孩子未來的影響是什麼。

如果每個人都覺得美感的要求和培養是人民的責任,以自身的模範來培養孩子們的美感,光靠學校老師的教導,教育部課程的安排是不夠的。目前提出的計劃,願景很大很美好,但就部長的發言來看,進入故宮博物院,兩廳院,欣賞平面展覽或是表演藝術,充其量也只能算得上是「鑑賞教育」吧。

Photo Credit:Dustin GaffkeCC BY 2.0

Photo Credit:Dustin GaffkeCC BY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