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歲由漢學研究換跑道,她成為印尼首位社會學女博士

38歲由漢學研究換跑道,她成為印尼首位社會學女博士
Photo Credit: 當今大馬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陳玉蘭(Mely Tan Giok Lan)是印尼著名社會學家,也是少數在蘇哈托政權對華族印尼人實施強制同化政策時,仍不曾為自己取印尼名字的華人。

文:鍾武凌(出生於馬來西亞吉打亞羅士打市,霹靂怡保市長大,2014年考獲新加坡國立大學社會學博士,現為馬來亞大學高級講師。她的畢業論文是關於華裔印尼人在後蘇哈多時代印尼的民主化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除了華人社會,其研究興趣也包括政治社會學、族群關係以及印尼和馬來西亞社會與政治。)

陳玉蘭(Mely Tan Giok Lan)是印尼著名社會學家,也是印尼首名獲得社會學博士學位的女性。她之所以能在學術界取得巨大成就,除了因為她對社會學具濃厚興趣,願意付出時間與精力從事這方面研究外,也該歸功於她那兩位沒有重男輕女觀念、並對所有孩子一視同仁父母的鼓勵與支持。此外,陳玉蘭在美國念碩士和博士課程時,也先後獲得當地大學、福特基金會(Ford Foundation)以及印尼政府的資助,使她可以在無需擔心財務問題的情況下安心進修。

陳玉蘭1930年6月11日出生於雅加達一個土生華人家庭,當時印尼仍是荷蘭殖民地。陳家信仰天主教,而陳玉蘭的教名是「Mely」(注1)。其父親是來自北蘇拉威西的第五代華族印尼人,而母親則是來自蘇門答臘南區一個小鎮的第二代華族印尼人。兩夫婦共育有5個孩子,而陳玉蘭則排行第三。

根據陳玉蘭的記載,其外公是一名富商,在蘇門答臘南區經營當地規模最大的雜貨店。然而,這名富商卻重男輕女,認為女人不用受太多教育,因此,他從不把唯一的女兒,也就是陳玉蘭的母親送到學校求學(注2)。

陳玉蘭的母親雖然不曾受教育,但卻深深了解教育的重要性,因此在身為人母後,不但把5個孩子都送到殖民政府專為當地華人子弟開辦的荷文學校,同時也聘請一名荷裔家庭教師,定時上門為孩子補習功課。陳玉蘭和其他兄弟姐妹在家以印尼語及荷蘭語跟父母親溝通。

陳玉蘭的母親雖然懂得講一點閩南語,但卻不曾教導孩子家鄉話,這大概是因為她認為在印尼,掌握荷蘭語和印尼語遠比掌握閩南語來得重要。

首批進入大學的女性

陳玉蘭的父母鼓勵孩子若有機會,就到大學深造以及念研究院。陳玉蘭和她一名姐姐是家族裡首批有機會進大學的女性。其姐姐先在印尼大學(Universitas Indonesia,簡稱印大)念醫學系,後獲得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的獎學金,赴美國匹茲堡大學(University of Pittsburgh)修讀公共衛生碩士課程。

陳玉蘭則在1950年代,也就是印尼獨立初期,考入印大漢學系,自幼不曾學習華文的她,終於有機會在大學學習華文。在漢學系長期鑽研中國古典文學的陳玉蘭,大三時參加了一項學術寫作比賽,從此改變她的學術研究方向。

寫作比賽是由當地一個天主教組織所主辦,一名相識的天主教修士鼓勵她參加,陳玉蘭就決定撰寫一篇關於雅加達華人社會的學術文章。為了收集相關資料,不曾學習社會學研究方法的陳玉蘭在該市進行實地考察,訪問了不少當地華人,並有系統地整理所獲資料。皇天不負有心人,陳玉蘭的文章最終獲獎,並在不久後成為她的畢業論文。

在獲獎後,陳玉蘭發現她的興趣與專長偏向社會學而非漢學,因此當研究東南亞華人社會的美國學者斯金納(G. William Skinner)教授前往印大漢學系,尋找能夠協助他研究華族印尼人的助理時,陳玉蘭毫不猶豫地答應成為他的研究助理。

斯金納教授也是美國康乃爾大學(Cornell University)的人類學教授。陳玉蘭為斯金納教授服務約18個月,協助他在離雅加達約120公里的蘇加武眉(Sukabumi)市研究當地華人社會。這項研究後來也成為她的碩士論文主題。

赴康乃爾大學念碩士

斯金納教授非常欣賞陳玉蘭對學術研究的熱忱與所付出的努力,因此在她考獲印大漢學系學士學位後,教授便協助陳玉蘭獲得康乃爾大學東南亞研究所獎學金唸碩士,並擔任她的論文導師。

康乃爾大學具備美國首屈一指的印尼研究系,是不少研究印尼課題的研究生聚集之處,陳玉蘭因而在大學認識了不少志同道合的朋友,這使身在異國的她不至於感到太孤寂。陳玉蘭於1961年考取碩士學位,康乃爾大學出版社2年後出版其碩士論文,題目為《The Chinese of Sukabumi:A Study in Social and Cultural Accommodation》(蘇加武眉華人的社會與文化適應)。

畢業後,陳玉蘭回國擔任位於雅加達的阿天瑪加雅印度尼西亞天主教大學(Universitas Katolik Indonesia Atma Jaya)社會學講師,之後在1963年被印尼國家科學院聘為研究員。印尼國家科學院是印尼政府所成立的機構,專門從事各領域如科學、人文和政治的研究。必須一提的是,陳玉蘭是當年唯一被聘為國家科學院研究員的女性。

在印尼政府和福特基金會的資助下,陳玉蘭於1963年8月赴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修讀博士課程。在她赴美約3個月後,當時的美國總統甘迺迪(John F. Kennedy)遇刺。陳玉蘭憶起當時許多美國人都停止進​​行其他活動,終日待在電視機前獲取有關總統被刺殺的最新消息,她頓時見識到電視機的威力(注3)。

曾參與言論自由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