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t Milk?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若沒有這些乳製品,人類的歷史卻肯定會相當不同,也許難以度過漫長的寒冬;也許蒙古帝國不會推進得這麼遠;也許羅馬兄弟沒辦法存活。
文:薩爾達
對於一個因保有赤子之心(?)而從未斷奶的人來說,在中國出田野期間不能常喝鮮奶是件相當難受的事,也成為我最想念的食物之一。經常離家很久的朋友提起出門在外最想念的食物時,我總是不好意思說出口這個非典型東方人的「鄉愁」,更不用提有一陣子我總是很思念橄欖油的味道。無奈在中國所能買到的都是由奶粉沖開的「鮮奶」或保久乳,進口鮮乳非常貴還不一定買得到。對照於2014年初中國酪農業因鮮奶供過於求所產生的「乳牛棄養潮」非常不對稱,當時的業者對乳品銷售市場過於樂觀,於是就像復活節過後的兔子棄養潮一般。
然而乳牛的情形除了因為市場操作不良外,恐怕還是中國人自古的飲食習慣使然,以及三聚氫胺毒牛奶事件後,大家對牛乳普遍不信任等更深的原因。儘管如同台灣一般,中國政府也鼓勵學齡兒童飲用牛乳以改善營養狀況,甚至產乳量年年攀升,但時下年輕人食用的多半還是保久乳一類。

圖一:昂貴的韓國進口鮮乳(人民幣14.98元/223ml)
說到飲食習慣,大家都知道,東亞人普遍患有乳糖不耐「症」(Lactose Intolerance),這是指人體因缺乏乳糖酶(lactase)而無法有效分解乳製品中的乳糖,有這種「缺陷」的幾乎都是成年人,嬰兒就要少許多,這毋寧是出於人體的效能需求:人類在不需依賴母乳維生之後,乃停止製造乳糖酶。
整體而言,全世界大約有65%的人有這種症頭。這種成人病也與各族群的遺傳基因與馴化歷史有關,在東亞地區可高達90%,北歐的斯堪地那維亞半島和英國的一些小島則低於10%(當然,這只是就比例而言,在我唸書時期的實驗室就有活生生相反的例子)。明明有這麼高比例的「常態」人口卻要視他們為「病態」,連我都不好意思了,若說是乳糖耐受症(Lactose Persistence, or LP) 或許還比較正確一點。
事實上不管耐受不耐受,LP基因的演化在考古證據中也是有跡可循的。這要由產乳動物的馴化史說起了。馴養動物和栽培植物一樣,都使人類更有資本和艱難的環境抗衡 (這也是薩爾達本來寫到一半岔出來的故事) ,在這裡且先談和乳製品相關的動物。
最晚在10,000-11,000年前,近東地區便開始養殖山羊,這可能由於牠們幾乎全身都具有利用價值,包含羊乳。到了距今約7,000-9,000年前的埃及已有利用乳牛的紀錄,酪農業據信也在7,000年前的土耳其發展起來。此外,考古學者還在西亞發現7,000年前製作起士的陶器(圖二)。
剛開始考古學者並不知道這類陶器真正的用途,只是覺得很古怪,後來因為看到現代人在製作起士時,必須利用篩子一類的東西將之過濾分離,才開始懷疑這種怪怪的有孔陶器可能與製作起士有關。我想如果它們是出現在東亞,可能會被當成蒸包子的器具吧!不過最後能被證明確實與乳製品相關,還是要歸功於穩定同位素與乳脂肪的殘餘物分析,使考古學者得以從數千年前的陶器中,尋找出動物乳脂肪的存在;也要感謝古人製作的陶器不怎麼細緻,因為當中較大的孔隙結構,使這類脂肪得以累積附著。

圖二:製作起士的陶器碎片(Nature)
考古學者也曾在5,000多年前的古人牙結石中檢驗出β乳球蛋白(beta-lactoglobulin),這種蛋白質大量存在於許多哺乳類的乳清中,證實他們即使在成年之後也仍然有著"milk tooth",也幸好他們沒有刷牙刷太乾淨。有趣的是,這世上有部分人雖然通過了乳糖的考驗,卻對乳清蛋白免疫過敏,有這種過敏症狀的人,不但是鮮奶,連(未熟成)起士和優格也一樣無法消受,可見在通往流奶之地的路上困難重重。
起士可說是動物乳汁最直接的副產品,只要一個不小心遇到酸性物質就能使蛋白質凝結,做成起士或優格後通常也降低甚至完全去除了乳糖。除了藉由分析陶器中的殘餘物可證實它們的存在,事實上,起士本身在考古中也時有所見,例如目前發現最早的紀錄是在塔克拉馬干沙漠中所出土的起士,這一大塊完整的起士被放置於西元前3,600多年前的木乃伊胸前作為隨葬品 (是有多愛!)(圖三),打敗所有陳年起士 (aged cheese) 的紀錄。

圖三:已知最古老的起士,看起來仍然相當可口(?)
另一方面,耐受乳糖基因(LP allele) 的演變卻可能相當晚於產乳動物的馴養,可能遲至7,500年前才出現於中歐,這可能也與早期人類使用的多半是減少乳糖後的乳製品有關,像是起士和優格。但由於基因突變的原因,在演化過程中,部分人逐漸發展出更有效率的利用方式,能夠直接飲用鮮乳。
至於為何酪農業起源於中東,但乳糖耐受症比例最高的地方卻是在北歐?這背後似乎牽涉到一個複雜的移民過程,由地中海北上的移民最終取代、融合斯堪地的族群基因,而一路上這些人也留下了他們的「LP足跡」,農牧的生活方式可能使他們有更穩定的食物來源與優勢;乳製品的攝取也幫助具有LP基因的人能夠繁衍更多的後代,於是帶著他們的動物小伙伴們,以及「已知務農」這一高科技行為,這一路相輔相成便取代了歐洲本地的原住民。
Tags:
【一圖看懂】HCG免治馬桶:全新電解除菌水潔淨科技,全方位抗菌守護屁屁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居家清潔馬桶,總是讓你覺得繁瑣又疲累嗎?每天如廁的馬桶,清潔及抗菌能力可是比任何其它家具、家電更重要。選擇有效抗菌加上舒適的體驗節能的設計,就能讓你在家放鬆解放的時候,心情也一起上天堂啦!
根據BBC報導,在2010年時,英國舉辦了一次讓民眾選出史上最偉大發明的投票,其中抽水馬桶排行第九名,比引擎還高一名。
作為史上最偉大發明第九名的抽水馬桶,前身可以追溯到西元前的羅馬時代,從只是一個有排水系統的溝槽,到現代化的獨立抽水馬桶,我們觀察到除了科技的進步,以及人們對如廁時舒適度的要求之外,近年來更進化到必須具備可以主動去除病菌、維持整體潔淨的種種設計,畢竟馬桶與生活密切相關,又是與身體親密接觸的家電,要怎麼讓人用得乾淨、舒服又健康,就是身為馬桶的使命。

電解除菌水,加碼抗菌超乾淨
每天都要和屁屁親密接觸的馬桶,清潔之餘還能主動抗菌、杜絕二次污染很重要。HCG免治馬桶的抗菌潔淨科技,與工研院產研合作全球首創電化學除氯技術可以將自來水電解之後,把氯轉化成無害氯離子形成的電解水,在清除污垢的同時,也達到除菌的作用,整個過程都無需使用任何化學藥劑或清潔劑;更棒的是,電解除菌水在一段時間之後,就會自動還原成自來水。乾淨、抗菌、安心、安全,討厭的壞菌不見了,也不會對我們生活的環境帶來更多負擔。
全然的舒適體驗,屁屁最知道
每一次使用馬桶,你都花上多少時間呢?無論時間長短,HCG希望為每一次的如廁體驗,帶來純粹的放鬆和舒適。HCG使用全球唯一可促進微循環之生物能陶瓷材料製成座墊,能放射4-14微米遠紅外線光波,促進人體血液循環,預防久坐之後腿部痠麻。還有聰明的負離子循環除臭,一入座便感應啟動,不用擔心臭味擾人或自擾。
恆溫節能不浪費,對地球好對錢包更好
寒流來襲時,突然接觸到冰冷的馬桶座墊而被嚇一跳的感覺,是許多人的共同經驗。HCG免治貼心暖座功能,一坐下就好溫暖,搭載瞬熱式溫感水洗利用陶瓷瞬間加熱技術有效節能30%,不會因持續加熱浪費能源,也不會為了節能而忽冷忽熱,使用流動活水更為乾淨衛生。讓你在使用馬桶的時候,不管是肌膚接觸到的地方,或者是心裡的感受,都是恰到好處的最佳溫度。
前一陣子,公共廁所要升級成免治馬桶的議題,讓大家紛紛討論起馬桶該有哪些先進設計,才能讓人用起來舒適又安心。其中最多人在乎的,莫過於馬桶的清潔問題,HCG免治馬桶採用抗菌樹脂材質便座,免除衛生隱憂,如座更安心舒適,第二道清潔防護,利用電解除箘水,自主清潔、抗菌,整體材質都通過SGS檢驗測試,有效抗菌程度高達99%,再加上唯一落實全機台灣在地生產製造,不混充國外代工的高保障品質,全方位提升衛生標準、滿足使用者需求的HCG免治馬桶,就是新世代家庭中,守護屁屁的最佳夥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