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走過影展三十年 ── 曾經,台灣最親愛的侯麥

走過影展三十年 ── 曾經,台灣最親愛的侯麥
圖片來源:The Imaginative Conservative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曾經,侯麥的電影是這樣陪著台灣的影展與影迷們一路走過,或許那段美好無法被複製,但至少我們知道,這條路要一直走下去,而我們希望它會越來越寬廣。

從「六個道德故事」、「喜劇與諺語」到「四季的故事」,艾力克.侯麥(Éric Rohmer)的電影總愛以其慣有的生活細瑣,反覆撥弄真實與虛構之界線,呈顯他對電影作為第一等藝術的信仰。隨著他在2007年宣告《愛情誓言》(Les Amours d’Astrée et de Céladon)為其封刀之作,而後以89歲之高齡於2010年辭世,這個曾經影響無數影人與影迷,卻始終保持低調神秘的法國大導演,似乎也在褪去的光影中漸漸潛沉。

我們不知道的是,其實在侯麥過世五個月後,侯麥的家人便遵照他的遺願,將他生前留下多達兩萬份、將近一百四十箱的檔案資料,交給了法國當代文學紀念館(IMEC)。多虧這些可觀的資料,2014年法國巴黎的Stock出版社發行了重達六百多頁的侯麥傳記,讓侯麥的忠實影迷得以鉅細靡遺地瀏覽侯麥的人生歷程、創作概念以及美學思想。更令人驚喜的是,我們竟然有了原文直譯的中文版

隨著侯麥以其前所未見的姿態再度回到台灣,我們不禁好奇,台灣是如何記憶侯麥的?那些年輕世代不曾有過的觀影經驗,又是怎麼在一批批當初尚未成形的影迷心中積累、發酵?

book_Fotor_Fotor
左:法文原版,右:中譯版,取自蔚藍文化

侯麥自第一部劇情長片《模範小女孩》(Nouvelle Vague,1952)上映以來,一生創作的電影長片將近三十部,台灣卻似乎只對讓他獲得威尼斯金獅獎的《綠光》(Le Rayon Vert,1986),以及晚期的「四季的故事」系列情有獨鍾。去年恰恰就是個好例子,「聯影50經典電影展」先後在台北真善美、高雄電影館將《綠光》重新搬上大銀幕,誠品的「早安!周日經典電影院」也於11月推出「侯麥的愛情四季數位修復系列」。確實,我們好像有一批影迷始終熱愛著侯麥,但弔詭的是,無論憑藉其作品重新上映或發行DVD,他們總是沒辦法再多認識侯麥一點。

半世紀前的台灣,不知道可曾有人注意過1960年聯合報的第六版,那篇標題為「電影藝術的新潮流/新導演與其作品」的文章。那時候,法國電影新浪潮才正在浪頭上,大家都不曉得這波運動會激起多大的迴響,但是我們已經可以從這篇報導裡,看到幾個即將改寫影史的名字——克羅特塞布洛、法蘭蘇托里福、傑克利維特、揚羅格科達,當然,還有埃里克羅美。

這些人是誰呢?再仔細看一遍,他們就是今日我們熟知的新浪潮五巨頭:夏布洛楚浮希維特高達以及侯麥。1959年,侯麥剛拍完他的第二部長片作品《獅子星座》(Le Signe du Lion),隔年台灣即以電影新浪潮為題,一併將「埃里克羅美」(又譯作埃里克羅米)與其電影《獅子的標記》(又譯作獅子座)介紹到了台灣,而這大概就是台灣報紙上最早有關侯麥的訊息。

le-signe-du-lion-5
《獅子星座》劇照,取自Les Films du Losange

不過,說起《獅子星座》在台灣的放映,卻要等到整整二十年後了。自1978年由行政院新聞局與民間共同集資成立了電影圖書館(現改為國家電影中心),第一任館長徐立功不久便開始策劃外片的播映活動,台灣才有機會可以觀賞到一般戲院難以接觸到的「藝術電影」。1980年,在電影圖書館安排的十四場中外名片裡,侯麥的《獅子星座》就與高達的《阿爾發城》(Alphaville,1965)一起出現在片單裡,只不過,這次的電影名稱依舊不是以《獅子星座》現身,而是被翻成《獅子的象徵》。

1980年其實有個更值得大肆宣揚的事件,那就是舉辦了第一屆的國際電影觀摩展,亦即時至今日在台灣歷史最久、規模最大的影展——台北金馬國際影展。台灣那時候不流行所謂的主題影展,1979年首屆「法國電影節」舉行時,雖然大多數的影片沒有中文字幕、採取免費索票,但由於媒體持續報導,反應意外地熱烈,再加上一般也認為邀請其他國家所出品的風格獨特、非普通商業院線電影放映,有助於打開觀眾視野、提升觀影水準,故「金馬國際觀摩影展」便在這種氣氛下應運而生。

80年代初也是侯麥投入新的系列電影「喜劇與諺語」的時期。此系列與60年代的「道德故事」系列之所以不同,首先在於以戲劇取代了小說的主題與架構,其次是電影中的人物不再專注於描述、經歷自己的故事,自詡為小說中的主角,而是著重於登台演出,並在適當的情境中凸顯這些人物的價值。於是,我們會發現新系列不再使用旁白,與「道德故事」系列的文學風格做出了明顯的區隔,反倒是每部電影的結尾,都附上了一句看似說教但充滿嘲諷意味的諺語。

就在金馬國際影展行至第三屆時,侯麥新系列的第一部《飛行員的女人》(又譯《飛行員的妻子》,La femme de l’aviateur,1981)終於能夠藉著外片觀摩的機會,現身於台北,不用再像他早期的作品與台灣擦肩而過。不過,當時金馬影展是如何向台灣介紹侯麥的呢?資深影評人李幼新(李幼鸚鵡鵪鶉)在影展特輯的報導中,引用了香港電影節對侯麥的評語:「他的作品很知識份子化,但進入他的世界並不太困難,一旦進入後,你便會自得其樂。」

飛行員的妻子

《飛行員的女人》劇照,取自ALLOCINÉ

「露易絲……不能忍受被愛的太多,同時,她卻也不能沒有愛。」這是《圓月映花都》(Les Nuits de la Pleine Lune,1984)劇情簡介的開頭,它既是「喜劇與諺語」系列中的第四部,也是第二部在金馬影展中放映的侯麥電影,深刻地反映了當時的法國社會。曾為金馬影展創始策劃人(1-3屆)的知名導演、監製陳國富,就在此次的影展專題報導中,指出《圓月映花都》是侯麥「最深沉的一部『喜劇』」。而透過陳國富之筆,侯麥素來以最低開銷、最高效率為依歸的獨立製片方式,也開始被台灣影迷所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