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讓我們從山的那一邊,傾聽海洋與土地的聲音

讓我們從山的那一邊,傾聽海洋與土地的聲音
Photo Credit: Suming 舒米恩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回來是重新肥沃土地的開始,但是肥沃土地,種植作物只是其中的一種方式而已。

文:羅素玫 Alik Nikar(臺灣大學人類學系助理教授)

在台灣的地理區劃裡,東部被稱之為「後山」,這不僅只是地理學或地理空間的區分,在政府主導的各項開發計劃中,「後山」是被視為落後而待計劃的;後山的好山好水是為都市人觀光需求而保留的後花園;後山也是空曠荒野、無人使用而待保護與保留的自然環境。

東部偏遠嗎?假如以需要往返的時間所需耗費的交通時間,或是加上更加劇這種邊緣性問題的結構性因素,例如永遠很難買得到的火車票。然而,發展的主體性辯證困難,可能也正是凸顯了東部被邊緣化和很少能被正確認識的地方。

這些觀念上的落差,無視於當地原住民社群數百年以上的土地與資源利用之智慧,也無視現居於當地阿美族社群的經濟生計和儀式需求。居住在台灣東部海岸的阿美族人,還保有對環境豐富的傳統知識與日常生活的使用的需求,這些是他們不需大量倚賴貨幣就可以生存於這塊土地的技能,這也是一種世代承繼的生活方式,即使在環境變動之下也能適得其所。

海洋、魚與阿美人|Photo by Futuru C.L. Tsai

海洋、魚與阿美人|Photo by Futuru C.L. Tsai

關於莫拉克風災這樣的環境變化,都蘭阿美族的老人很有智慧地回應:

Suming說,我們的老人家很有那樣的環境智慧,把2010年新成立的年齡組命名為Ladatong,沒有叫「拉颱風」或是「拉莫拉克」,Datong的意思是大的木頭柱跟拿來作樑的木頭,表示年輕的一組要扛起責任來,老人家也把漂流木形容為山在掉頭髮。莫拉克風災後漂滿整個都蘭灣三個月的漂流木,影響了整個地區的生活,部落裡充滿了木頭的氣味,老人家都說一輩子沒有看過這麼嚴重的情況。(20151210-國際生態農夫研討會系列活動演講(舒米恩‧魯碧)

都蘭部落在風災後由青少年傳令員級完成過渡階段Atangas身份正式晉級為青年級的新階層,級名Ladatong即來自頭目與部落耆老以紀念「八八風災的來臨致使部落有許多的漂流木於岸邊」為名。這既是阿美族的年齡組織具有的創名制度,具體呈現出一個社會集體對於當下歷史時刻的紀錄的意義。但是這個命名不只在於單純的紀念性,還有更複雜的發生在2009-2010年之間與傳統領域跟漂流木之間關係的行動事件為背景。

2009年台灣發生史上傷亡最慘重的莫拉克風災,相較於受害嚴重的地區,其中絕大多數也都是原住民所居住的地區,位於台灣東海岸的都蘭部落所面對的漂流木問題似乎並非太大的問題,而為數眾多且從未見過的漂流木集中在海岸將近一個月以上的這個事件發生後,也未再引起外界太多的注目。但此類生態災害對於當地倚賴海洋資源為生的阿美族人來說,卻是又再一次地必須面對因環境變遷而帶來的危機。

在風災之後所發生的環境事件,不但凸顯出原住民地區的環境問題與台灣所面臨的政治及不同區位間的發展問題的衝突性,這些不斷發生在這塊原住民領域上的環境事件,也激發了該文化與社會組織內部,更多針對部落與所在社會環境間的關係的反省,和不同政治權力的展現。

2009年8月8日發生的莫拉克颱風過後漂流木造成的驚人數量,以及事後政府負責處理漂流木的單位的推託舉動與執行方式,引發了都蘭青年階層集體在都蘭網站上與社群網站、部落格的串聯,於當年的9月19日進行了「都蘭部落阿美青年捍衛傳統領域自然資源主權行動」,該行動的內容是由參與青年抬走一些位在部落重要的傳統領域都蘭鼻上的官方堆置地的漂流木搬運至部落,以作為部落活動中心或集體聚會所的裝飾之用。

行動當天是刻意以未向漂流木管理單位申請來凸顯問題的議題性,也邀請了媒體來報導,而到場的青年一共有15人,部分特別由外地回到都蘭參與此一行動,過程中雖然大家面對的是一個嚴肅的問題,然而參加者還是不忘彼此互相調侃,甚至有點玩笑地用抬漂流木的方式玩起manpower來。

然而當天的行動看似輕鬆,還是驚動了警察機關。事實上,一個月前就已經開放申請撿拾漂流木了,但此次活動並未提出,因此當晚警察即至部落中「請」了四位參加青年到警察局去作說明,但只有一個人被找到,到警察局去被詢問解釋為何會有此次行動以及是否還有後續行動計畫。警察官員擔心的是這些年輕人是否接下來又要針對東管處進行抗議行動。而當他們得知其實並沒有時,就直接讓關係人離開了。

此一事件在網路上的訊息傳播和參與者的串聯有很大的關聯。都蘭網站是由一位部落青年於2001年所設立,目前大約有400位註冊成員。成員多以真實的阿美語名、綽號或匿名代號註冊,而註冊者的身分會以其註冊時登記的年齡組織圖像出現,性別也具同樣的圖像區別功能,因此,網頁上發言的成員其實大多互相知道彼此的身分。

論壇設計除了部落重要公告之外,也以年齡組織為架構,以及以部落主要的宗教團體與社團,包括天主教會、基督長老教會、旅北同鄉會、旅高同鄉會等等為另一個架構方式。但若以論壇使用的狀態來看,以年齡組織為架構的使用率遠遠高於其他,而由拉中橋以下的青年階層使用率亦遠高於其他往上的壯年階層,唯一的例外是拉元簇,年齡大約在四十五至五十之間,屬於壯年組的中間階層,該階層服務於文教公務單位的比例較高,且使用電腦與網路的比例也高。

這個事件後續的發展是,風災後部落木雕藝術家Siki Sufin以漂流木作為創作申請後來也落空。都蘭部落所在的東河鄉公所後來在開放各地機關申請後,也未向東管處申請漂流木使用權利,這也導致都蘭部落社區集體也無漂流木可用,而更諷刺的是,這些漂流木到2010年風災過後一年還堆放在當地部落具重要象徵意義的傳統領域都蘭鼻之上。

而相較於青年階層的抗爭行動,部落頭目與耆老則是以漂流木(datong)列入級名,亦即以Ladatong來做為新入級的青年階層的名稱,讓這個名稱將永遠跟著這個階層世世代代地流傳下來,而此一命名的行動也在某種程度上呼應了發生在部落的青年「漂流木行動」,也使得其作為標識都蘭鼻的傳統領域行動的一部分,以及部落集體針對此一時代事件所進行的立場表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