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他放棄如日中天事業屈就一顆「爛蘋果」:面臨人生決定,直覺更能讓你做出選擇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四年過去,「沒有賈伯斯的蘋果」在新舵手的運籌帷幄下不僅安然度過難關,業務亦持續蒸蒸日上,財報每每開出亮麗的成績。庫克一肩扛起所有問號,粉碎了世人的疑慮,延續賈伯斯創下的種種輝煌。
文:Julian Kan
2011年10月4日,iPhone 4S發表會場瀰漫一股不同於以往的迥異氣氛,「二當家」提姆庫克(Tim Cook)臨危受命,由幕後被推向台前,代替病危的賈伯斯(Steve Jobs)站上舞台介紹新機。隔天下午,賈伯斯因癌症病逝,庫克自此正式掌舵Apple,引領全美市值最高的公司繼續向前航。
從副總裁、營運長一路升上來的庫克對公司大小業務瞭若指掌,絕對有足夠能力擔當蘋果執行長一職;不過,由於賈伯斯的個人風格異常鮮明,相對溫和的庫克不僅顯得「缺乏特色」,更沒有賈伯斯的明星魅力。
曾經一度,他甚至不被外界看好,全球媒體紛紛猜測,沒有了賈伯斯的蘋果,能否繼續維繫「果粉」的忠誠度?蘋果未來的設計會不會偏離賈伯斯的核心概念?蘋果究竟會向上提升或向下沉淪?隨著新產品陸續上市,所有的臆測或不信任皆煙消雲散,這個沉默寡言的男人用實際行動證明自己的足堪大任。
憑一己之力出人頭地
1960年次的庫克出生於美國阿拉巴馬州羅柏戴爾(Robertsdale),一個人口約5千的小城鎮,他的父親為船廠工人,母親在藥局工作。從小,庫克就是個成績優異的好學生,不過,他父母一直不知道兒子這麼厲害。
1982年,庫克自奧本大學(Auburn University)工業工程系畢業,1988年又獲得北卡羅萊納州杜克大學(Duke University)的企管碩士學位。對於母校奧本大學,他至今懷抱深厚的情感;據說,他的辦公室和住家裡依舊放滿了紀念大學時代的物件。
此外,他長期以個人名義捐助奧本大學工學院,但個性低調不願張揚,而校方亦配合他每每否認。從另一個角度看,勞工家庭出身的庫克並非讀長春藤名校,又無顯赫的家勢人脈可以倚仗,能夠出人頭地,憑的全是真本事,難怪他感念母校的栽培。
進入蘋果前,庫克任職於IBM長達12年,離職前的業務範疇為北美營運的管理,負責北美洲與拉丁美洲IBM產品的製造和通路。1994年他離開IBM轉戰電腦批發商Intelligent Electronics,擔任經銷商部門的營運長,直到1997年該公司被微軟併購為止。
之後,康柏電腦(Compaq)聘他為副總裁,負責材料採購和產品庫存管理。當時的康柏堪稱IT界的巨頭之一,38歲的庫克儼然已晉身國際級高科技產業專業經理人之列。此時,正逢賈伯斯重回蘋果,亟需人才幫他整頓虧損連連的殘破局面,但由於他的主觀好惡甚強,獵頭公司找來面試的人都不合他的意─不少有頭有臉的大公司經理人與他談不到五分鐘就被轟出辦公室,孰料他與庫克談不到幾句一拍即合,庫克亦深有同感。
放棄如日中天的康柏屈就一顆「爛蘋果」,許多人認為他的舉動簡直瘋狂,他卻解釋:「面臨人生重大決定時,直覺似乎更能讓你做出正確的選擇,與史蒂夫‧賈伯斯會面不到五分鐘,我便把邏輯與謹慎拋到一邊,加入了蘋果公司。」

Photo credit: AP/達志影像
幫助蘋果轉虧為盈
那時的蘋果倉庫裡堆滿賣不出的電腦,1997的財報損失超過10億美元─單單庫存即高達4億多美元;原因之一是,蘋果把從亞洲生產的零組件運往愛爾蘭組裝,又把其中一大部分成品運回亞洲市場銷售。
所幸,這對庫克而言都不是難題。加盟蘋果的庫克很快地改善了效率低下的產銷環節,兩年內便把70天的庫存縮短為10天以內,亦徹底改革了蘋果的生產模式─關閉直屬海外工廠,將生產外派予協力廠商。此一模式有助蘋果降低庫存,大幅提升效率和利潤。
2000年後,他開始接觸產銷之外的其他業務,涉獵的範疇愈來愈廣,譬如,自行開設專賣店Apple Store便是他的主意,而他亦一路高升,於2005年被拔擢為蘋果資深副總裁兼營運長,管理供應鏈、技術支援、售後服務等全球性業務,成為「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蘋果「二當家」。
假使執著於美感與理想的賈伯斯是蘋果的文化符號與精神領袖,務實的庫克便是蘋果營運成功的幕後大功臣。iPad誠然是賈伯斯團隊的創新設計,若無庫克過人的才能,肯定無法於短短九個月內順利生產1500萬台並迅速運往世界各地,為公司帶來上百億美元的收入。賈伯斯深知庫克的才能與重要性,因此在兩次手術與修養期間任命他為代理CEO。
此外,庫克還是眾所皆知的「工作狂」。他每天清晨四點半開始發e-mail,因為加州的清晨四點半是紐約的早上七點半(大家準備進辦公室),是歐洲快下班的下午四點半(人還在辦公室),也是勤奮的亞洲人開始加班的傍晚七點半。發完e-mai,他會在健身房運動一段時間,當矽谷的上班族尚堵在擁擠的280號公路上浪費時間,他已經處理好一堆事情了。

Photo credit:達志影像
做自己,不做賈伯斯
身為蘋果第二把交椅,上頭又有備受尊崇、強勢、且情緒化的賈伯斯,庫克深諳保持低調的「老二哲學」。他幾乎不對外演說,無論情況或事態如何緊急,他永遠保持冷靜,同僚亦不曾聽他提高聲量說話。他不像賈伯斯會高談闊論,更不會當眾斥罵下屬,但極重視細節,而且絕對不浪費時間,總是劍及履及地解決問題。
儘管為人彬彬有禮,這位「南方紳士」卻鮮少與同事打成一片,甚至被形容為不苟言笑。他與賈伯斯兩人相互截長補短,令蘋果打遍天下無敵手,從一個巔峰邁向另一個巔峰,締造一次又一次的銷售盛況,他的接位絕對實至名歸,因為再也找不到比他更了解蘋果的人了。
Tags:
加熱加味菸成菸害防制破口?菸防團體與立委籲伸張程序正義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各界期待的菸害防治法新法上路,其主要目的是禁電子煙和納管加熱菸,以保障國人身心健康。然而,在新法實施兩個月後,其是否有效執行、法規是否存在漏洞,以及政府的風險評估機制是否準備好了等問題,都遭到反菸團體及立委的質疑。
5月31日將迎來世界無菸日,而台灣菸害防制法新法甫於今年3月22日上路施行,正式禁止電子煙與未經指定菸品健康風險評估審查之加熱菸。新法迄今推動超過2個月,爭議卻不斷,不只跨黨派立委、民間菸害防制聯盟及家長與教育團體等,皆質疑為何違法新興菸品仍在實體與網路商店上隨處可見,就連國健署也於日前坦承,違規件數並未因新法上路而明確下降,且稽查懲處對象有相當高比例是未成年人。此外,儘管違法攜帶加熱菸入境最高可罰500萬元,關務署卻發現走私情形異常熱絡,光今年1到4月海關就一共查獲違法菸品1055件,也逼得國健署不斷呼籲民眾不要以身試法。
但這些亂象並非就地合法就能解決,民間菸防團體直言,加味菸禁令至今不見蹤影,以及國健署審查指定菸品之辦法名稱具誤導性、亦無明確機制,皆讓人懷疑本應保障國人,特別是青少年身心健康的新法,是否真能達到修法初衷、落實執法?立委們也表達擔憂,認為違法菸品四處流竄,國健署與地方衛生局是否有稽查人力與資源不足,導致取締準則混亂的情形發生?
因此董氏基金會、台灣菸害防制暨戒菸衛教學會、愛兒親師家長協會、全國家長會長會長聯盟等「台灣拒菸聯盟」團體代表,日前出席國民黨立委林為洲召開的「亂象頻傳?法規漏洞?審查黑箱?拒絕護航加熱菸成『健康菸』」記者會,即提出請求衛環委員會吳玉琴、邱泰源兩位召委,將已經公告的加熱菸上市評估辦法備查案排入審查,才有機會為守護台灣年輕人的健康進行亡羊補牢、並立即公告實施加味菸禁止條例等訴求。
新興菸品違法交易頻傳?家長團體:稽查成效不彰,罔顧青少年健康
在落實執法方面,立委林為洲指出,現行法規中明確規範,任何未經健康風險評估的產品都屬於違法,不能進行銷售或宣傳。然而,目前政府的取締行動僅止於象徵性地針對幾個大型網路平台。台灣拒菸聯盟指出,目前在實體店、代購網站及個人平台等處,依然可以看到相當熱絡的違法電子煙與加熱菸交易。
全國家長會長聯盟理事長黃正銘表示:「人力不足,是導致取締與稽查成效不彰的原因之一,建議可考慮採用鼓勵民眾檢舉的方法,例如給予檢舉獎金,重賞之下必有勇夫,相信全民都會願意一起為防止電子煙違法交易、保護我們的青少年而努力。」時代力量立委陳椒華則認為,既然新興菸品管理現在依法有據,問題就落在國健署是否嚴格執法?鑒於新興菸品使用者以年輕族群為大宗,是否有與教育部、學校攜手合作,落實新興菸品菸害防制的教育宣傳?
加味菸禁令為菸商預留漏洞?立委、民團齊聲呼籲國健署應清楚說明
反菸團體抨擊國健署為開放加熱菸,不只使用嚴重誤導性的「健康風險評估審查」一詞,連在禁止加味菸上,也僅禁止花香、果香、巧克力、薄荷等四種口味,但根據國健署在108年公布的資料指出,菸商申請菸品添加口味已達1200餘種。對此,立委林為洲質疑是否為菸商預留漏洞?台灣拒菸聯盟也質疑,為何加味菸禁令特別給予業者18個月的緩衝期,明顯有別於母法規定,有違反程序正義之嫌。
林為洲也在記者會上點出,新興菸品最吸引年輕族群的地方,就是口味新穎,現在國健署說加熱菸已可送指定菸品風險評估審查,又遲遲不肯公告加味菸禁令,是不是要讓加熱菸的加味菸彈有可趁之機?他呼籲國健署應明確承諾,加味菸禁令公布前或公布後的緩衝期間,都拒審加味加熱菸彈。陳椒華在受訪時則表示,國健署應該檢討為何加味菸緩衝期一事,受到各方反彈?堅持18個月,是有什麼特別考量?為什麼不能跟菸品包裝警示圖文的緩衝期一樣,公告後1年上路?她表示將去文國健署,要求說明。

菸防法配套尚不齊備,有賴社會大眾、菸防團體、立院共同監督
菸防團體不只擔憂指定菸品的風險評估審查不完備,黃正銘理事長更在記者會中強調,早已多次要求中央一定要盡快啟動新興菸品的吸菸行為及公共衛生影響之本土研究與追蹤資料,但至今仍未收到任何回應,讓人相當憂心。立委陳椒華也認為,既然決定開放加熱菸,政府應該積極投入相關研究,以利進行指定菸品的風險評估,建議衛福部可以和國衛院展開研究計畫的合作。
菸防法既已上路,又該如何監督?反菸團體認為,立委們可依據立院職權行使法,將有違反或牴觸法律規定疑慮的指定菸品審查辦法,由立院備審改為送交衛環委員會審查,而非便宜行事、讓漏洞百出的制度默默運行下去。針對爭議法規、行政命令,台灣過去就有類似做法,像是2020年開放萊豬的行政命令,就由備審改為朝野聯席審查、2022年兵役延長案,也有由從查照改為審查的呼聲。
身為時代力量立院黨團副總召的陳椒華也提到,近期的再生醫療法,也是因為醫療改革、病友權益團體、醫學法規學界、在野黨團齊聲表達疑慮,才讓政府暫緩表決,顯見法律就算通過,不代表社會各界就應停止關注議題。她很感謝民團一直代替國健署來謹慎把關菸防法,時代力量也會持續關心執法情形,並要求衛福部建置菸品相關之流行病學調查資料庫。她認為,「只有當民眾真正理解菸品對健康的危害,我們才能從源頭降低國人對菸的需求,從而達到防治菸害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