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19歲帶兩百美金離開緬甸,15年後返家用鏡頭記錄故鄉

他19歲帶兩百美金離開緬甸,15年後返家用鏡頭記錄故鄉
來自緬甸貴概的黃建邦笑說,故鄉的環境及種族複雜,至今貴概出身的人仍保持強悍、大氣、不卑不亢的人格特質。圖:陳靖偉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長期沒回家的黃建邦飽受思鄉之苦,只能不停把自身投入工作,才能讓他不那麼想家,直到他發現了畢生最大興趣 ── 攝影,才找到紓發情緒的方式。

大學畢業後黃建邦輾轉進入營造業,憑著學生時代的吃苦精神努力打拼,多年後他現在已當上老闆,有自己的營造公司,曾參與好幾項台北地區的重大建設工程,更提供許多工作機會給其他緬甸華僑。

2015年黃建邦回到緬甸,拍照記錄基層人民的生活景象。圖:黃建邦提供

2015年黃建邦回到緬甸,拍照記錄基層人民的生活景象。圖:黃建邦提供

在台一待十五年 自稱「異鄉過客」

長期沒回家的黃建邦飽受思鄉之苦,只能不停把自身投入工作,才能讓他不那麼想家,直到他發現了畢生最大興趣 ── 攝影,才找到紓發情緒的方式。

2005年,黃建邦在台北市大安高工附近工作,工作場所隔壁是一間攝影造型公司,於是他半夜跑去隔壁看人拍照,這間攝影公司很專業,拍的模特兒都穿的光鮮亮麗,黃建邦後來忍不住花了6000元買下人生第一台相機,就此開啟他對攝影的興趣。

「以前在緬甸有相機的人都很跩,我們那時出去玩,還得湊錢請別人幫忙拍照,一張50塊。」這是他買相機的第一個理由,另一個理由是父親過世時,家裡翻箱倒櫃卻找不到一張父親的照片,更堅定他要買相機的決心。

相機入手後,黃建邦大肆購買攝影相關書籍,利用休假走遍台灣各地的風景名勝拍照。一開始練技術時他比較愛拍人像,後來迷上拍風景跟自然現象,像是雲瀑、火燒雲、星軌……等,只要有人稱讚他的作品就能讓他開心好一陣子。之後他認識其他專業攝影師,開始接觸布雷松(Henri Cartier-Bresson)、何藩(Ho Fan)等攝影大師的作品,才逐漸將攝影當作「說故事」及「表達自我」的方法。

黃建邦當時以「異鄉過客」為筆名在網路上經營部落格,固定發表照片及文字,現在則改到Facebook發表作品。「異鄉過客」四個字來自中國古代詩人王維的詩作《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詩作第一句是「獨在異鄉為異客」,下一句則是「每逢佳節倍思親」。

黃建邦指出,至今緬甸的童工問題仍很嚴重。圖:黃建邦提供

黃建邦指出,至今緬甸的童工問題仍很嚴重。圖:黃建邦提供

緬甸改革開放 返鄉仍見平民純樸且辛苦

台灣跟緬甸沒有邦交,加上緬甸政治因素影響,黃建邦直到2015年初、離鄉第15年後才能回故鄉,當他踏入久違的貴概時,心情五味雜陳,很多親戚跟同學認不出他,他就一個個上前相認;此外他發現有些親友變得勢利而陌生,一見面就問他做什麼工作、賺多少錢,聽到他當老闆後,態度馬上大轉變,這些複雜的歸鄉情緒只有當事人才能體會。

此外他利用這次回緬甸的機會四處拍照,不止拍風景,也拍一般城鎮的街景及市井小民的工作景象,更針對童工、婦女、環境及宗教等議題來作拍攝,像是在瓦城著名的大金佛,其他觀光客忙著拍佛教跟寺廟,他卻專注在拍穿梭人群賣花的小孩子。

緬甸在2015年11月舉行開放後的首次民主大選,黃建邦說他返鄉時發現民眾都在討論大選,翁山蘇姬及她的全國民主聯盟(NLD)支持度很高,但仍有民眾悲觀認為就算翁山蘇姬選上,生活也不會變好。緬甸雖然歷經數次改革開放,但基層人民的生活仍純樸且辛苦。

黃建邦回台後整理這次返鄉所拍的照片,舉辦「歸鄉‧壹伍──緬華攝影家黃建邦個展」,受到這次歸鄉經驗衝擊,他也將攝影重心放在台灣的平民生活跟勞工。由於自身開營造公司,目前他正在拍攝與工地相關的系列影像,未來希望將作品集結成冊,為自己十年來的創作歷程留下紀念。

緬甸是佛教國家,許多僧侶在滇緬公路旁的偏僻場所苦修。圖:黃建邦提供

緬甸是佛教國家,許多僧侶在滇緬公路旁的偏僻場所苦修。圖:黃建邦提供

相關評論:是緬甸造就趙德胤導演的強悍-我們都是被體制操弄的小人物

本文獲四方報授權刊登

責任編輯:吳象元
核稿編輯:李牧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