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氣與人脈的資本化:談談那些成為創業家的中國明星們

名氣與人脈的資本化:談談那些成為創業家的中國明星們
Photo Credit: Corbis/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股東、投資人、創業家、執行長,這些原來高不可及的名號,現在在中國影視娛樂明星內遍地開花。也許台灣的圈內人會覺得,總是談錢太庸俗;但是換個角度想,這又何嘗不是一種創新,一種對既有傳統模式的反抗呢?

同樣一雙鞋,肯伊‧威斯特(Kanye West)設計的Yeezy boost賣到了500美金;同樣一件白色T-shirt,肯伊‧威斯特掛個名字就賣到了120美金。在信息爆炸的時代,名人的名字從沒有這麼好賣過。在中國,影視明星們也開始走上了將他們那個好賣的名字轉化為資本的道路,他們的身份成了投資人、股東、董事、創業家。資本與明星的創意結合方法,正在中國展開。

最近,台灣的電視被吳奇隆與劉詩詩的峇里島婚禮洗版,距離上一次被黃曉明與Angelababy的世紀婚禮洗版,其實也才過去不久。但是比起婚禮,於婚禮前夕,劉詩詩所持有稻草熊影業的股份被暴風科技收購的新聞,在大陸的媒體中被討論的熱度,甚至超過了婚禮本身。

據《澎湃新聞》報導,2015年底,劉詩詩以200萬元購買了稻草熊影業20%的股份。僅僅3個月過後,暴風科技稱其將以現金、加上自身增發股份對價交易的方式,購買稻草熊影業60%的股份。交易完成後,除去現金交易的股份外,劉詩詩將持有暴風科技近273萬股;若按照3月14日公告後的股價來看,劉詩詩所持有的暴風科技股份市值達到了2.6億元。意思是,劉詩詩於2015年底投資的200萬元,在3個月內翻了100倍。

時代改變了,中國的影視明星們不再甘願像上個世紀的香港、台灣那樣,乖乖做演藝公司的藝人,出出唱片、拍拍電影、拿拿版稅、接接代言;而手上不多的現金,只能拿去買個房子、開個時裝品牌、做個LED廠。今天的中國影視明星們,看到了他們那個「名字」的價值,同時,他們也知道「名字」的價值會隨著時間而改變。

比起只是接一兩個代言,或是賣件掛了名字的衣服,他們需要的是趕快把「名字」資產化。資產化的方法,零零總總各有不同,但是一個比一個厲害,一個比一個有創意。

說到婚禮,不知道有多少人理解為什麼黃曉明與Angelababy的婚禮被稱作「世紀婚禮」。其實黃曉明與Angelababy分別是中國兩家最有名的「明星創投」發起人。黃曉明與另外兩位藝人於2014年成立Star VC,這家創投公司的投資無疑是成功的,其中有服飾電商的後起之秀「韓都衣舍」,以及台灣也有很多年輕人在用的「秒拍」。

而隨著Star VC在投資圈的名聲越來越大,章子怡、黃渤等影后影帝也相繼加入。今天,如果一家涉及娛樂、影視或時尚的公司,說自己是Star VC投資的,就等於表示自己有強力代言人了。

而Angelababy也在2015年成立了自己的創投公司「AB Capital」,並找了一批比較年輕的明星合夥,比如鹿晗、佟大為等。AB Capital的投資方向則主要針對與年輕人生活態度相關的公司,比如「HeyJuice」,一家專注於健康蔬果汁的公司。

「明星創投」的成功並不是偶然。新創公司與明星放在一起,會很自然地產生互補效應。新創公司有產品,但是需要營銷、需要被人知道;明星們花了許多年來變得有名,但是除了「有名」以外,好像又沒有什麼實體的東西。這兩樣放在一起,新創公司得到了代言與營銷,明星則將所事業銷售的一部分放進自己的口袋。

我們也可以發現,明星們所投資的公司,大多集中在線上娛樂、電商、遊戲三個領域內。這三個領域都是科技領域內最容易盈利的方向,也同時是能將明星「名字」效益最大化的方向。而除了「名字」,明星所擁有的另一個軟性資源——「人脈」,也可以在這三個領域內體現價值,然後資本化。利用「人脈」這個資源的明星,有另外一派自主創業者。

在網路時代,創業的成本大幅下降,門檻也大大降低,市場所競爭的已經不再是誰的技術更強,而是誰的資源更多、誰的內容更好。比如說,有這麼多人做移動直播,但黃立成的「17」卻做起來了,這背後除了他的明星效應外,還因為他豐富的人脈。

很多人聽過黃立成的17在大陸被下架,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17背後的投資人是大陸知名「網紅」(按:網路紅人)——首富之子王思聰。黃立成的娛樂圈背景,加上王思聰在大陸的「網紅」人脈,使許多小模成為17的內容供應者,並在短時間內帶來虹吸效應,捧紅了17。這就是明星如何將其特殊的「人脈」資源資本化的方法。

而另一種人脈,專業人才的人脈,也透過大陸主持人馬東的創業,以及大陸音樂人高曉松的創業,得到了資本化。

曾經為央視主持人的馬東,離開央視後加入視頻網站「愛奇藝」。而他所帶來的一批優秀電視製作團隊,製作了目前中國最成功的網路綜藝節目之一《奇葩說》。之後,馬東帶著這個團隊開始創業,成立「米未傳媒」。

而高曉松則透過加入阿里巴巴旗下「阿里音樂」擔任執行長的方式,將其擁有的音樂行業人脈換成了阿里巴巴的股份。「名字」與「人脈」,這些會隨著明星的年資增長而不斷變化的東西,在它處於頂峰的時候將之資本化,變為另一個可持續發展的東西,被證明是一條可行的路。

股東、投資人、創業家、執行長,這些原來高不可及的名號,現在在中國影視娛樂明星內遍地開花。也許台灣的圈內人會覺得,總是談錢太庸俗;但是換個角度想,這又何嘗不是一種創新,一種對既有傳統模式的反抗呢?

在尋找自身價值的這條路上,這些中國明星們看得更加清楚,也許他們也看到了港、台明星過氣後的末路,也許他們不情願再做一個僅僅是娛樂他人的人。而從中,我們需要看到的是,認清楚自己的價值,不要停在原地。既然知道價值總有一天會慢慢減少,那麼就想辦法轉化它吧。

責任編輯:闕士淵
核稿編輯:楊之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