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愛台灣啦」鄉民吵架五大「絕招」

「你不愛台灣啦」鄉民吵架五大「絕招」
Photo Credit:Tristan SchmurrCC BY 2.0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最近的臉書和網路上,有非常多的議題可以討論,但我慢慢的覺得這些討論都只是在發洩情緒,完全於事無補。

上次和朋友講到核四的議題,我是支持核能發電的,畢竟這也是現況之一。我認為核能發電依然有帶來好處,只是當然也會帶來壞處。而最重要的就是安全問題,也就是福島核災的陰影。以核四的這個工程品質,我想我不能完全的信任他,所以我個人反的是核四,而不是核能。但我朋友非常的憤怒,他覺得我根本不懂,這是一般人民的無知,然後對我曉以大義。而我非常不能明白的是,我們都是表述看法,為什麼你的就是對,而我的就是錯呢?更可怕的就是說「你不愛台灣」

黨工下去領500

當網路上開始有不同意見出現的時候,第一時間就是把對方貼上黨工標籤,而自己是正義的一方,為弱勢發聲。不然就是這些人是暴民,而自己是秩序的一方。不管這個討論點是什麼,反正只要把別人貼上邪惡的一方,我們就獲得勝利。而最厲害的標籤叫做「你不愛台灣」。

但我實在不懂的是,愛不愛台灣跟自己的立場到底有什麼關係,我認為核能也許能夠讓電價下降,並且讓台灣的科技產業有更多發展。你認為核能會造成環境汙染,而且可能有生命安全的危險。好,我認為這個就是發展和環境的議題,但到底跟愛不愛台灣有何干了?今天如果核電歸零,那麼我們電價增加20%,是每個人都可以接受的結果嗎?還是會有更多人在新聞上演小生意撐不下去的戲碼?當然,如果可以公投,那麼我們就應該遵守公投之後的結果。但無論結果為何,都只是選擇的結果,而不是愛不愛台灣。但是我常常在討論議題的同時,會看到很多攻擊性的內容。

你無知

攻擊者都會攻擊你無知,然後把他所擁有的資訊告訴你,接著你會發現那個資訊,叫做懶人包…(當然,更慘的是說「反正跟你說也沒用的人。」)。懶人包是很重要的行銷管道,但不代表這就是事件的全貌。很多立場堅定的人,都是比對很多資料,並且告訴你為什麼,而這些人也不一定會要求你一定要跟他一樣,因為他知道每個人都有想法。而更慘的就是,很多人完全不管專業發言,還可以大聲疾呼這個專業者是無知,聽了都覺得無奈。

小屁孩啦

接著如果他發現他好像有點站不住腳之後,他就開始告訴你,我歲數多少,你這麼年輕還不懂啦。不然就是我是碩士畢業,你一個大學畢業的不能了解啦。我有時候覺得這個跟我們討論的議題有什麼關係?講不通就開始翻出年記和資歷。不然就是說你的學校沒把你教好之類、爛學校的攻擊,反正一有爭辯快看看學校,我公立,你私校,算我贏。

反正就是不要這個,其他我不管

最討厭的就是討論事情,問他說如果你不要這樣,那應該怎麼做才好。很多人提不出解決方案,就只是說反正我覺得這樣不對啦。這跟有一天朋友問我要吃什麼,我說隨便,接著他提出麥當勞、麵線、叉燒飯都被我打槍。他叫我提一個,我還是回答他隨便的時候,那個表情說有多經典就多經典。

我想事情放著是不會自己解決的,今天面對議題有爭議,很多正方立場的時候,反方要提出一些解決辦法才站的住腳,而不是一昧反對。像是受封戰神的黃國昌老師,他提出非常多見解與立法方式,這才是有建設性的討論。

洗洗睡

「你還是回家洗洗睡啦」「不跟你這種人講話啦」「廢文」是我認為沒建設性的回應。我每次都不懂拋出這樣的句子是期望得到什麼,是別人回去洗洗睡就會懂嗎? 每次的討論都會出現這樣的情緒炸彈,但這對於事情是於事無補,不過是讓兩邊的對立增加罷了。這招在講不贏別人的時候特別常用,然後請他講什麼的時候又講不出個所以,只能用反正沒什麼好說的帶過。

我覺得討論的意義,叫做真理越辯越明。但很多討論的目的最後不過就是岀一口怨氣,把自己的立場講完,接著做人身攻擊。而很多口中倡導自由和反權威的人,卻在面對和自己不同聲音的時候,做出了不自由和權威的示範。對我而言,你們更愛的是自己的立場,而不是台灣。而當情緒都綁架了理性,我們只會變得更好操縱,更好利用罷了。

Photo Credit:Tristan SchmurrCC BY 2.0

Photo Credit:Tristan SchmurrCC BY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