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女孩,你是不是處女?」──《少女離家記》與土耳其女性的性別處境

「女孩,你是不是處女?」──《少女離家記》與土耳其女性的性別處境
Photo Credit: 東昊影業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在《少女離家記》裡,對少女們來說,他們想要的自由,只是身體上的自由,不受高牆鐵窗限制、戀愛的自由,自己為婚姻與性做選擇的自由。這麼小而簡單的願望,最後卻搞出這麼大的事情,可見不自由是件多麼違反人性的事。

文:土女時代 Türkkızları/Zeren

以下有雷,慎入!還沒看電影的先去看完再來。

少女離家記》在我們眼裡是一部「非常土」的電影,因為裡頭表現出的土耳其人生活樣貌、或是土人的講話方式,都相當到位。當然,在此我們要先搞清楚一件事:土耳其很大,所以關於人們保不保守這件事也會有極大的落差。不過,若想要欣賞一部好的土耳其電影,這絕對會是一部很「土」的選擇。

《少女離家記》中提出了一個問題:「女孩,你是不是處女?」

這是一個全世界女孩都曾面對過的問題,他可能伴隨著一些罪惡感與羞恥心。不過仔細想想,是處女與否到底對誰來說是重要的?你的父母、姐妹、伴侶,還是那些道德魔人?誰都可以當道德魔人,但是你的處女膜跟他們究竟有什麼關係呢?

一如往常,女孩們從學校下課,途中經過一片藍色的海。海浪閃著波光,加上天氣那麼熱,當然就是要踏著浪、玩玩水,像是我們回家路上經過公園盪盪鞦韆這樣簡單。可是誰想得到,這會帶來一連串對付「不知廉恥」的管教,彷彿男生的肩膀會把你的處女膜弄破(我看還不如騎腳踏車的機率)。在那個鄉下地方,或是任何舊思想停留的地方,男女之間仍舊壁壘分明,男生是男生、女生是女生,沒有跨性別的討論空間,誰也不得越雷池一步。

電影裡,為了讓女孩們成為合格的新娘人選,他們都被帶去拿了處女診斷書。但二女兒即便是處女,只是因為與先生的初夜沒見血,依然被帶去醫院,好像做錯了什麼事一樣;當然,醫院裡的醫生也看多了,這些人不懂的哪只是處女膜啊!

最奇怪的是,這些女孩們被禁止用「一般的」方式與男生往來、認識他們,他們能接觸的男人,就是他們的叔叔,還有與叔叔幾乎一樣的阿伯們。與其他年輕男人的任何接觸,都像是會要了你的貞操(更別說片中取人貞操的,居然是天天管你是不是處女的叔叔)。

而婆婆媽媽、叔叔伯伯費盡心思留下的貞操,卻又僅憑他們的「一眼瞬間」給了不知從哪冒出來的男人,你都不知道這個貞操是重不重要,總之是他們在管。

女孩們試著理解受到管教與被賣掉一樣結婚的理由,但很明顯,他們沒有找到答案。奶奶說「我也是這樣就嫁給了你爺爺。」表面上沒有問題,但其實奶奶也沒想過這有什麼問題,既然沒出什麼事,那古法應該可以信吧。奶奶何曾想過,一場非自願的湊對,會造就多少忍耐與不情願,這些何止是牙一咬就會過去的。對於婚姻,奶奶是不是更看不清楚呢?所以最後女孩們就像野馬(英語片名「Mustang」即「野馬」之意)一樣,掙脫了綁縛他們的韁繩。

Photo Credit: 東昊影業

Photo Credit: 東昊影業

土耳其的女孩們

常常有人發問:「土耳其的女孩們,是不是也如同其他伊斯蘭國家一樣,要全身都罩黑袍呢?」不不不,在土耳其,全身罩黑袍的十有八九是來自阿拉伯國家的遊客。那這是否就表示土耳其女人們都活在自由的環境下呢?很可惜,答案也是否定的。土耳其女人仍然為了女權與性別平等,更多的是正對抗男性暴力而奮鬥。

我們可以非常粗略地將土耳其的女性保守程度,套上地理位置來理解。西邊以伊斯坦堡(İstanbul)為代表,東邊則以土東鄉村為代表,由東往西走,開放程度越高。而所謂的開放程度,不僅指衣著,還有思想與身體的自主。

但其實也不用特別認定土耳其人保守不保守,就像我們周遭一樣,對於人生所有的事情,有的人希望是在安穩且受到規範、符合多數人期待、還有道德規範下進行;有的人則重視對人生的掌控權,不斷嘗試突破與冒險,即使打破既有的規則與認知也在所不惜。土耳其的女生們也是這個樣子,根據成長背景的不同,各會有不同的想法與目標。

不過與我們不同的是,在土耳其,卻仍有一大部分人是屬於思想上自由,但卻受困於環境或舊思想的暴力限制,而無法張揚。隨著《少女離家記》受到注目,也可以讓世界與土耳其自己重視那些活在恐懼與無奈下的婦女。

性別之別

此片的導演丹妮絲‧坎澤‧艾胡芬(Deniz Gamze Ergüven),在《Interview》雜誌的訪談中曾提到:「土耳其女生很早就得接受「性別」去定義她的事實,我強烈地感受到女人的性化,好像每個小動作都可以跟「性」扯上關係,就算那不是妳的本意。」

這在生活中與土耳其人相處就會明顯地感覺,他們總是會說「女人就要會做börek(土耳其的麵皮類特色食物)」「會做XXX(某種料理)的才是好新娘」「女人不能放聲大笑」「茶館喝茶是男人去的」「男人就該像是獅子一樣勇猛」……這種為兩性強迫分工的話語。我也曾因為自己去五金行買蓮蓬頭回家更換,而被說「做了像男人一樣的事」。但事情沒有男女性之分,只有誰去做的分別。任何地方的舊社會或多或少有這種觀念,土耳其則需要更多就事「論事」,而非「論性別」。

Photo Credit: 東昊影業

丹妮絲‧坎澤‧艾胡芬。Photo Credit: 東昊影業

土耳其女性的兩極化

同樣生活在土耳其、作為土耳其女人,我確實碰見過觀念差距相當大的。這種觀念差距既不是來自宗教、也非因為年齡。同樣都是土耳其的中年婦女,跟一位東方女孩說話時,一下就能表現出他們的不同。

記得有次受鄰居邀請作客,餐桌上擺滿了阿姨親手做的各式傳統菜餚。一邊吃飯,他一邊問你的家庭和信仰,然後說著她與年長許多的丈夫,在多小的年紀就結婚,現在一切都很順利。我問了他的嗜好與生活,大多都繞著這個小家庭打轉,說著說著,喚拜聲響起,他便拿了頭巾進去禮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