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台第一條「音樂道路」在金門 防打瞌睡也提醒減速

全台第一條「音樂道路」在金門 防打瞌睡也提醒減速
影片截圖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音樂道路最早是在1995年由丹麥藝術家設計出來,本來只是為防止駕駛開車打瞌睡,後來在日本有更多的發揮和運用,目前美國、南韓和中國都有。

金門金寧鄉頂林路安歧往古寧頭路段,有一條「會唱歌的道路」,如果車子在設定的速限內行駛,透過輪胎與地面的磨擦,地面會發出民歌〈橄欖樹〉的旋律「不要問我從哪裡來」,很多人剛開始還會被嚇到,以為是靈異事件。研究團隊表示,這是全國第一條「音樂道路」。

中時報導,音樂道路最早是在1995年由丹麥藝術家設計出來,本來只是為防止駕駛開車打瞌睡,後來在日本有更多的發揮和運用,目前美國、南韓和中國都有,原理是在地面設置不同深度與間距的溝槽、減速凸點或標線,讓車輛通過時因為輪胎磨擦和震動,產生不同的聲音,製造出特定的音頻效果,增加行駛的樂趣之外,也可提醒駕駛人注意減速。

自由報導,計畫主持人、國立金門大學土木工程系學生廖翊均指出,計畫由科技部經費支援,利用車輛行駛於特殊鋪面發出不同音頻,再配合行車速度,設計凹凸鋪面,就可完成一首歌。她說,金門「音樂道路」最悅耳的音調設計車速在50至60公里間,因此不僅可提供駕駛悅耳樂章,也可防範超速,成為地區觀光熱點。

聯合報導,廖翊均表示,她看到台東家鄉的觀光產業,因為省道台9線而蓬勃發展;而金門是她的第二故鄉,這裡的閩式建築和民俗風情別具特色,希望音樂道路能夠讓觀光客願意再度造訪金門。團隊成員之一的該系碩士班研究生水立夫說,團隊共7人,去年11月開始實驗,當時在同一條路上的發出〈快樂頌〉旋律。

水立夫說,國外是調整道路舖面的凹槽寬度或深度,金門還在實驗階段,因此在不破壞路面的情況下,材質採一般家用的止滑條,以寬約1公分、長和輪胎胎面相同的39公分舖設,再以3到4公分不等的間距,嵌在地面,讓輪胎經過時摩擦產生Do、Re、Mi等音階,經過幾次「磨合」,就有了〈橄欖樹〉。

中央社報導,目前僅能先完成長85公尺、8個音符的「部分旋律」,研究團隊的目標是要完成「橄欖樹」整個歌曲,但由於這項科技部提供的研究計畫即將結束,團隊希望縣政府能夠挹注經費,進行後續施作;團隊更期盼金門能有「縣歌」,例如像〈外婆的澎湖灣〉代表澎湖一樣,讓這全台唯一的音樂道路更有特色,讓它成為金門觀光的新亮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