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年輕時公司開會,老闆總是喜歡把一大堆人找來共襄盛舉。主管來開會、部屬來開會,甚至只要能找到有點關係的人都要來開會,似乎這樣老闆才會覺得自己像個老闆似的。
這根本就不符企管原則,完全沒有效率、只是浪費大家的時間,凸顯主管的無能,大家都來開會,那誰去做事啊!所以每次開會心裡總是忍不住嘲笑老闆不懂 企業管理,不懂如何開會,只會胡搞瞎搞。
但經過幾年的歷練後才知道,原來這樣的做法並不是在亂搞,而是有它的道理的。當企業處在高度成長的時期,新人飛快的增加,事情成等比級數的在膨脹,主管來不及成長、部屬來不及跟上,一切都是計畫趕不上變化。
這時訓練來不及、溝通沒時間、上令難下達,一件事情若想靠組織層層溝通傳遞,只怕到最後早已大走樣,無奈之下,只好上下一條鞭,無時差的同時指示、同時溝通、同時檢討、同時調整,這樣才有機會在此情境下達成任務,才不會在高速成長時失速墜機。
剛出社會時,在工作上常會認為老闆的決策是錯的,因為自己最懂得技術(老闆那個豬頭哪懂得技術是什麼)、自己最接近事實,自己最知道客戶想的是什麼、要的是什麼,所以自己的作法才是對的。
因此要不是經常公然反對老闆的指示,就是背地裡執行時技巧的轉個彎,自動地調整成自己想要的做法。
最有意思的是,其最後的結果也都符合自己原先的期待,每每證明自己是對的而老闆是錯的。只是即使自己是對的,也自認為幫公司達成任務,卻仍是被老闆罵,不受老闆重視,始終覺得老闆不懂用人、不識人才。
等到年齡漸長、馬齒徒增,職位高了、閱歷多了,回過頭一看,才發覺當初實在是錯得離譜。因為沒經歷過的事很難理解、站不夠高就看不到遠處,以自己短淺的視野看起來是對的,但若以更高的層次來看,就不是那麼回事了。
一個評估投資航空公司的案子,某家航空公司未來打算要開闢一條飛到一個窮鄉僻壤的新航線,所以要先增購機隊,以因應未來的需求。這個離譜的案子不管怎麼評估 都一定是賠錢的,其實也不用那麼辛苦的評估,只要是有腦袋的人,隨便用膝蓋想都知道會賠錢,且要投入的金額不菲,怎可任意犯險,所以再怎麼看這個投資都沒 有道理。只是不管你分析得再精闢,評估得再仔細,老闆仍是一意孤行,怎會有如此笨的老闆,老是在做錯誤的決策。

Photo Credit: geralt Public Domain
後來經過高人指點才知道,原來這個案子的背後有個不為人知,也不願讓你知道的故事。在集團企業的思維中,經常看的不是單一公司的獲利與否,而是集團的整體利益。
這個集團早已在某國購置了一個未開發的風景區,準備要大舉開發成遊樂場,而要帶動遊樂場的發展,最重要的就是交通的便利與低廉的成本,增購機隊就是為了這個道理。但這還不是集團的真正目的,這個集團更在風景區的外圍購置了大批的土地,打算等遊樂區開發成功後,自然會帶動附近地區的發展,連帶的炒高集團所購入的周邊土地,搞了半天,原來這是一個造鎮計畫啊。
角度不同,結果不同
一個集團為了避免自家人打自家人,所以在一個特定領域範圍中通常只會開一家公司。但某集團卻在同一個業務範圍內開了好幾家公司,這不是要大家鬥個你死我活嗎?
沒關係,那麼就以區域來劃分業務範圍好了,A公司負責北部的客戶,B公司負責中部的客戶,C公司就負責南部的客戶,這樣大家應該就能相安無事,避免自家人打自家人的窘境,這應該沒錯吧。
可是這個集團卻不是這樣做,在同一個地區至少都開了兩家公司,做的生意是完全一樣,彼此的範圍重疊,提供的服務也一樣,唯一不同的只是兩家公司的人是不一樣的(這不是廢話嗎?沒錯!這雖是廢話,但卻很重要)。
那是不是應該要訂個什麼規則,好解決可能造成的紛爭。例如客戶誰先接觸就歸誰負責,或是不可以搶對方的案子……等等,可是總公司那邊卻對這些意見與抱怨不聞不問,不但不訂定規則,也很少出來主持正義,簡單的講就是放任廝殺,看誰有本事,案子就是誰的。
這樣好嗎?這樣對嗎?念過書、做過事的人都會明白的告訴你,這根本就錯得離譜,不但浪費資源、增加成本、還會造成自家人的不和、影響士氣,還有可能讓別人漁翁得利,是百害而無一利。
公司會這麼做,唯一可能說得通的,就是管理階層太懶了,要不就是太爛了,根本就是因為無能,才會無所作為。
但事實上呢?事實上兩家公司的業績是異常的好,雖然偶有爭端,也有案子互砍的情事發生,但獲利始終都是持續成長,這又是為什麼呢?
因為有競爭才會促進成長,這個集團在這個領域的市占率幾過八成,而且市場還有很大的成長空間,公司為防止業務人員怠惰,為增快成長速度,在一個缺乏競爭的環境中,自己創造競爭,從而提高整體獲利。若從這個角度來看,兩家公司相互競爭是對的,但如果換成業務人員的角度,這樣的做法可就錯得離譜了。

Photo Credit: @Saigon CC BY SA 2.0
企業與社會的問題,不是對錯
企業與社會上的事情,不像數學或物理原理,1+1永遠都等於2。沒有經歷過的事情,可能你一輩子都想不到,沒有學過的事情,可能你一輩子都猜不著,事情經常都不是表面上看到的那樣。同一件事情,不同的假設,就會產生不同的結果,同一句話,不同的角度,就 有不同的解釋;同一個做法,不同的人、不同的環境、不同的能力,也會造成不同的結果。
Tags:
響應永續與健康住宅趨勢,藍圖營造邀請一同實現美好生活藍圖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地球暖化直接威脅人類生存,建築作為主要居住和活動場域,如何應變並尋求改變成為關鍵課題。甫在台中梧棲推出新建案的藍圖營造,便展現領先思維與前瞻視野,堅持申請綠建築及健康建築雙重認證,確保住戶享有與環境共好共榮的永續未來。
全球各國視「2050淨零排放」為共同目標之際,訴求節能減廢、生態共生、永續循環的生活趨勢,正在重新定義建築設計與建築價值,例如台灣內政部在既有綠建築標章體系下,已新增「建築能效評估系統」(BERS,Building Energy-efficiency Rating System),期許藉由明確的係數轉換和標示制度,協助改善台灣建築能源使用效率。
同時民間業者響應國際發展趨勢,也積極導入低碳永續住宅認證機制,包括關注綠化量、基地保水、水資源、日常節能、二氧化碳減量、廢棄物減量、污水垃圾改善、生物多樣性及室內環境等九大核心指標的「綠建築標章」,以及採用提倡健康飲食、降低病毒傳播風險、凝聚社區健康意識、療癒住戶心靈、重視住戶安全、全齡與通用設計、提升住戶運動動機等七大評鑑指標的「Fitwel健康建築認證」。
綠建築與健康建築雙指標,兼顧環境友善與生活品質
由於兩大機制從不同角度審視建物的節能設施與環境品質,結合在一起更能涵蓋永續生活的完整面向,所以藍圖營造基於「承擔社會責任、回應社會需求」企業經營信念,即使為了符合綠建築及健康建築的嚴謹標準,勢必衍生額外營建成本造成綠色溢價,仍堅持替位在梧棲的新建案申請雙重認證,確保住戶享有值得信賴的生活品質與永續未來。

藍圖營造建設部總經理賴以軒表示:「以前建築與營造業只談價值工程,普遍重視成本控制,如今積極打造綠建築與健康建築,是因為每間房子的生命週期,長達10、20年甚至更久,需要能夠永續傳承,讓使用者住得安心又放心」,於是決定回歸人本價值,鏈結環境生態、城市美學、資源循環等多重思考面向,興建全台中第三座住宅類Fitwel健康建築。
從藍圖營造梧棲新案基地約870坪,但大幅降低建蔽率僅34%,確實感受到重視整體環境的相互依存關係,尤其主建物退縮創造了大尺度棟距,讓112戶住家能夠不受屏蔽,享有絕佳通風採光及景觀視野,並隨著留設300多坪開放式公園與行人徒步空間,等於在密集街廓中創造難能可貴的綠地與呼吸空間,可作為營造私密性的中介轉化地帶,又符合提升綠覆率、維護生物多樣性等綠建築規範。
推動梧棲「方舟計畫」 ,打造以人為本的永續住宅
接著,訴求全齡化與通用化的設計,有諸多務實機能巧藏其中,像是展現白派美學的15層樓外觀,由白色、淺灰與深灰鋪陳淨雅立面,再搭配簡練俐落線條構成,緩減建築量體帶來的視覺壓迫感,而整體外觀僅頂樓賦予特殊結構造型,也加以妥善利用安裝太陽能板,希望增加綠電自發自用比例,公共梯廳感應式燈具、電梯動力回生系統、基地保水滲透功能等規劃,提升能源使用效率。並於建築整體規劃戶戶開窗及地下室天井設計,保持空氣流通,替住戶節省能源的消耗。

當然選用的建材一樣兼顧低碳與美學兩大訴求,可以看見開放空間與行人步道舖設的淺色面飾材,具有美觀大方裝飾性之外,表面平滑不易風化有助於降低後續維護成本,鋁窗採用日系品牌氣密窗並增添5+5雙層膠合玻璃,提供防風、防噪等多重作用,加上錯層陽台設計等細節層次,兼具隔熱與調節效果,以及營造細節層次的深色或淺色磁磚,也具有隔熱、防水與呼吸調節等效果,能夠被動式(passive)替住戶節省空調能耗,讓家成為足以面對未來環境變化的永續載體。
藍圖營造建設部副總經理呂嘉哲強調:「這是一個以永續為核心的『方舟計劃』,我們邀請認同綠建築與健康建築價值的消費者,一起啟動全方位生活轉型。」
尤其梧棲往來市區的交通網絡已然完善便捷,又被台中港特區、台中精密園區、台中科學園區所圍繞,除了高產值的電子與半導體產業蓬勃發展,新興的風電產業也在地化形成供應鏈聚落,等於生活、環境與經濟的永續性都令人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