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一味的「自由經濟」,不一定能創造人民的財富自由

政府一味的「自由經濟」,不一定能創造人民的財富自由
Photo Credit: Moyan Brenn CC BY ND 2.0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在台灣的7、8年級的年輕人,對於國家的經濟發展也許會很徬徨,我們的上一代經歷快速的經濟成長,但等到我們即將進入職場時,卻面臨長期的經濟低迷。更可怕的是,無論哪個政黨上台都無法拯救,政治人物的口水戰也讓我們對政府失去了信任。也許經濟根本就無法永遠成長?我們這代出現的世代對立、金融危機、財政赤字等問題,或許早在經濟還在成長時就種下惡果?

作者:蔡松伯

圖片來源:筆者更改自Eric Chan之作品。 資料來源:中華民國財政部

圖片來源:筆者更改自Eric Chan之作品/資料來源:中華民國財政部

書名:經濟成長的終結:景氣不會復甦、社會出現斷裂,這,才是我們要面對的真實世界(When the Money Runs Out: The End of Western Affluence)
作者: 史帝芬.金恩(Stephen D. King)
譯者:李振昌、陳儀
出版社:商周出版
出版日期:2013/09/05

在台灣的7、8年級的年輕人,對於國家的經濟發展也許會很徬徨,我們的上一代經歷快速的經濟成長,但等到我們即將進入職場時,卻面臨長期的經濟低迷。更可怕的是,無論哪個政黨上台都無法拯救,政治人物的口水戰也讓我們對政府失去了信任。也許經濟根本就無法永遠成長?我們這代出現的世代對立、金融危機、財政赤字等問題,或許早在經濟還在成長時就種下惡果?

一、為什麼會產生金融危機?

本書作者金恩從金融實務的角度,提供一個嶄新的論點,認為當前的金融危機並不完全是債務國(貸入者)的責任,債權國(貸出者)對於投資的樂觀想法,才是金融投機的根源。同時,我們也誤信政府或學者的說法,認為經濟進步是理所當然的,所以現在的投資,在未來一定可以收穫更多。

最經典的例子就是德國,她是一個產出非常大的國家,大多數德國勞工的儲蓄高於花費,因此開始將剩的薪水盈餘投入退休基金、醫療保險等「理財防老」的工具。這些資金就像是處理不完的業務,於是金融機構開始尋找「穩定、低風險」的投資標的,結果這些錢投到「帳面上」永不跌價的房地產與南歐公債。因此,2008年的金融海嘯與近年來的歐債風暴,似乎不完全是銀行肥貓的錯。

二、貨幣寬鬆的惡果

上述的投資都是理性計算的結果,但誰也不會料到金融機構或某些政府為了吸引更多的投資,不惜隱瞞資訊。更可怕的是,有些人料到有副作用,還刻意曲解政策。例如美國政府為了解決金融危機,開始印鈔購債與公共支出,試圖刺激市場的資金流動性,改善就業率與經濟停滯。雖然美國最後走出金融海嘯的陰影,但效果卻沒有想像的好。

然而,貨幣寬鬆產生了兩大問題,首先是創造榮景幻象,利率超低,結果企業借錢不是為了投資在生產工具,而是用來還債、發放股利,或是投資到退休基金(繼續炒作)。第二個問題是創造出四個政策陷阱:

  1. 財政陷阱:把錢投資在自以為安全的南歐國債。
  2. 匯率陷阱:貶值貨幣反而降低平民購買力,而且各國競相貶值反而造成「貨幣戰」的疑雲。
  3. 殭屍陷阱:刺激方案反而讓沒競爭力的企業和個人繼續從銀行獲得貸款,逆向淘汰需要創業的新興企業家。
  4. 法規陷阱:原本用來防止流動性緊縮(企業借不到錢)的國際金融協議,最後反而讓主權基金證券更容易獲得銀行的貸款,因為該協議規定「政府債券」是高品質的流動性資產。政府「插隊」的結果等同排擠企業,並且更會亂花錢。蚊子館不是台灣的專利,各國皆然。

 三、經濟停滯下的三大「斷裂」

由於政府常把所有社福與公共政策的財務基礎,建立在國民所得將持續成長,但相比現實經濟的停滯,顯然與理想的期望有很大的距離。尤其是人民對自己的「應享權益」,包括老年福利、健康保險等,與現實收入的巨大落差。作者認為,一旦落差擴大,將會產生(或惡化成)三種社會生活上的「斷裂」,從而形成政治衝突。

第一個斷裂:所得分配不均

如果所得分配不均是根據透明且合理的規則而造成的,那即使遇到經濟停滯,也不容易造成民怨,例如因為樂透或品牌經營而形成的貧富差異;但如果是玩弄金融槓桿,或轉嫁風險給金融體系的暴發戶,反而會在危機過後,使社會無法信任金融業,連帶使真正需要籌資的企業或個人,反而無法獲取適當的資金。想想台灣的富豪,哪個不是靠房地產與股票致富?

第二個斷裂:世代間的矛盾

隨著人口老化,各國最大的炒股資金幾乎來自退休基金。但21世紀數次的金融泡沫化,已經使許多國家的退休金出現「赤字」,唯一能解決的方法,就是政府增稅與財政緊縮。但麻煩的是,政府不可能向老人增稅,也不可能縮減福利津貼,結果就是年輕人不但必須承擔較高的稅賦,還不一定能享受到等比例的公共支出。例如台灣每遇財政困境,便是往教育經費下手,最近更砍到幼教經費。沒辦法,幼童、學生都沒有投票權!

第三個斷裂:債權人與債務人間的衝突

在社會景氣好的時候,大家都很願意儲蓄或借出,甚至銀行還會要求客戶多借一點。但危機爆發時,卻是人人抽銀根。如果這種情況演變成國際關係,那就是國債危機爆發時,債務國希望債權國能紓困,但卻引起債權國內的反對,歐盟正面臨此種難題。

更有趣的是經濟大國的量化寬鬆,其實也是減債奇招,藉由印鈔讓貨幣貶值,使外國債權人購買的資產貶值。目前在美國QE政策下,冤大頭就是中國。這種作法看似很聰明,其實會傷害美債購買國的信任,同時也會逼迫中國採取減持美債或人民幣國際化等策略。結果,三種斷裂造成的結果,就是社會對市場的不信任,不論政府如何刺激經濟,效果都會相當有限,甚至只會惡化財政。

Photo Credit:  Moyan Brenn  CC BY ND 2.0

Photo Credit: Moyan Brenn CC BY ND 2.0

四、解決問題的可能性

對於這些經濟問題,作者在結尾提出許多有趣的見解。例如對債務人與債權人都要公平起見,同時接受信用評比,如果債權人在投資前能夠適當理解風險與可能損失,就比較不會有過度投資或受欺騙的問題。同時政府也不要把量化寬鬆或低利政策當作唯一的工具,過低借款成本所創造的通膨,往往只是反應在投機性商品上,並不是真實的民生指標。

作者建議,政府應該把重點放在穩定經濟活動,尤其是製造業產出與民生消費,而非固定的通膨數字。過度通膨也會無形蒸發退休基金,增加政府的財政壓力,也使年輕人承受更低的消費能力與更高的稅賦水準。不過作者也鼓勵政府接納移民,尤其是年輕的創業家。因為這些人帶來的不但是商業機會,也是未來的稅收。在面對經濟停滯時,反而不該任由民族主義歧視非移民,這點相當值得台灣借鏡。

五、反思與啟發

最後,雖然作者的立論是基於歐美的經濟型態,但在全球化的環境中,也有許多值得台灣參考的議題。過去媒體大幅報導美日兩國的量化寬鬆與經濟刺激政策,也引起許多國內產業大老的呼聲。但從本書的觀點,這些作法不但很難治標,甚至無法「保本」。